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刘基字伯温,在人们心中是能与张良、诸葛亮等人齐名的奇才。

作为谋士,刘伯温深受朱元璋器重,参与谋划了讨伐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北伐中原等军事活动,帮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作为政治家,他奏请立法定制、肃正纪纲,劝朱元璋大赦天下,实行仁政,稳固了明朝初年的统治。

但即便刘伯温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封赏功臣时,他受到的奖赏级别却很低,仅仅被封为诚意伯。在其后刘伯温与李善长、胡惟庸的权力博弈中,朱元璋也明显是站在李、胡这一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皇帝帮助政敌,刘伯温自然是斗不过的,不仅失去了官职与俸禄,最后还被胡惟庸陷害致死,一向器重的朱元璋似乎也默许了这一行为。

那么,刘伯温究竟为何不能善终?又是为何朱元璋对他见死不救?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缘由与故事。

精通命理,料事如神

刘伯温是元朝至顺年间的进士,史书记载:“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但是他的才能并没有在元朝得以很好的施展。

元朝任职期间,因为为人正直,刘伯温对于元政府贪污腐败的形象十分不满,而且屡次遭到排挤,就辞官返回家中隐居。直到1360年前后,朱元璋的手下听说了有一位隐士名叫刘伯温,精通命理又熟悉天文学,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这话传到了朱元璋耳中,他对刘伯温很感兴趣,就派手下请来了刘伯温。当然,刘伯温一开始没有答应,算是被逼迫着来到应天投奔朱元璋。

不久之后,陈友谅攻陷了太平并集结大军,对着朱元璋的应天城虎视眈眈。这时,朱元璋召集谋士商议对策,就在众人都提议逃跑时,一直默默无闻的刘伯温力排众议,坚持要击败陈友谅。

他向朱元璋献上了诱敌深入的计策,给朱元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击败陈友谅后,刘伯温又极力反对朱元璋出兵救援韩林儿,想借敌人之手除掉小明王,这样朱元璋就可以独立行动,不再受约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建议,事实证明,刘伯温的提议虽然残忍,但却是最正确的选择。营救韩林儿不仅险些使得朱元璋主力覆灭,韩林儿在日后也成为了朱元璋的一大负担。

当然,刘伯温与朱元璋不仅是臣子、君王的关系,两人也有过命的交情。与陈友谅决战洪都时,刘伯温与朱元璋在一条船上休息。夜半时,刘伯温突然跳起,拽着朱元璋就往外面跑。

君臣两人刚刚换了一条船后,原先的船就被陈友谅的军队击碎,想必这也是因为刘伯温精通命理,才使得两人逃过一劫。从这起,朱元璋对于刘伯温这套命理天文的学说,以及料事如神的能力深信不疑。

后来,刘伯温曾利用自己预测天气、占卜战事的能力,劝说朱元璋释放了许多囚犯,也算是功德一件。虽然刘伯温借此能力为明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朱元璋也很忌惮他的能力,担心会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

心直口快,自作聪明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按照惯例封赏了许多功臣,其中他的老乡李善长成为了第一功臣,被封为韩国公,享受4000石的俸禄。相比之下,同样立下大功的刘伯温却只是诚意伯,俸禄也只有240石。

两人的资历虽然有着差别,但也不至于受到如此悬殊的差别待遇,朱元璋为何如此打压刘伯温呢?我们从以下几件事情中或许就可以找到理由。

首先,朱元璋是淮西人,李善长则是淮西集团的代表。所以尽管李善长心胸狭窄、报复心强,朱元璋还是对他委以重任,因为刘伯温在朱元璋眼中,则是个彻底的外乡人。

同时,刘伯温也是当时浙东集团的首领,从利益角度来看,他与李善长可以说是水火不容的关系。最终,刘伯温平日里心直口快,身为御史得罪了不少同僚,李善长联合他们一起攻击刘伯温。

刘伯温只好辞职回家,但隐退的刘伯温仍指使自己集团的杨宪,在京城活动、发展势力。李善长为了遏制刘伯温,提拔了自己的老乡胡惟庸来帮助自己,党政拉开了序幕。

另一边,朱元璋也对刘伯温起了疑心,就叫他来谈话,刘伯温在谈话中自作聪明,直接使得君臣二人关系恶化。当时,朱元璋拿丞相的人选来试探刘伯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伯温接连否定了胡惟庸等人后,朱元璋祭出杀招问他:“吾之相,诚无逾先生。”此时,刘伯温作出了一个糟糕的回答,“我太嫉恶如仇了,皇上还是慢慢挑选其他人吧,而且现在没有人合适这个职务。”

朱元璋听了这个回答,很不满意,因为刘伯温这一句话不仅得罪了其他大臣,又质疑了他的眼光。于是,朱元璋给了刘伯温一些赏赐,让他回家养老去了。

斗争失败,付出代价

多年后,胡惟庸成为了丞相,得知消息的刘伯温知道自己的斗争失败了,便彻底辞别了朱元璋、告老还乡。其实对于朱元璋而言,李善长、胡惟庸与刘伯温他们几人中,谁强大起来都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