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授:我始终想不明白,中国靠什么维系了数千年的文明大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声明:本文内容是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参考信息来源,请知悉。

在世界公认的古代文明中,仅有中国的数千年文明没有断绝,一直延续至今。

这让很多学者想不通,为何中国明明也出现了民族间的对峙与战争,但是最后都能走上统一的道路,华夏文化的魅力实在是深不可测。

有一位英国教授曾经在网上发出一个疑问:“世界上这么多国家,为什么只有中国一直保持统一的步调,还能维持至今呢?”

这个问题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国家自古至今一直走在统一的道路上呢?又是靠什么能维系到如今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大一统”的外因

四大文明古国产生的地理条件离不开孕育文明的“母亲河”。中国古文明就是在黄河、长江流域中下游的平原地带诞生,这里气候适宜人类居住,为后来兴起的农耕文化提供了基础。

而与其他文明古国不一样的是,我国的地理环境较之其他文明古国来说,既特殊又幸运。我国西部有高耸连绵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这就以一种半封闭的方式将我们国土与外界隔开,让生活在这片区域的各民族保持一种密切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论天下大势如何分分合合,但是最终统一的朝代的版图都大致相同,这就是我们国家既能包容多元文化,同时这些多元文化能和中原文化相融合,最后具备一致性的原因。

其实文明的发源离不开“如何吃饱饭”的问题,因为“吃什么”而在我国产生出了两大文明,即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这两大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是我国中华民族形成的基石。

早在约1万年前,稻谷的种植就已经出现在我国长江流域,北方的华北区域也出现了粟和黍的栽种记录,这象征着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长江黄河平原地区不同的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游牧民族依赖于追逐水草丰茂之地发展畜牧业,但是由于这种生产模式的不稳定性,导致他们需要对外扩张来掠夺生产资料。

在先秦时期,由于这两个文明都还处于萌芽阶段,所以彼此之间分野还不是十分明显。但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人口也就逐渐增加,因此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也就出现了,民族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

紧接着因为秦汉两朝使得中原政权崛起,让中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完成了统一,由此建立起了大帝国的政治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中原政权更重视边界问题,所以自秦朝开始便修建起了长城,用来抵御草原游牧民族的入侵,从此就拉开了彼此之间长期的战争与融合的帷幕。

对比欧洲这块大陆来看,虽然此处将近99%的居住人口都属于欧罗巴人种,但是由于他们四周开阔的地理情况,以及分散的水资源,导致他们各自论各自的民族起源,发展小而精的城邦制度。

正是因为各个城邦之间相互对峙和争斗,导致他们只想覆灭对方文化而不是融合对方文化,这也就使其无法建立起统一的国家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哪怕强大如拿破仑,也不过是短暂的做了场“统一欧洲”的美梦,无法让欧洲真正的走向统一。

而我国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对峙与融合,不仅刺激了我国古代的军事和管理模式的进步,还通过我们的游牧民族加强了对外交流,为我们带来了新奇的异域文化和风俗。

让中华文明在此期间不断吸收外界的新鲜事物,最终留其精华、去其糟粕,沉淀出数千年的文化底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是因为游牧民族能征善战,所以时常剑指中原,想要征服中原政权以占领这偌大的经济发达地区。

但是因为其自身在经济生产和文化方面的落后,使得他们在入主中原后,就很快接受并认同了中原文化,逐渐完成了融合同化的情况。

这种局势使得中国历史上只有王朝政权灭亡的轮回,但从未发生文明中断的悲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大一统”的内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来自《诗经》的诗句,是先秦时期最早表达出大一统思想的文字记录。

西周时期我国与其他大陆的政权一样,都属于分封制。这些诸侯国和欧洲的城邦们一样,不仅语言和文化不互通,就连货币都不通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个时代,除了被周天子分封的众多诸侯国之外,还分布着许多地区性的“小集团”,它们是由相同的姓氏、独立的宗法关系组成的,彼此之间和各自的诸侯国达成了同盟关系,也就是世家的雏形。

但是随着各诸侯国的经济发展,各诸侯国间出现了想要吞并彼此扩大统一的思想。逐渐出现了将周朝的统治者当摆设,彼此之间互相争斗兼并的情况,于是拉开了我国最大的“内斗”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早就看破了这场无意义的争斗,纷纷开坛讲课,表达出天下分则乱,合则益的观点。

