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三马”中,马鸿宾不同于马鸿逵、马步芳,他不似马鸿逵的老奸巨猾,也不似马步芳的阴险凶残。在宁甘两省老辈人眼里,对马鸿宾的印象反而是“儒将”,甚至是“马善人”

解放西北时,马鸿宾做出不同于马鸿逵和马步芳的选择,而是同老友傅作义一样的决定,1949年9月马鸿宾率国民党军原第八十一军宣布起义,对宁夏全境解放做出了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为西北军阀,马鸿宾却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为何反差那么大?

01

其父马福禄以身报国

马鸿宾与马鸿逵是堂兄弟,他们父亲分别是马福禄和马福祥。马福禄是在抗击八国联军时(庚子之役)以身报国的,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 · 列传 · 卷二百八十二》中就有对马福禄的立传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马福禄随董福祥参与抗击八国联军。同年6月18日,马福禄奉调参与对使馆区(列强的指挥部)的攻打,攻克不下,又奉命退守正阳门。正阳门紧临皇宫,联军若攻破此门,将直入皇宫,危及清廷。而联军以使馆区为依托,设10道栅栏,步步为营,直逼城楼。马福禄坐镇城楼,抱定“以身报国”的决心,组织反攻,先后攻下9栅。7月2日夜,马福禄亲率敢死队冒雨反击,战到清晨,冲至栅下时,突遭流弹入口,马福禄当场身亡,年仅46岁。正阳门一役,马福禄及其堂兄弟马福恒、马福宣、马福贵、马福全,侄子马耀图、马兆图,及三百多河湟子弟壮烈战死。战后,清廷追封他为“振威将军”,谥“忠烈”。(源自马福祥撰写的《清振威将军总兵马公神道碑铭》)

镇守正阳门时,马福禄向他的弟弟马福祥和全体官兵慷慨承词:“事既决裂,挽回无术,我辈唯有恪遵朝命,以身保国。”(源自马福祥撰写的《清振威将军总兵马公神道碑铭》)

清史稿对马福禄的记载

《甘肃人物志》对马福禄记载:“福禄武人也,殉国不敢爱其死,岂非吾陇民族之光乎。

02

突破狭隘的民族和宗教观念

马鸿宾被后人尊称为“儒将”,后人分析的原因是他有着深厚的国学基础,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马鸿宾信奉伊斯兰教,却能吸收儒家文化思想,从而能突破狭隘的民族和宗教观念,这是他与其他西北诸马的最大区别。

马鸿宾的堂弟马鸿逵就曾评价他:“中国古书读的不少,国学基础深厚,为人处事志成通达,稳健持重,讲求圆通。

马鸿宾为人处事低调,能够体恤民情。1908年马鸿宾在兼理蒙番事务,时逢藏胞聚众“抗公”,清廷派兵“饬剿”,他出面调停和解。之后历办一切纠案中,不抱偏见,受到当地藏胞拥戴,得“活佛长官”美称。马鸿宾治兵严格,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所以百姓有了“马善人”的称呼。

马鸿宾具有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1926年秋,马鸿宾率部归顺了冯玉祥并请求收编,冯玉祥就称赞他“是回教中有学问,明大义之人”。1940年2月,与日军作战失利后,马鸿宾收拾残部,召集训话:“我们不能丢下地方和老百姓一跑不管,我们还要打回后方去,守住地方,保护百姓。”最终协同傅作义部作战,相继收复临河、五原等地。

03

像北平一样和平解放宁夏

解放西北时,西北野战军司令彭德怀就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过对马鸿宾的好感,曾释放出和平解放的诚意。

马鸿宾曾为稳妥向老友傅作义和邓宝珊征信意见,马鸿宾在马鸿逵逃跑后也知大势已去,但仍担心解放军翻旧账

傅、邓二人以北平和平解放为例,介绍解放军的政策,让马鸿宾吃下定心丸。之后马鸿宾便选择了投诚,并主动召集马鸿逵旧部劝服投降,对宁夏的和平解放起到关键作用

之后马鸿宾以全新的身份投入到解放后甘宁的建设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防委员会委员的任命状

1960年10月21日马鸿宾因病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