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古代多少文人志士以俭朴来淳养品德,实现自身家国天下的抱负,节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国之瑰宝,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很多关于节俭的故事,其中有一对君臣趣事让后人津津乐道,皇上偷偷将大臣的衣服烧个洞,意欲为何,还要细细道来。

云州“宝物”

张俭之所以被称为云州“宝物”,还有一个典故。出生于官宦之家的张俭,从小就积累了满身才华,等到辽圣宗统和十四年间,张俭更是一举成名,考中了进士第一,光宗门楣。

在云州府任幕僚时,张俭兢兢业业,上级、百姓对他好评如潮,所以在辽圣宗出访云州期间,云州节度使才会将张俭当作云州的“宝物”举荐给了辽圣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圣宗起初听说,云州的“宝物”是个人的时候还不以为意,但得知这个人叫张俭之后,心中却又颇感兴趣。

原来,辽圣宗先前又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记得是有四个人在自己的身边侍奉,而他会给这四个赐予两口吃食。

细细品读这个梦境,这边不就是张俭的名字么,繁体字的俭是四人两口,即儉。这样一来,张俭这个人便在辽圣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等到亲自召见张俭后,辽圣宗更是被满身才华,却又低调内敛的张俭所吸引,这就是他心中对贤臣的期许。

颇得圣心

张俭本人就如同他的名字一般,不仅为人低调,生活中也是处处节俭,体现在饮食上,就是他每天从不追求大鱼大肉,只吃一道菜就能解决自己的温饱。

因为张俭本人是个良臣,辽圣宗也从不因为他是汉臣的缘故而对他有所芥蒂,在朝堂上也是处处维护他。

得到无尽恩宠的张俭还被圣宗任命为了托孤大臣,备受重用。

烧衣服,试宰相

虽位极人臣,但张俭却从不居功自傲,在辅佐辽兴宗时期,他仍然保持着自己节俭的习惯,与当时社会喜爱奢靡,追求精致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体体现在生活中,张俭几十年如一日,穿着几经缝补的粗布衣服,虽说已经是当朝宰相,但张俭仍和家人居住在一个很普通的院子里,不像其他大官员一样,喜爱奢华府邸。

张俭始终不忘初心,作为当朝宰相,他从不高高在上,他懂得与百姓共情,体验民间的疾苦之后,张俭便更加坚定了要在生活中节俭朴素的想法。

因为他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

因此喜爱奢靡生活的辽兴宗便经常听到张俭对他说要勤俭治国的道理,但从未体验过民间生活的辽兴宗是没有办法跟张俭一样对百姓生活感同身受的。

而追求节俭的张俭也成为了朝堂中格格不入的人,因为他的行为举止总是与其他人不一样。

比如说,在冬季十分寒冷的辽国,官员百姓们为了避寒都会准备好几身厚棉衣。甚至一些官员为了彰显身份,会将棉衣做得十分华丽。

而张俭呢,却总是穿着一身旧袍子的模样出现在众人的眼中,引起大家好奇的目光。

张俭与众不同的行为,更是引起了辽兴宗的好奇,因为从小生活在锦衣玉食中的他是没有办法理解张俭的,尤其是张俭那一身从未曾替换过的袍子。

朝中也不是没有像张俭一样的生活节俭的大臣,但却很少有人像他一样连件像样的袍子都没有,辽兴宗一直对此事好奇,他想知道张俭是否真是人如其名,还是装作一副节俭的模样。

于是,在一次谈话的机会中,辽兴宗故意让身旁的侍从在张俭不注意的情况下,拿着火夹子在他的衣袍上烫了一个洞。

在接连几天的日子里,辽兴宗便注意到张俭一如往常穿着那件被烫了一个洞的袍子。

刚开始还有兴趣观察,但久而久之辽兴宗却失去了兴致,于是便在忙碌中把这件事情给忘得一干二净。

直到过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辽兴宗偶然发现张俭仍旧穿着那一身袍子,心里的好奇终于促使辽兴宗主动向张俭询问:“您是否发现衣服上破了一个洞,为什么不换一件新衣服?”

张俭对此则表示这件旧袍自己已经穿了30多年了,现在只是破了一个洞,缝缝补补还是可以再穿的,实在是不愿意也没有必要换新的。

这让兴宗羞愧不已,彻底相信张俭并非装腔作势,而是真的节俭清廉之人。

为了褒奖张俭,大为感动的兴宗下令打开自己的国库,让张俭从中随意挑选一些值钱的东西作为赏赐。

张俭虽然不贪图这些宝物,但皇恩浩荡,不好拒绝的他只好从中拿了三匹布意思了一下,表示对皇上的感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