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全力推进健康县城建设

奋力书写全民健康新篇章

云南省楚雄市卫生健康局

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重要指示批示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有关工作部署,以“四个一”为抓手全面推进健康县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为“2023年云南省推进健康县城建设工作突出县”,2024年4月9日,云南省推进健康县城建设现场会在楚雄召开并在楚雄市进行现场观摩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一张蓝图”强引领,高位统筹建设健康县城

一是高起点谋篇布局。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健康楚雄2030”规划纲要》《楚雄市健康楚雄行动(2020-2030年)》,在“十四五”规划中对加快建设“健康楚雄”进行重点安排,高位谋划推进建设工作。坚持锚定“国字号”目标,统筹城乡推进卫生创建,2021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至今创成国家卫生乡镇1个、省级卫生乡镇14个、省级卫生村115个,新申报3个国家卫生乡镇、4个健康乡镇、4个健康村通过州级评审。

二是高标准规划建设。制定实施《楚雄市推进健康县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系列执行方案,进一步细化阶段性、年度性的任务措施,大力推进健康支撑性环境建设,着力提升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大力发展中彝医药事业、体育事业等各项健康事业,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体系,稳扎稳打、接续夯实“健康楚雄”基石。

三是高水平推进落实。调整充实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工作格局。把创卫和健康县城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考评,实行季度评价、年度考核,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2023年,楚雄市作为楚雄州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建成区,顺利通过省级综合评审,国家卫生城市56项评价指标达标55项,健康县城67项主要指标达标63项。

二、“一套体系”齐推进,全员发动共建健康社会

一是突出“州市一体、全盘联动”。坚持全城一条心、全盘一张网推进健康县城建设,累计争取州级国家卫生城市和健康县城建设补助资金148万元,健全建成区“29个社区+56个片区+275个网格”的网格化创建责任体系,积极争取39名州级领导挂牌督战29个社区,落实36名市级领导挂包负责56个片区,带动356家驻楚中央、省、州部门和市级单位结对负责275个网格,发挥“社区吹哨、单位报到”作用,做实“州市共建、全城同建”文章。

二是突出“精准对标、部门联动”。牢牢把准工作的目标指向、内容旨要和关键指标,邀请国家和省级专家到楚雄市对卫生健康专业知识开展阐释解读,累计进行现场指导培训15场次、受训4000余人次。调整充实工作指挥部,成立市爱国卫生技术指导中心,落实编制16名,统一调度全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健康县城建设工作,确保“政出一门、专精高效”。建立年度会议、调度会议、联席会议制度和年度任务交办、交叉责任协调、工作落实督办机制,采取“3344”工作模式(运用分级调度、专班推进、一线办公“3种方法”,用好日常考评、专项考评、综合考评“3种方式”,绘制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整改清单、销号清单“4张清单”,实行报告、督查、通报、问责“4项机制”),构建市级行业部门各司其职、高效联动的工作机制,实现“一套网格、一班人马、一站分流、一体推进”。

三是突出“党建发力、全员出动”。以各级党组织为主阵地、全体党员干部为主力军,全面宣传发动驻楚社会各界、广大市民和旅居客商积极参与健康县城建设,发出各类健康教育宣传手册、折页、读本等共43种54万余份,在市电视台刊播公益广告33种1万余条次,组织开展各类健康普及活动150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10万余人。组建卫生创建、健康服务等志愿服务队伍593支,注册志愿者11.83万人,开展志愿服务4.6万场次服务总时长超过748万小时,全民参与国家卫生城市和健康县城建设蔚然成风。2023年,全市创卫市民综合满意度达到97.84%。

