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4月30日,神十七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于东风着陆场,时隔187天,神十七又一次刷新了中国高度,在世界航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值得注意的是,返回舱着陆后,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等三名宇航员并没有直接走出舱外,而是保持坐姿,被工作人员给抬了出来。

这让很多人提出了疑问。

1969年,当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舱返回时,三名宇航员却毫无异样,大摇大摆地走出舱外。

为何我国宇航员出舱站不起来,美国50年多前却可以直接走路呢?是我们技不如人?这背后到底有何隐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航天史:一步一个脚印

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充满了传奇和波折。

早在1883年,现代宇宙航行学奠基人、被誉为“航天之父”的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便首次提出了利用反作用力来推进宇宙飞船的方案。

1897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又推导出了著名的火箭运动公式:燃料烧尽后,火箭的质量越大,性能就越好,发动机排出气体的速度越快,火箭的飞行速度就越快。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贡献,给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基础上,1926年,美国科学家戈达德制造出世界上首枚使用液体燃料的火箭,虽然飞行时间仅仅持续了2.6秒,但这已经是从0到1的伟大突破。

8年后,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再进一步,将液体火箭发射到两千米的高度,也进一步证明了发射人造航天飞行器的可行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开始后,各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纳粹德国穷尽国力,在科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著名的V2液体燃料火箭在1942年成功发射,而这,也是世界首枚导弹的原型。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为争夺霸权,在航天领域展开了更为激烈的竞争,著名的“太空竞赛”。

这既是两个超级大国综合国力的展现,也是它们施展技术、意识形态和政治手腕的战场,正因如此,冷战时期航天技术的发展尤其迅速。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伯尼克1号”,标志着航天时代的开启。

而美国也在时隔3个月后,发射了“探险家1号”,还在航行过程中顺利探测到范亚伦辐射带。

1961年2月,美国公开了第一具搭载固体燃料的火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同年4月,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驾驶着“东方一号”,顺利抵达太空,在绕地球一周后才返回。

但美国又马不停蹄地公布了载人登月计划,1969年,“土星5”号火箭成功发射了“阿波罗11号”飞船,阿姆斯特朗等3名美国宇航员顺利踏上月球。

后来随着1991年的苏联解体,美国成了世界头号航天大国。

然而,就在美国以为已经稳坐头把交椅之际,沉寂已久的东方巨龙,逐渐由沉睡走向苏醒。

中国航天,突飞猛进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百废俱兴,基础的生产生活都亟待恢复,哪里腾得出手来发展航空航天呢?

到1956年2月,一五计划的完成,令中国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也迎来了全面恢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新中国的航天事业,由此拉开帷幕。

一个月后,国务院便参考钱学森的建议,提出要让中国的喷气和火箭技术在12年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同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聂荣臻亲自担任主任,领导委员会的工作。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我国也将发展人造卫星的工作提上日程。

1958年4月,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投入建设,毛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中国速度震惊世界,不到两年时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液体燃料火箭成功发射。

1963年,在竺可桢、钱学森等科学家的领导下,星际航行规划也初步制定完成,按照规划,中国设想在1971年之前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达成目标,中国科研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投入研发。

终于,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我国已经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发射后,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十分激动,还亲自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的代表。

1975年,我国成功研发出返回式卫星,1981年,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次性发射了三颗卫星,1986年,中国又发射了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至此,新中国的火箭技术已经日趋成熟,载人航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发射场成功发射,历经21小时的飞行,成功着陆。

虽然“神舟一号”并没有搭载飞行员,只是一艘试验飞船,但“神舟一号”的发射,从技术上验证了我国载人航天的可行性。

(航天科技博物馆里的“东方红1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我国又相继发射了3艘“神舟”系列飞船,载人航天只差临门一脚。

载人航天,取得突破

2003年10月15日上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内,在全体科研人员的注视下,航天员杨利伟踏进“神舟五号”飞船。

9时整,“神舟五号”搭乘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了太空轨道——这是中国首次实施载人航天飞行。

杨利伟在飞船上记录的影像资料,向全体中国人民展示了太空中的别样生活。

那时候飞船上还没有加热设备,杨利伟吃的食物全是即食食品,由于失重的缘故,杨利伟在空中“悬浮”着,靠惯性移动。

此外杨利伟还特意在轨道上展示了五星红旗和联合国国旗,在自己的工作日志背面,杨利伟还写道,“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16日6时23分,在绕地球飞行14圈以后,“神舟五号”顺利在内蒙古着陆。

当舱门打开的那一刻,现场沸腾了,欢呼的声浪此起彼伏。 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杨利伟出舱,他不停地挥手致意。

人群中突然传来一句“杨利伟,你说句话啊”,这时,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为我的祖国骄傲”。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的国家。

杨利伟出舱的场面,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在被搀扶走出舱门后,杨利伟立即被抬上了椅子,所有的采访都是坐着完成的。

奇怪的是,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航员出舱时,根本就没有这一幕,所有的宇航员都是大摇大摆地走出舱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括阿姆斯特朗那句“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在站立状态下说出来的。

所以很多人说美国航天员一开始就可以自己走出舱,我国航天员到现在还被抬出来,难道是因为我国技不如人吗?

