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将略兵机命世雄, 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 每一寻思怕立功。—— 《韩信庙》刘禹锡

众所周知,韩信是我国非常有名的一位将军,他为西汉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起起落落、大是大非,皆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比如,韩信被吕雉、萧何联手杀害时,他曾不甘心地喊了“3个字”。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字不仅流传了下来,而且到今天还成为了酒桌上的口头禅。

那么,这其中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亦或者说韩信为何会说出这样的三个字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信的早年发展

对于韩信的早年,许多人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他的出身,他自小便失去了父母,一直都是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靠着打鱼为生,但总是饥一顿饱一顿。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所以有一部分人说他出身低微,因为一个地痞流氓都敢欺负他,而韩信却不敢反抗,如此才有了“胯下之辱”的典故。

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样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证据大概有两点,第一点便是韩信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兵书,第二点韩信身上有一把宝剑。

古时候,因为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落后,所以书籍大多都是被世家大族掌握,普通的老百姓根本没有办法接触到,尤其还是稀有的兵法、兵书,从这点来看韩信的家族曾经也辉煌过。

其次,韩信身上有一把佩剑,这种东西与现在的枪很类似,普通人很难拥有,更不要说佩戴在身上。因此,韩信的家族或许是武将世家,只是后来没落了。

不过,家族虽然没落了,但是韩信却一直有“中兴家族”的愿望,所以他自小便努力学习,希望有朝一日重塑家族的荣耀。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哪怕是“受辱”了他也会忍着,这样才有机会实现愿望。

退一步来说,如果当时韩信挥剑杀了那个“让他受辱”的人,或许他就会被抓起来,一生都无法实现内心的愿望,这并不是他所想要看到了,也体现了韩信“忍辱负重”的意志。

话说,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项羽、刘邦虽然灭亡了秦朝,但两人之间也是“暗斗不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给韩信提供了一个机遇和大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信的军旅生涯

从韩信的军旅发展上来看,他首先投靠的便是项羽。起初,在项羽的手下他仅仅是一个执戟郎,虽然起点比较低下,但韩信并没有什么怨言,他感觉自己一定可以“步步高升”。

可惜的是,项羽比较自负,根本看不上一个小小的执戟郎,而且他还受过胯下之辱,这样的人对项羽更是很轻视,再加上项羽的身边还有范增这样的大才,根本就没有韩信发挥的空间,也奠定了韩信“逃离”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在“先入关中者为王”这件事情上,刘邦一直是名义上的“关中王”,但是项羽仗着势大,摆了一场鸿门宴,不仅抢走了刘邦的“名号”,而且在后来分封的时候,还将刘邦分封到了巴蜀之地。

古时候,巴蜀一直被誉为“贫瘠之地”,对此刘邦也非常不满。后来,他虽然隐忍不发,遵从了项羽的指令去了巴蜀,但一直都有重新回来、逐鹿中原的想法。

巧合的是,经过再三考虑后,韩信逃离了项羽的大营,投靠了远在巴蜀的刘邦。当时,他在机缘之下认识了萧何,并通过萧何的举荐认识了刘邦。

整个过程虽然很曲折,还发生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典故,但最后的结局却是非常好的,韩信得到了重用,并且成为了汉军的大元帅。

大约在3年之后,韩信带领汉军打出了巴蜀,让刘邦重新逐鹿中原,与项羽展开了十年的楚汉争霸战争。项羽虽然勇猛,但双拳难敌四手,最后他还是败了。

先后经历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后,项羽身边的军队仅仅只有几十人了,看着当年的子弟兵一个个离自己而去,项羽在乌江边上选择了自杀,也让后世人位置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韩信的结局

古人有云:“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功臣亡......”刘邦建立西汉后,对当年的功臣大加封赏,韩信更是被他誉为“汉初三杰”。

在那个时候,韩信也算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中兴了他家族的辉煌。奈何,韩信虽然军事才华出众,但是他的政治情商却非常低下,也为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