三、“一组指标”抓量化,精细落实打造健康环境

一是深入实施“新爱卫”工程。扎实推进“绿城市”“治污染”“除四害”“食安心”“勤锻炼”“管慢病”“家健康”新7个专项行动,让健康县城的软环境成为推进楚雄市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持续巩固楚雄市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全市建成健康单位、健康主题公园和健康小屋等支持性健康环境171处(个),培树健康家庭829户,“一个妈两个家”(赋能“一个妈”,健康“一个家”,幸福“千万家”)经验被《中国妇女报》刊载推广。围绕健康县城建设“勤锻炼”元素,累计举办34届“鹿城杯”篮球、足球赛,9届“云南牛人家庭马拉松赛”,7届格兰芬多自行车节(楚雄站)比赛等体育赛事,大力倡导全民健身与健康新风尚,持续掀起爱国卫生运动群众参与新高潮。

二是深入实施“补短板”工程。投入34.83余亿元加强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提升和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整治,投资3060万元新建和改造提升城市公厕254座,投资3.3亿元改造老旧小区115个,筹资6000多万元提升改造农贸市场20个,规划建设2992.82亩的静脉产业园,投资2.34亿元新建改造城市公园9座,打造花果山、灵秀湖等50余个街头园林精品,城市面貌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三是深入实施“建乡村”工程。将健康县城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绿美乡镇深度结合,坚持城乡联动、全域共建大力推进农村健康环境建设,整合各方资金资源投入6亿元全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改厕改圈工作,扎实推进2695个村组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4.82%;全面构建覆盖全市154个村(社区)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费治理体系,实现乡镇、村庄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处理率均达到100%;累计改建完成农村卫生户厕6.8万座、公厕242座,完成新建改建卫生畜圈4000多座。目前,建成省级绿美乡镇2个、省级绿美村庄3个、州级绿美村庄353个,评选美丽庭院示范户1.5万户,美丽庭院示范村45个,打造“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22个。

四、“一个目标”促提升,人民至上优化健康服务

一是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坚持改革破题、创新开路,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工作,组建“1+3+15+N”的医疗共同体,在全州率先成立首个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管理中心,对紧密型市域医共体内人、财、物、事、绩进行实体化运营管理。强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率先在全州实行公立医院人员总量动态管理,落实和探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一类财政保障、二类绩效管理”的体制机制,在全州率先启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打包付费改革工作,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2023年,全市医疗卫生支出30274万元,占全市总支出的5.4%;医保打包资金在2022年的基础上居民增幅4.7%,职工增幅5%;公立医疗机构门诊、住院服务量分别为111.4万人(次)、3.57万人(次),较上年增长2.51%、9.35 %。

二是提高县域服务水平。大力推进“百县工程”项目建设,全面实施“强基层”工程,市级党政主要领导带头落实“编外院长”制度,稳步推进市医院二期、市中医院二期、市妇幼保健院搬迁项目建设,建成“基层慢病管理中心”19家、“心脑血管救治站”6家,市人民医院和15个乡镇卫生院院前急救全部接入州级“120”急救平台,创成国家推荐标准卫生院6家、成为全省“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占比最高的县市,12家分院通过国家呼吸疾病诊疗规范化体系建设验收、通过率及国家优秀建设单位全省第一,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健全市、乡、村三级中彝医诊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彝医药服务占比达54.74%。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和“彝乡名医”评选工作,建成14个省级专家工作站,5个州级专家工作站,评选出 “彝乡名医”3 名,近三年补充卫生领域人才50名。2023年,全市公立医院群众就诊满意率、住院满意率分别达90.38%、91.20%。

三是强化全民健康管理。实现全市15个乡镇、154个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全覆盖,770人当选为公共卫生委员会成员。创新推行“五星”服务工作法,在全市29个社区和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推进,探索慢病管理模式,经验被新华社刊载推广。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签约服务317627人、覆盖率达50.29%,满意率达98.26%。深入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创建健康学校28所、健康食堂25个、健康餐厅14个。全域实施社区健康倡导与行为干预项目,15个乡镇共招募社区倡导员119人,实际完成干预9859人,积极倡导文明健康新生活。2023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4.62%,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7.98岁、高于全州水平,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全面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 |《健康中国观察》2024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