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尹馨 张从华

彝绣,是传承千年的“指尖记忆”,也是绣娘们柴米油盐平凡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一位位“身怀绝技”的绣娘走出大山,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让古老的技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彝绣成为大姚的文化新名片,一个个新兴的彝绣品牌也“织”就出一条致富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刺绣技师在赵家店镇开展的彝绣技艺培训会上交流。张从华摄

带着娃,绣着花

小满刚过,夏风还有些凉爽,大姚县松子园村的彝族妇女们已经忙碌起来。

在修娘们灵巧的指尖下,蝴蝶“振翅”、山茶“绽放”,一件件彝绣作品逐渐成型。42岁的李起秀一边忙着手头的活计,一边催促其他人:“这几件包头、围腰、挎包两个月前被订购了,我们都在赶货,愁的是不能按期绣出来。”

李起秀是楚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绣传承人,她在昙华小集镇开了家彝绣产品专卖店,又在家里组织起亲戚、邻居,在指尖绣出美好生活。“彝绣技艺得传承,绣娘们又能居家创业,现在我们的彝绣服饰每套要卖1000多元呢!”

大姚县三台乡树吾拉小组村民李兰秀的创业之路也和李起秀差不多。一开始是自家人把刺绣当成农闲时的活计,随着订单越来越多,家里的3名绣娘已经分身乏术,李兰秀就在三台乡开办了绣坊,吸纳附近的绣娘加入,年毛收入达12万元。

被誉为“蜻蛉巧手”的金碧镇北城社区居民张琼芬,出生于山区贫困家庭,凭借过人的刺绣技艺,成为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她参与设计绣制的各种饰品、服装,受到国内外客商欢迎,产品远销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等。2015年底,张琼芬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

带着娃、绣着花,大姚县9700名彝族妇女用一针一线绣出更精彩的生活 。2023年,当地的绣娘们得年收入普遍增加了1万元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绣娘们正在交流彝绣设计。张从华摄

产业化,塑品牌

2007年,樊志勇大学毕业。出于对彝族文化的热爱,她决定返乡创业。

创业初期,她设计的一款“蓝色妖姬”彝绣项链成为“爆款”,一个月卖出100多条,让她找到了发展方向。

“我希望将前沿的设计理念融入古老的彝绣之中,将工业设计理念与彝绣文化融会贯通,‘绣片’变‘名片’。”创新的理念和元素,为樊志勇带来了更多稳定的客源。她创办的云南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2023年营收超过3500万元,商务礼品占据公司营收的60%以上,成为大姚县的彝绣龙头企业。

曾是下岗工人的罗珺,因割舍不下的彝绣情结,自2009年创办咪依噜彝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打造彝绣品牌,带领当地彝族妇女致富,获得了云南省彜族服饰非遗传承人、云岭技能大师等称号。

在多家彝绣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大姚彝绣产业发展风帆正劲。目前,全县已有注册登记彝族服饰经营主体102户,彝族服饰商标24件,有专利(外观设计)15件,彝绣协会4个,彝绣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2个。2023年实现彝绣产值6500万元,增加值约2968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家店镇的绣娘们正在赶制彝绣产品。张从华摄

“走出去”,登舞台

初夏的蜻蛉河畔,生机勃勃。

在大姚县彝绣文化产业园里,一大批绣娘正专注地赶制彝绣笔记本、手包、书签、耳环、项链......这些风格多样、设计巧妙的彝绣产品,多数将售卖到国外。

彝绣品牌“走出去”离不开政府的强力助推。近年来,大姚县坚持保护传承并重、优势特色并举,全力推动传统彝绣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做强产业上发力,建成了集生产、研发、展示的彝绣文化产业园区。今年1至4月,大姚县实现彝绣产值2719.5万元,增加值552.8万元,彝绣特色产业产值逐年攀升。

大姚县的企业、车间、绣坊纷纷开展订单化生产,彝绣作品也多次参展南博会、文博会等大型展会,销往北京、上海、深圳、昆明等地。一些彝绣龙头企业与星巴克、肯德基、东方国际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深度文创合作,各类刺绣产品闯入欧美高端市场。

“藏在大山深处的彝绣产品要走向国际,一定要更时尚、更跨界、更好玩。”樊志勇认为,创新为古老技艺赋予了新的生命,让彝绣产品在市场化、产业化大潮中“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