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已经成为具有特殊含义的抽象符号,很难再从自然事物中找到参照,这就决定了书法的学习无法像其它艺术形式那样直接取法于自然,只能依靠临摹前人的书迹,所以临帖成为书法学习的主要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史当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书法家,创造了很多传世佳作,同时也留下了很多刻苦临帖的佳话,比如欧阳询卧碑三日,俞和学赵几可乱真,何绍基临帖百遍等等典故,都揭示了古人学书时的刻苦精神。

书法发展到今天,今人临帖所下的功夫也不逊古人,卢中南先生就曾因临帖造成视网膜脱落,而旭宇先生80多岁高龄依旧保持每日临帖不辍,他们也通过刻苦学习达到了当代中国书法的顶级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习书法重视临帖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道理,但是近几年却不断有书法家从不临帖,但是名气却很大的传闻出现,这不免让人对传统书法学习方法产生怀疑,难道不临帖真的也能成功吗,这给那些苦于临帖者带来一点激动。

比如有人列举了一些从来不临帖的书法家,指出沈鹏、范曾、石开、刘洪彪等人都不临帖,但是在书坛的名气却很大,进而得出凡是不临帖的书法家创造力都很强的结论,借以证明临帖并非学书的必要途径。

不过这些论据却并不属实,比如沈鹏先生出身书香门第,从五岁开始就拿毛笔写字,临习过颜柳,初中时已经开始学习草书,青年时做编辑疏于书法学习,但是始终坚持日常用毛笔写稿,40岁以后开始大量进行书法创作,沈鹏先生绝非不临帖而成功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洪彪先生曾自叙,幼时家贫也非书香门第,从友人那里借的半本《九成宫》,如获至宝反复临习,后又偶得《多宝塔》,方知楷法有变,遂废寝忘食日夜揣摩。刘洪彪先生在有限的条件下,依旧刻苦临帖,方能有日后的成就。

可见这些书法家并非忽视临帖,只是因为他们的书法不拘泥传统,因此不被人理解,才刻意编造他们不临帖而成名的谣言。

不过这种谣言也与当代很多书法家的临帖理论有一定的关联,很多书法家都反对精准临摹、反对死临摹,这被人误解为不重视临帖。

比如张旭光先生就曾表示临帖不必太像,也不可能临的完全像,因为我们和古人在书写的刚方面都不相同,怎么可能临的完全像,一定要懂得在临帖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否则临的再像再多也没用,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启功先生、刘洪彪先生、曾翔先生、崔寒柏先生都曾不同程度的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启功先生甚至为此对何绍基进行过批评,他说何绍基每帖必临百遍,这种方法却不可取,临帖要懂得取舍,学到自己想要的就可以了,甚至有的帖看一遍就知道该用什么了,那还有什么必要非得费时间去临。

这些观点被很多人误解为临帖不重要,进而催生了不临帖也能成功的谣言,其实这些书法家都非常重视临帖,但是他们并不是为了临而临,而是要有意识的通过临帖汲取营养,这种极具目的性的临帖才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