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寒冬深夜,在河南临颍的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司令部的作战室里,副司令员粟裕紧紧盯着墙上的作战地图,陷入了长久的思虑中。

此时的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到了战略反攻阶段,自1947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十万大军进入大别山作战,随后山东的陈毅、粟裕和晋南的陈赓、谢富治从两边策应,三路大军相继挺进中原,严重威胁蒋介石的长江防线和沿江重镇南京、武汉。

于是,蒋介石立即调集南线全部兵力到中原,准备与解放军的三路大军展开搏杀。由于国民党军在兵员数量和装备上仍然占有相当大的优势,中原战局形成了反复拉锯的僵持局面。

这一次面对豫东战场的角逐,毛泽东在作战室里不停地踱步,他看着眼前的作战地图,一支接一支地抽起烟来。突然,他有了一个想法:渡江跃进江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

跃进江南的计划,其实早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夕就产生了,其战略意图就是要把战争引向蒋介石的国民党统治区。

毛泽东的构想是,让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的三个纵队渡江南下,迫使蒋介石把中原地区的部队调回至江南,华东野战军就会像一把利刃直插蒋介石统治区的心脏。

1947年12月25日,在杨家沟的窑洞里,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他在会议上提出了“以跃进的方式向前推进到敌占区的纵深,建立新的根据地,直至全国解放”的构想。

而此时的粟裕还不知道中央的决定,根据自己半年来外线作战的经验,他认为,改变中原战局的关键在于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

1948年1月22日,粟裕给毛泽东发送了一份电报,这也就是解放军历史中赫赫有名的“子养电”。按照电报“地支代月,韵目代日”的惯例,“子养”就是代表1月22日。

毛泽东

在电报中,粟裕讲述了自己的看法:“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战术的变化,我军的歼灭战将进一步向更大规模发展,这可能是个客观规律,只有高度集中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才能逐次歼灭敌军主力,迅速改变中原战局。”

从整个战役的全局上来看,毛泽东认为,打过长江是解放战争总体思路的重要一环,也是从战略层面根本扭转中原战局的重要步骤。

1月27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给粟裕发去电报,决定“渡江南进”。

按照中央军委部署,粟裕于1948年2月下旬率领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和第一纵队、第四纵队、第六纵队等部队渡过黄河,进入濮阳地区休整。

在濮阳的一间作战室里,粟裕经常拿出毛泽东发来的电报看着渡江方案,脑海里一次次浮现出14年前的那次远征。

早在1934年,时任红七军团参谋长的粟裕与军团长寻淮洲率领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转战闽浙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东野战军

一路上,红七军团不断与敌人的围追堵截作斗争,血溅二千五百多里,杀到皖南的时候,人员已经减少了二分之一。正是由于这段经历,让粟裕对脱离根据地的敌后转战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此次南渡长江,华东野战军要走的路程比当初的抗日先遣队还要远一倍,渡江后必定会面临巨大的非战斗减员,而且沿途粮食、弹药都得不到补充,也无处安置伤员,究竟能否实现预定的战略意图,粟裕的心里没有一点底。

与此同时,粟裕深知,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关系到千千万万将士的生命,更关系到解放大业的成败。作为一个战役指挥员,应当结合战争全局进行思考,从战略全局考虑利弊得失。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后,粟裕作出决定:“华东野战军三个主力部队暂不渡河,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和蒋介石较量一番”。

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一次“斗胆直陈”,他以个人的名义向中央军委发出了长达三千字的电报,详细陈述了逐鹿中原的大计。

历时一年时间,毛泽东率领的中共中央从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出发,东渡黄河,刚刚抵达河北省阜平县时,就收到粟裕的电报,究竟是坚持渡江南进?还是集中兵力留在中原作战?这个问题引起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