在那个战火四起的时代,法家思想中的杀伐果断和严苛管制成了统治者手中的“利器”,因此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之后,秦国开始强盛直至秦始皇一统六国。

秦朝建立之初,秦始皇吸取了分封制的经验教训,直接将分封制改为了郡县制,由中央选拔地方官员,由此杜绝了地方威胁王都的可能性,由此形成了我国历史上首个中央集权的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为了巩固统治,他下令废除了各地不同的度量衡和文字,统一实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政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然而因为秦朝的推行的严苛刑罚和重徭役,使得秦二世而亡,这也让中原大陆再次起了战火。

但是“大一统”的思想却扎根在国人心中,大家都盼望着能有个稳定的生活环境,这也是汉朝能将“大一统”思想进化为“家天下”的原因。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古话,表达出了古代人民理解的“国家”的含义,也让这个词延续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人的眼中,只有将家庭的伦理关系扩大化,才能更好地处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的稳定。所以在汉朝建立之初,民族认同感已经开始逐渐形成。

汉文帝当政时,虽然派出了武将周亚夫等人去驻守边境,但并没有对匈奴的进犯采取实质性反击。

而之后的汉景帝为了避免战争,对内轻徭薄赋,对外选择了柔和的和亲政策,与匈奴建立互市关系,缓解汉朝的边界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没有采取战争手段,而是来促进中原人民与周边民族的融合,这种友好的态度不仅稳固了天下大统的局面,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汉武帝刘彻时期,汉朝的发展在他手上达到了巅峰。正因为他采纳董仲舒的意见,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他更是下令在西域各国修建学校,专门向那里的百姓传授中原的文化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政策使得中原文明逐渐在各地落地生根,使得儒家思想对民众的思想认同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让“儒家思想”成为了我们对外的一张名片。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少数民族的统治者纷纷将汉字替代为通用文字,积极发扬儒家文化,并且甚至将中原地区的科举考试制度引入他们的领地。

此时的文化思想不再是法家的严苛立法,而是包罗万物,在允许各具特色的思想生存的同时又以建立、维护和巩固“大一统”为终极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等等理论,都是在大一统思想下诞生的统治理念,王朝存在的意义便是让每个平民能过上安稳日子。

面对人无法抗衡的天灾时,朝廷必然要出兵出粮出力来维持民众的安稳,否则就会出现社稷不稳的情况,导致亡国的风险。

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哪怕是埃及、印度、古巴比伦这样的古文明中也没有相似的统治思想,这也被视为中国作为唯一没有断绝的古文明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大一统”为何能延续至今

中国朝代更迭不断,为何华夏文明却从未断绝呢?要知道轮番更替的王朝只是大一统思想的载体,真正大一统思想的根源存在于每一个国人的心中,这是来自于我们对自己华夏儿女的认同感。

然而想要建立起民族的认同感,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然而正是因为“大一统”数千年在各朝各代中对国人的影响,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环,让我们真正认识到我们是华夏儿女,这片土地便是我们的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欧洲在统一民族认同方面却一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那就是单纯靠输出武力来征服他国。

无论是历史上的罗马帝国时期、还是拿破仑时期的法兰西帝国,共同点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战争来促进民族认同,而忽略了文化的融合。

然而战争无法摧毁民众的认知,所以这样的武力征服只是一时的。相比之下,中国的统治者一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其他民族,让不同的民族在中国的统治下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要中华民族不灭,大一统思想就不灭,大一统思想不灭,就必然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强盛,这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不断前进的根基。

结语

中国之所以能在数千年间保持统一的局面,就是因为我们国人对民族和华夏有认同感。

而华夏文明是具有开放和包容性的文明,这也是我国数千年大一统思想的结晶。无论面对外界多大的风浪,都不会改变我们国人追求团结统一的道路,也不会停下我们追求共同发展的脚步。

参考资料:

东西问丨李治安:沧桑五千年,中国如何成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与“天下”的重合(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强大如拿破仑,野心如希特勒,为什么没能统一欧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凯:中华文明何以传承千年而始终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