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所谓“成王败寇”,当政治斗争的一方势力得胜上台,那么与之对立另一方势力,必然会遭到疯狂的清算与打压,进而只能以非常惨淡的结局收场。那场康熙朝晚年,众位康熙皇子为了争夺皇位所上演的“九子夺嫡”大战,也亦是如此。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伴随着康熙皇帝的去世,雍正成功登上了皇位,就此成为了“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而在他登基之后,随即开始对于当年与他争夺皇位的政敌们的疯狂报复。

三阿哥胤祉、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皆是在雍正刚刚登上皇位就遭到了惩治。至于雍正最为痛恨的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也在雍正四年(1726年)的时候,就被削宗夺爵,圈禁至死,就连名字都被雍正改为了极富羞辱意味的“阿其那”与“塞思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一众在历史上很早便被雍正拿下并予以惩治的康熙皇子,在《雍正王朝》中,却明显存续的更加长久,特别是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成员,直到“逼宫事件”的发生,才最终为雍正所惩治,而这也已经到了雍正在位的最后一年。

事实上,并不是雍正不想着处理自己的这些反对者们,只不过在这期间,雍正要面对着三道厚重的“枷锁”,使其不能贸然下手。于是,尽管最终雍正还是对胤禩等人进行了严厉的惩治,可这同样对其本身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最终的结局也就此变为了“两败俱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雍正面临的第一道“枷锁”,便是康熙皇帝的遗命。

“夺嫡之夜”,弥留之际的康熙皇帝将雍正召唤到自己的身边,他将自己准备传位给雍正的想法对其进行告知的同时,也送上了自己的希望与嘱托,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那句:

“善待你的兄弟,善待你的臣民,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

所谓“之子莫如父”,康熙之所以如此交代,还是因为对于眼前自己的这位接班人,他并不放心,因为在雍正的身上,性格上的优点与缺陷都是非常明显的。

“朕把这重担交给你,就是深知你做事刚毅,久经历练,处处能以国计民生为念,以社稷江山为重。朕相信你能狂补朕的过失,刷新吏治,纠正时弊。”“朕唯一不放心的是你处事过于急躁,待人有失宽容。”

而实际上,雍正的“处事急躁,待人有失宽容”,在此前的一系列事件中,表现的是非常的明显。

就在雍正江南筹款赈灾的时候,尽管他顺利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帮助康熙解决了眼前的危机,但是江南地区的官场也因为他的到来产生了“地震”般的动荡。雍正一本奏折,将几十位不作为的官员进行了弹劾,尽管这些人确实有错,但是雍正的处罚也太过于激进,使得朝堂之上对此也是颇有微词。

而在此后“追比户部欠款”的事件中,雍正同样犯了“急躁”、“狭隘”的错误,引得康熙都批评其为“自诩为聪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按照雍正“嫉恶如仇”的性格,在其底下当差本就要承担着非常高的风险,更不用说这些曾经给雍正制造过麻烦的政敌兄弟了。

于是,康熙给雍正留下了这样的遗言,为的就是让雍正能够念在骨肉亲情之上手下留情,不至于康熙“死不瞑目”,毕竟此时的康熙实在是不想再看到兄弟阋墙的一幕了。

只不过,康熙也给雍正留下了一些余地,那就是“不到万不得已”,而这个度也是交由雍正自己来把握,至于康熙只能寄希望于雍正念及自己的这份用心良苦,不要再做出过于“急躁”以及“有失宽容”的事情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雍正面临的第二道“枷锁”,就是“八爷党”的朝堂势力实在是太庞大了。

关于这一点,在“百官举荐新太子”的剧情之中,最能够清晰地进行展现。

“一废皇太子”之后,康熙下旨要朝堂上的官员们推举“新太子”的人选。而就在此时,朝中绝大多数的官员,都选择支持八阿哥胤禩,这无疑充分说明了胤禩在朝堂上的声望与影响力,对于此康熙皇帝本人都产生了强烈的“羡慕嫉妒恨”的情绪。

回过头来再看看雍正,相对于八阿哥胤禩,他只能用势单力薄来形容。

朝堂上,除了与自己关系交好的十三阿哥胤祥外,也就只有张廷玉、马齐、隆科多这几位上书房的大臣,而他们都是康熙留给雍正的,尽管对于雍正也保持了一份忠心,但更多的还是看在康熙的“面子”上。至于地方官员,真正能算作雍正自己势力范围的也就只有年羹尧、李卫和田文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雍正登基的时候,他只能任用自己的政敌八阿哥胤禩出任总理王大臣,进而将其放在了百官之首的位置。雍正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积极的安抚、拉拢胤禩等人,以暂时性的将其稳住,使得政权能够完成顺利交接;另一方面,便是对于胤禩的“妥协”,雍正更加看重的无疑是胤禩背后的支持势力,如果少了这些人,几乎所有的政务都将变得难以实施与推进。

当然,这样的情况可以说也是持续了很长时间,雍正一直是处于与其进行协商与妥协的状态,以至于双方甚至出现了地方官员任用时的“交换”现象出现,而这对于雍正来说,更多的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所以,在自己的势力没有得到完全培养与扶植的前提下,贸然动胤禩等人,无异于将朝局推向停滞状态,这对于雍正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雍正面临的第三道“枷锁”,便是没有理由与借口,缺乏“合法性”的支撑。

既然康熙给雍正留下的遗言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伤害他们”,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雍正还是可以对于八阿哥胤禩等人下手的。

然而,自从雍正登基之后,胤禩等人则彻底转为了“地下活动”,尽管雍正先后在孙嘉诚告发年羹尧、惩治年羹尧、“科甲朋党案”等事件中,安排十三阿哥胤祥明察暗访,以找寻“八爷党”煽乱朝纲的证据,但最终都是无功而返。

可以说,尽管雍正是非常想要对其施以惩治的,但是雍正自始至终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与把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之所以如此,实际上也与“八爷党”一众皇子,特别是八阿哥胤禩本人转变了与雍正的对抗方式密切相关。

首先,“八爷党”众人一改此前的行事风格,选择了“遵章守纪”。

仅有的一次在公开场合与雍正唱反调,就是在雍正破格录用刘墨林的时候,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以及十四阿哥胤禵在伯伦楼喝茶言欢,并且让戏子当街高唱。可很快就被前来的八阿哥胤禩所喝止,在这之后,“八爷党”也就此变得沉默,在大庭广众之下几乎再也没有了其他任何的张扬行为,这也使得雍正对其一干人等是无从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胤禩不再让朝臣迎合于他,而是选择了主动迎合朝臣。

年羹尧回京,胤禩在朝阳门外组织“百官跪迎”,从而让朝臣对于年羹尧的骄横跋扈产生不满。而在年羹尧擅杀孙嘉诚之后,胤禩又成为第一个前来吊唁的军机大臣与上书房大臣,就此重新树立了其在百官心中的形象。

如果说在此之前,胤禩是将自己的意志施加于百官的话,这个时候的胤禩则是顺应百官的声音,从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换句话说,他无疑是在充分利用官员与雍正的矛盾,进而使出一手“借刀杀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打击雍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次,就是扶保雍正的儿子弘时作为自己的代言人。

胤禩与弘时之间,可以说就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弘时通过胤禩,扩充自己的实力,使其获得了能够与弘历分庭对抗、争夺皇位的资本,而胤禩则是将弘时培养为自己的“傀儡”与利益代言人,借由弘时与雍正的父子感情,来隐藏自己的动机,进而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