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处境是比较艰难的,此时也是非常考验革命理想与信念的。

1931年底,国民党便在蒋介石的授意下调重兵进驻鄂东南各县城,到了第二年6月,他更是亲任总司令对苏区进行了第四次“围剿”,局势再度变得危机四伏,每一步都惊心动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浪淘沙

根据黄克诚的回忆录,有一个名叫张涛的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他是湖南祁阳人,早年间是从湘军唐生智的部队中出来的,还于1926年参加了北伐战争,属于参加革命较早的战士。

由于在战场上表现还不错,他很快就进入了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军二师四团教导队轮训,在这里,他认识了担任政治教官的黄克诚。

黄克诚早在1922年就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逐步树立起了自己的人生信念,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顾这一段经历时,黄克诚也说过:“我先是在国内各种救国方案中选择了孙中山的国民革命道路,随后又在各种国际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从此,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都将坚定不移、义无反顾。”

北伐军出征前夕,黄克诚则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唐生智的部队去做政治工作,他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培训基层军官,担任指导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场之上,黄克诚也切实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

他不仅在炮火中身先士卒,平日里也和广大基层官兵同吃同住,彼此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当时跟黄克诚相处过的很多战士都非常信赖他,愿意听他的意见。

在接触那些基层官兵时,黄克诚始终没有忘记宣传革命思想,也在队伍中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此时的张涛就深受黄克诚思想的影响。

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黄克诚意识到这是说再见的时刻了,他找了个理由离开了唐生智的部队,先后在武汉、长沙、 衡阳等地寻找党组织。

3年后,正是在黄克诚的动员之下,张涛也从武汉带队出发,辗转多时终于抵达了湖北阳新,并在这里加入了红军队伍。

此时的黄克诚被组织上派到彭德怀领导的第五军做工作,并被安排为第五纵队第八大队政委,此时的大队长则为张涛。

国内的局势正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蒋介石和西北、山西的地方势力之间的大战即将爆发,各派军阀都在招兵买马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恶战,这也客观上缓解了革命根据地的压力。

彭德怀立即意识到机会,派出红五军一、而、三纵队接连攻克数座城池,长沙敌人的兵力也比较薄弱,除了李觉旅是“王牌”部队外,其余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杂牌军。

当年7月15日,红军攻下了平江县,部队在原地休整了5天后,继续朝着长沙前进。

12天后,彭德怀指挥部队直扑长沙城下,红军战士趁着敌人外出攻击之时机智巧妙冲杀,最终将敌人全部赶出长沙城,国民党残部纷纷向宁乡一带逃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连发生的4次战役,红军共俘敌4000余人,并缴获了3000多支武器。

围攻长沙的这场战役中,张涛也参与其中,在战斗中他英勇负伤,被部队送回平江养伤。

战争的局势是风云莫测的,待到张涛养好伤以后,就留在了当地进行武装斗争,部队也开始转向游击方面,张涛还是游击队的队长。

接连的“围剿”都被红军战士粉碎了,这期间,张涛与叶金波形成了一对新搭档。

待到1932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5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赣苏区实行了第四次“围剿”,而进攻鄂东南苏区的敌人就多达15个团,这次红军的压力更大了。

张涛和叶金波率领红三师在一周之内接连打了4场胜仗,通过灵活的布局歼灭了敌人4个团的兵力,此事让中央倍感欣喜,军委还发来了祝贺电。

敌人的数量实在太多,战场还在持续发生着变化,1933年7月鄂东南苏区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结合革命的具体需要,红军第十七军于次年成立,张涛担任了军长、方步舟为政委、叶金波出任了副政委兼参谋长。

他们的活动也总是能让蒋介石头痛不已,老头子干脆直接在江西南昌颁发了一版《惩奖条例》,其中就点名了包括陈毅、张涛、叶金波等人,每个人的项上人头都值5万大洋。

遗憾的是,张涛这边好的局势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

同年10月,鄂东南道委在石门楚王山召开了执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向龙港方向发展”和“打回龙港过年”这两个口号。

1934年1月8日,北路指挥部在张涛的指挥下再度召开了一场军政干部会议,针对敌人“分兵把守”的弱点,决定集中部队主力力量与敌人在木石港作战。

这一次,红军兵分三路,红三师、河北师以及赣北师分别在木石港、何子恕、胡田畈取得胜利,成功摧毁了13座碉堡,还一下就歼灭了近千敌人,部队还成功补充了几百条枪支,形势非常不错。

木石港战斗的胜利给了张涛极大的精神鼓舞,不过,他却犯下了兵家大忌:轻敌。

由于当时张涛所率领的红军部队中也有减员的情况,张涛等人则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需要补充兵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他的指挥员中有不少提出应当立即进行转移,去乘胜追击,这些建议都没有被张涛听进去,他还是选择留在木石港,这一休息,就是整整七天过去了。

