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物知识局

皇位是权利的象征,是无数人做梦都想要登上的位置,可是在古时,不少皇帝都是临死才选择退位,而有的太子一做就是整整几十年,虽然优先定下了储君却没有及时的退位,究竟又是为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作为太子已经接近了权利的中心,又为何迟迟不敢逼宫登位呢,其实这一切在历史上早就有了回答,选择死后传位不仅是可以保护国家也可以保护自身,那么君王的传位制度你了解多少呢?

古时候所盛行过的传位制度

古时候最早的传位制度始发于尧舜时期,有了统治就有了领导者,而人终有一死,接班人的选择就十分重要了,在尧舜时期并没有十分流行立子为新王,反而是崇尚于禅让制,相较于比较公平也顺从民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尧舜时期的禅让制度就是由部落的首领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这样既能保证合理性也能让部落没有首领空缺的时段,避免了其他部落来犯的可能性。

尧舜之后就是夏商两朝,此时由于权利和土地分割较为明显,掌控和约束的职位较多,此时采用的就是“父子相传”制度,父亲死了以后由长子继位,以确保登位之人不会因为年幼而被奸臣所欺压和蒙骗。

并且除了父子相传外,还有一个缺席制度就是“兄终弟及”,意思就是原本接受皇位的哥哥如果去世或被废除的话,就会由他底下的弟弟顶上来继承,这是避免了皇位空缺让有心之人钻了空子引发战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汉时期就开始盛行了订立储君的制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立太子”,将自己的接班人选择好,然后着重培养,让他成为一个能够坐上并且配得上这君王之座的人,这样的制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权利争夺。

提前定好也有一些弊端,就是一些不甘心没能成为太子的人,会在暗中与朝中党羽勾结,从而让君王对太子有所误解,进而废除太子另定他人,这样就会出现原本英明的储君被换成居心叵测的人。

明朝时期就规避了许多风险,为了避免太子之位被奸人所害,除了册立皇太子,还册立了皇太孙,如果太子之位出现任何变故,就会由太孙继位,避免因为争夺皇位出现纷争。

清朝时期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诸王争储的现状,从雍正帝开始就开始盛行秘密立储,皇帝在生前或者身体抱恙难以恢复的时候秘密选定储君,由皇帝亲笔写下两份密诏,并且两份密诏所保存的地方也不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份会藏于皇帝所在的乾清宫立于“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还有一份则是由内府保管,以确保在皇帝死后新帝继位之时不会出现偏差,这样两份遗诏对比,无论是更改哪一份,字迹或笔锋不同,立储遗诏都做不得数。

为何要死后才传位

而许多人就十分好奇,比起立储君,让自己的儿子进行争夺,为何不选定后就立马传位,这样不是就能保证皇帝是自己亲定的人选了吗?

其实这样做的目的有几个,首先,皇帝是身处在权力中心的,无论是皇帝本人有什么闪失或者是皇室的动荡都会引起国家局势的不安稳,而作为皇帝不仅要对皇室众人负责,还要对天下百姓负责。

如果因为自己的贸然退位,使得敌军进犯就是让天下因为自己变得水深火热,百姓也会因此过的苦不堪言。

到时候自己就会因为原本好心退位,却引发战乱使得自己背上千古骂名,并且还别说退位,有可能自己辛苦建立下来的王朝都要拱手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