其实并非如此。

出舱背后的秘密

首先,由于重力的作用,宇航员的身体息时间难以适应,抬着出舱,是对宇航员的一种保护。

正如我们刚才所提到的,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没有地球引力的存在,宇航员无论是移动,还是进食、饮水,都与地球上有着天壤之别。

为了适应这一环境,宇航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便会模拟失重的状态,到太空中才能迅速调整过来。

只不过,当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后,他们的骨骼和肌肉都会出现微小的形变,重新回到地球,仍然需要调整的过程,否则很容易出现伤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失重状态下,肌肉的使用强度也会减轻,长期不使用便有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影响宇航员的行动能力。

正因如此,为了确保宇航员的安全,必须要抬着出舱,以确保他们的肌肉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恢复。

其实,如今的美国宇航员同样遵循这一规范,只不过在1969年的当时,美国航天经验并不成熟,这一点没有得到重视,阿姆斯特朗等人才会直接走出舱。

相较之下,苏联对宇航员的身体健康无疑更加注重,加加林返回地球时,便是被抬着出来的。

其次,虽然如今的航天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返回着陆仍然颇具挑战,就拿马斯克的SpaceX 公司来说,即便拥有 Nasa 的大量专利,但仍然多次出现事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见,着陆并非易事,宇航员从太空中回来,生理上和心理上都需要经历巨大挑战,期间付出的精力是常人很难想象的。

最大的挑战出现在两个时刻。

一是返回舱打开降落伞时,二是正式着陆时,这两个时刻中,返回舱都会产生巨大的热量以及震动,不断逼近宇航员身体素质和精神意志的极限。

有专家表示,飞行舱着陆那一刻,不亚于经历一场小型车祸,而且由于着陆点通常与计划中有一定偏差,救援团队难以第一时间抵达。

因此,宇航员将要承受更大的身体负担。

如此一来,出舱时的宇航员已经处于精疲力竭的状态,想要自己走出来并不容易,由人搀扶、抬出,是更加合理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登月真伪,质疑不断

当然了,随着越来越多资料被曝出,关于美国宇航员登月过程中的反常现象也出现了另一个解释,那就是,登月这件事本身很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骗局。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美国在月球上留下的痕迹很不符合常理,疑似为摄影棚拍摄。

在美国航天员的影像资料里我们可以看到,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插上了一面星条旗。

然而,月球和其他星球类似,空气十分稀薄,根本不足以形成风,星条旗按理说只会保持静止状态,根本不会飘扬起来。

还有就是,在美国航天局公布的画面里,从月球看,太空中一片漆黑,连星星都没有。

另外在公众提出这些疑问后,美国航天局曾自信满满地表示,保留有记录登月影像的原始磁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登月40周年纪念当日,在被要求公开磁带时,美国航天局又改口称磁带已经损坏。

虽然针对旗子飘扬、没有星星,科学家都进行了一定的解释,但美国宇航局前后不一的表态,无疑为登月的真实性再度蒙上了一层阴霾。

其次,随着中国航天器顺利登陆月球,美国登月背后的疑点变得越来越多。

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登陆月球,从出发到抵达,花费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

在月球上,嫦娥五号采集了1731克土壤样本回到地球,为月球地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样本。

1978年,中美建交之际,美国为向中国示好,曾赠送我们一颗月壤。

然而,该样本和“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相比,成分却有着明显的差异,不由得让人怀疑,美国的月壤到底是真是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美国登月,其实还有种种疑点,比如月球上存在多光源的阴影,比如美国此后再未登月等等,因此,质疑登月造假的大有人在。

结语

航天事业的发展,能够不断挑战人类的极限,扩展人类的视野,对太空的探索,也能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正因如此,宇航员的伟大不可替代,对宇航员的精心呵护也应当落实到每一处细节。

将宇航员抬出返回舱,并不意味着我国在航天领域技不如人,恰恰相反,这是中国航天成熟、真实而又具有人情味最好的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