也就是这七天,给了敌人充分的准备时间。

国民党陈继承的部队调集起了一个师外加三个旅的兵力直奔木石港通往通山黄沙的必经之地:紫金山王文驿。

由于时机已经过去,张涛率领部队再度出发,就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当中。

当张涛意识到问题时,去瑞昌和武宁已经都来不及了,正值一月天寒地冻,张涛只能在天寒地冻之中继续行军,再想着办法看看能不能找到向东突围的道路。

待到部队走到王文驿时,正好落入了敌人的重兵伏击圈中,这场仗是很仓促的,打了整整一天一夜。

住在王文驿的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听说过那场战役的惨烈之处:倪家桓那一带到处都是尸体,村民们最终将红军伤员与烈士遗体掩埋到较为隐蔽的虎头山下,不过大家都不知道烈士的姓名,也只能就地掩埋。

几乎全部村民都加入到转移伤员的行动中去了。

王义勋所率领的机枪连几百名战士成功突出了包围圈,在找到了组织后,被编入红16师46团。

这一仗之后,一切都变样了,鄂东南主力红军几乎在战役中损失殆尽。

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也各有命运。

不同的人生路

王文驿之战,张涛也活了下来,他的手臂受了伤,被转入医院治疗。

组织的处分结果很快也就下来了:军长张涛被撤职,叶金波停职反省。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涛越来越感觉到担惊受怕,他突然产生了一些不好的预感,于是找了个机会便出逃了,此后一直混迹在河南一带。

待到抗日战争时期,张涛又跑去参加了国民党的地方部队,混上了一个营长,他在国民党军中并不是一个显眼的角色,也没有人太过注意到他,因此也没有太多信息流露出来。

此间,还有一个当年在张涛手下的人选择了叛逃,那便是前政委方步舟。

方步舟犯了其他错误,组织上决定撤销他的职务并开除党籍,方步舟很难做好自己的思想工作,干脆跑去了国军阵营。

后来他出任了国军第8游击纵队司令,和共军部队交过手,到了1949年4月,局势已经基本明朗起来了,方步舟也率领部队参加了起义,接管他的还是他的老战友谭启龙。

三野前委还曾讨论过他的问题,最终还是选择了既往不咎,陈毅还交代给他安排一个工作。

最终,方步舟被分配到安徽一个农场当副场长,行政等级为18级,他在劳动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其实,张涛的结局和方步舟也是有些相似的。

在解放之后,张涛也选择留在了祁阳老家,他在土改运动中又重新积极了起来,靠着自己的努力当上了一个小村长。

之后,他就萌生了重新入党的请求,希望能重回组织怀抱。

可当初战场上的严重失误特别是后来的叛逃行为都是很难被原谅的,组织经过周密的调查后,也发现了他“抗战期间未在河南就近主动联系部队”以及“加入国民党地方部队”的历史错误。

因此,张涛想要重新回到党组织的请求最终还是未能如愿。

张涛选择叛逃的时候,当初和他一起战斗过的黄克诚已经是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了,经验越来越深厚。

黄克诚在抗日战争期间不仅指挥了包括高沟、杨口在内的多场战役,还发表了多篇军事著作,在那些文章中,黄克诚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根据地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十分细致。

抗战刚刚胜利,黄克诚便立即从大的战略角度出发,建议“派出部队前往东北创造更大的战略根据地。”

在随后的1947年夏季、秋季、冬季三个攻势作战中,黄克诚也予以东北国民党军队沉重的打击,还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兼政委,主持东北部队的后勤工作。

辽沈战役后,黄克诚马上就将精力投入到接管华北第一大工商业城市天津的准备当中,在他的指挥之下,解放军以极为灵活的方针促进了社会秩序安定、恢复与发展。

由于战争时期的突出表现,黄克诚在1952年调任为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方勤务部部长,1955年,黄克诚被授予大将军衔,并荣获了一系列勋章。

想必,张涛必然通过报纸看到了这位老战友的消息,心里也是百感交集。

不过黄克诚并没有忘记张涛,即便后者在革命中犯了很多错误,黄克诚也始终关心着他的生活情况,从黄克诚的回忆录中,张涛的名字多次出现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在黄克诚的亲自过问下,地方政府也对张涛优待有加,毕竟张涛也是曾为革命多次负伤的战士。

张涛就这样在普通的岁月中走完了一生,还有资料显示:张涛在退休时候领取了一笔退休金,而这笔钱也足够帮助他安度晚年。

而当年从王文驿杀出一条血路的王义勋在突出重围后编入了红16师,他在当年这场战役中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也是组织看得见的。

来到红16师后,王义勋便担任了5连指导员。

此后,王义勋还跟着这支队伍在南方打了三年的游击战争,从副营长一路做到了政委。

解放战争中,王义勋更是以团政委、师副政委的身份参加了莱芜、孟良崮等多场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来到了华东军区公安师当政委,1955年,王义勋也被授予了少将军衔,那一场惨烈的突围战,一直都是老英雄记忆深处的痛。

现在的王文村便是当年的战斗遗址,几十年过去了,村中的三槐寺中依旧矗立着一块水泥墓碑,上面也刻有“王文村三槐寺红军无名烈士墓”的印记。

在那周围,一座座红军无名烈士坟让人触景生情,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大家却都记得他们过去的奉献,他们的年龄都不大,都在残酷的战场中选择战斗到最后一刻。

和这些烈士相比,张涛也算是非常幸运的了,他走错的一步路,也在无形之中改变了很多人的轨迹。

青山埋忠骨,英魂永长存。#深度好文计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