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先生参观了南京总统府,对三样物品表现出兴趣:

一个是孙中山的遗像,他在遗像前讲了话还合影留念。

一个是老蒋、李宗仁等人蜡像,他在蜡像前驻足良久,一边听讲解员讲解,一边若有所思。

一个是老蒋办公桌上一个文件夹里的卷宗,马英九表示自己刚工作时使用的是同样的卷宗,很怀念。

南京总统府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据说已经有600多年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初的归德侯府和汉王府。后来做过康熙的行宫,太平天国时在此兴建过规模宏大的天王府。

这里几乎见证了中国半部近代史。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老蒋在四一二政变后在此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期间南京沦陷,汪精卫粉墨登场。直到1946年国民政府才还都南京。

以上历史脉络对于马英九这样的人物来说应该是烂熟于心了,但有一点他应该想不到。解放南京时,第一个打入总统府的是前国军军长吴化文的部队。

吴化文的心路历程和他的经历,也许能给马先生一些启示。

南京解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投蒋到投汪

吴化文是山东掖县人,17岁便投入冯玉祥部下当兵,由于有些文化加上为人机敏,很受冯玉祥赏识,23岁便升任西北军洛阳初级军校教育长兼特务团团长。

1930年中原大战时,西北军韩复榘被老蒋收买倒戈冯玉祥,当时正在韩部任职的吴化文也投向老蒋,出任第3路军手枪旅旅长兼济南警备司令。

抗战期间,韩复榘不战而退,撤守济南、泰安等战略要地,老蒋震怒以开会的名义将其诱骗至开封,逮捕后枪决。

吴化文是韩复榘的心腹大将,刚代理指挥第3路军的孙桐萱对其极不放心,打算将他的手枪旅拆散吞并。不过手枪旅各干部都由吴化文一手提拔,得知部队要被拆散,组织士兵闹事。

无奈之下孙桐萱只能将手枪旅改编为国军第28旅,仍由吴化文担任旅长,驻守山东临沂一带,负责警卫山东省政府。

吴化文虽然保住了旅长的职务,但靠山被枪毙,他内心很复杂。一方面想要在中央军中攀附新的靠山。另一方面,又心有余悸担心自己步韩复榘后尘,与老蒋始终存在隔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沈鸿烈出任山东省政府主席,他对吴化文还算不错。支持吴积极收编地方武装,兵员增加到6000余人,改编为新编第四师,由吴担任师长。

吴化文也投桃报李,死心塌地地效忠国民党,跟着沈鸿烈与八路军大搞摩擦,残害抗日部队。但沈鸿烈制造的摩擦均被八路军粉碎,反倒是自己在敌后战场生存日益困难,被老蒋调回大后方。

接替沈鸿烈的是第五十一军军长牟中珩,他原本是东北军于学忠的部下,带兵勉强可以,但搞政治还欠点火候。当时山东敌后战场形势很复杂,并非牟中珩能够驾驭。

牟中珩与吴化文本来就有旧怨,沈鸿烈在位时,牟中珩跟随于学忠保持中立,而吴化文跟随沈鸿烈反共。如今牟中珩上位,立场转向反共,吴化文却转向了中立。

牟中珩认为吴化文与自己对着干,新仇旧恨一起发作,给他穿小鞋。

吴化文虽然属于中央军建制,但粮饷装备均在山东就地解决。牟中珩一上任,就表示省政府经费紧张,断了吴化文的供给,要他自己想办法。

正在此时,日军调集5万余兵力对沂蒙山区发起大“扫荡”,牟中珩见势不妙率领省政府分三路突围,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也指挥第51军机动到外线作战。

但他命令吴化文指挥两个旅坚持在内线作战,以便与51军夹击日军。当时吴化文的兵工厂因缺乏原料早已停产,部队仅剩一个基数的弹药,自然难以应付如此大规模的日军进攻。

无奈之下吴化文找到牟中珩要求补充弹药,几次交涉后牟中珩批给了他500发子弹。吴化文看到批条气得面色铁青,激动地说:“我有4万多人的部队,500发子弹怎么够用?”

不料牟中珩却蛮横地说:“缺粮少弹,你就裁兵嘛,养那么多部队干吗?”

日军开始“扫荡”后,牟中珩东躲西藏,吴化文更加难以找到他。但突然一天,省政府突然来电求救,说牟中珩在璞邱一带被日军包围。

左二为吴化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化文不计前嫌,调了两个营前往,激战一日才把牟中珩救出来。牟中珩自知有愧,将省政府一处秘密储藏弹药的地点告知吴化文。不料,等吴化文派人去取时,该处早已被日军发现并洗劫一空。

吴化文得知牟中珩有弹药也不拨给自己,当面一套背地里一套,对其更加不满。

不久后,缺粮少弹的吴化文逐渐被日军压缩在方圆不足五百公里的狭小地带。他多次致电牟中珩要求突围,但牟中珩让他坚守,并表示51军即将从外线发动进攻。

吴化文苦战多日,仍不见51军动静,感觉上当受骗,便决定率残部突围,此战他伤亡5000多人,元气大伤。此外他还面临着多重困难:一方面因为未坚持到底遭到牟中珩的攻讦,害怕步韩复榘后程。另一方面,由于防区缩小,供给更加困难,部队举步维艰。

一系列遭遇,让吴化文明白,杂牌部队在老蒋麾下并不受待见,迟早要被消耗光。在重重困境之下,他最终抛弃了民族大义,与日军联系,投敌当了汉奸。

吴化文受到汪精卫的接见,所部被改编为“和平建国军”第三方面军,出任上将总司令,兵力一度达到27个团,2万余人。

吴化文投敌后,积极抢夺抗日根据地,曾三次被八路军讨伐,在1944年作战中被八路军歼灭7000余人。吴化文部遭到重创,被迫缩编为10个团,仅剩6400余人,撤退至安徽蚌埠地区。

汪精卫接见吴化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教训后幡然醒悟

抗战胜利后,国军主力在西南大后方,为了抢夺地盘,老蒋便准备收编吴化文。而吴化文也早已看透局势,国共之间必有一战,当时国军实力远远大过八路军。

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国军第5路军总司令的职务,率部赶往邹县、兖州一带,企图打通津浦铁路临城至兖州段,掩护李延年部北上。

10月,吴化文兵分两路推进至山东界河地域时遭到陈毅指挥的鲁南第8师和新四军部分部队伏击。吴化文部第6军被全歼,军长于怀安被俘虏。

中央军摘桃,杂牌军挨打,吴化文却遭到了一记重拳,却有苦说不出。更让他恼火的是,由于部队越打越少,后来第5路军被编为山东保安第二纵队。

不仅自己级别降了,连部队也从正规军变成了地方部队。战时,地方部队随时有可能编入其他正规军,被吃掉。

吴化文的处境非常艰难:一是兖州已在重重包围之下,老蒋根本不给粮弹补给。二是他虽然已经被收编,但毕竟有当汉奸的经历,难免日后不会遭到清算。三是他的一个团在大汶口被包围,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吴化文赴南京开会时找到老长官冯玉祥,跪在他面前痛哭流涕地请他施救,冯玉祥给了一张名片让他去找李济深帮忙联系鲁南军区。

当时胡成放代表鲁南军区向吴化文提出三个条件:“一是马上起义;二是撤出兖州;三是建立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