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清乾隆17年,公元1752年,清朝开国以来的第43位状元即将诞生。

紫禁城中,乾隆皇帝经过仔细阅卷,决定钦点考生秦大士为状元。

看着考生是江南人士,就在此刻,乾隆皇帝心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秦姓?此人会不会是宋朝权臣秦桧的后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桧可是南宋年间的大奸臣,就是他忽悠了高宗皇帝,杀了国家的柱石岳飞,为宋朝灭亡埋下伏笔。

清朝那个年代没有“政审”这个词,但是也讲究“根红苗正”,事实上那时候的政审也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是被定为状元的,将来很可能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如果祖上出身有问题,基因就坏了,带来的后果会很严重。

清廷是少数民族掌权,不能不格外小心,这是关乎生死的大问题。于是,乾隆便让人去传考生秦大士上殿,他要当场问个水落石出。

那时候没有电脑,虽然有户籍,但是档案都在原籍,翻阅的话来回在路上要耽搁很久。而状元名单肯定不能延误,不然朝野又要猜测,谣言也可能会到处流传。考生就住在京城,秦大士很快就被带来了,乾隆开门见山地问道:"这位考生,你是不是秦桧的后代?"

秦大士一听,脸唰地一下就白了,心说怎么这么倒霉,怕什么问什么?他的心跳加速,面色通红,脑子在不停地运转,思考着如何回答。在他回想的时候,往事也一幕幕浮现眼前。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五月,在南京的闹市,一座古老而气派的院落,传出一阵阵婴儿清脆的啼哭声,秦大士降生了。

小时候的秦大士无忧无虑,秦家是书香门第,家境优越,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无忧无虑。秦大士继承了先人的基因,脑子聪明,三岁开始认字,五岁开始背书。他记忆力也很好,可以做到过目不忘。到六岁时,秦大士就一肚子墨水,开始写诗作赋,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可以说人见人夸。

等到八岁上了私塾之后,他的烦恼来了——课间玩耍的时候,大家都不跟他在一起。

“你们为啥不跟我玩?”秦大士非常纳闷。

“因为你姓秦。”

“姓秦怎么了?”

“你怕是大奸臣秦桧的后代。”

听到这话,秦大士更加懵圈,他不知道秦桧是谁,也没有听父亲讲过此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他按照别人的提示,读了钱彩写的小说《说岳全传》后,才知道秦桧是一个陷害忠良,认贼作父,勾结金兵的大奸臣。

书中的秦桧卑鄙无耻,跟自己的夫人王氏一起陷害民族英雄岳飞父子,将他们处死在风波亭,最后在惊吓、恐惧中死亡。

而父亲虽然满腹经纶,对此讳莫如深,也从来没有对他讲过岳飞的故事,年少的秦大士似乎明白了一切,莫非自己真的是秦桧的后人?

从此,秦大士的心头被阴影笼罩,背上了无形的枷锁,承受着世人歧视的目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大。

17岁那年,秦大士在一次出游的时候,喜欢上艄公的女儿,那女孩名叫冬儿,天真活泼,真诚善良,温柔可爱,就像一朵美丽的丁香花。

她的声音像百灵鸟一样婉转,她的容貌像天仙一样美丽,相处几个小时,秦大士的心就被她占据,失魂落魄。

冬儿对年轻英俊,博学多识的秦大士也情有独钟,不时被他风趣幽默的谈吐逗笑。

秦大士无法自拔,忘了父亲不许早恋的教诲,向女孩表达了爱意。

冬儿也无法抗拒,害羞地低下了头,等于是接受了她。

可是当冬儿父亲听说他姓秦的时候,脸上立刻布满阴云,冷冷地说:“我的女儿就是嫁不出去,也不当秦家的媳妇,让人戳脊梁骨。”

这也难怪,岳飞是抗金英雄,抗击的军队是女真族的武装;而灭掉明朝,建立清朝政权的八旗兵,正是女真族的后代,被称为后金。尽管他们改为满族,也改变不了这一事实,即使他们跟后金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们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夺权过程中,犯下了一系列屠城暴行。

夺权之后,统治者又大搞文字狱,实施恐怖统治,这让汉族百姓更加怀念岳飞,仇恨秦桧。

因其姓秦,秦大士被理所当然地当作秦桧的后人,受尽邻里的冷眼、歧视和嘲笑,内心深处充满了无奈和痛苦。哪怕是去住店,登记的时候,秦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店主本来满面春风,一听说姓秦,那张脸立刻就阴云密布,有的店主甚至对他下逐客令。

秦大士没有朋友,孤身一人,独来独往。秦姓已经是一种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因为孤独,秦大士少了很多交往,这让他可以专心致志去读书。

除了读书,他也可以漫无目的地游山玩水,用宁静和美丽的大自然去陶冶自己的情操,带来创作的灵感,又因此结识了生命中的一个贵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宁静的午后,秦大士在号称“万里长江第一矶”的燕子矶游览,来了灵感,张口吟诵了两句诗:"渔火只疑星倒出,钟声欲共水争流。"

“好事!”声音刚落,旁边有人赞道,“不知道先生来自何方,姓甚名谁?”

此人是一个官员,问了秦大士来历之后,倒是没有嫌弃他姓秦,然后吩咐手下将这首诗刻在了燕子矶的石壁之上。

无巧不成书,佳作刻在石壁上不到一个月,被一个大才子看到了。这个才子名叫袁枚 ,是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

袁枚生于康熙五十五年 (1716年),乾隆四年(1739年)考中了进士,当时他才23岁。要是放到现在,是大器晚成,可是在当时,这非常难得。那时候考进士难度很大,比现在考清华北大都难。

三朝元老张廷玉中进士的时候,已经28岁,他还是官二代,父亲担任过主考官员。晚清名臣曾国藩,中进士的时候也已经27岁。晚清另一位名臣左宗棠,堪称才华盖世,但是他考了三次都没有中进士,最后彻底灰心,放弃考试。后来在林则徐的推荐下,左宗棠才走上仕途,登上政治舞台。

还需要指出一点,曾国藩中进士的成绩是三甲第四十二名,中的是“同进士”;袁枚的成绩是二甲第五名,中的是“进士”。

一字之差,成绩也相差很大,分配的时候,官职也相差很大。

由此可见,袁枚确实是个人才。

中进士之后还不能立即担任长期官职,还要再学习三年,参加散馆考试,考试过关后,就能进翰林院,然后进入内阁,登上政治舞台。

袁枚考中进士之后,可能是有点飘飘然了,学习不再专心,在散馆考试时成绩不好,错失了在朝中当大官的机会,被分配到了外地做官。

1744年,在两江总督尹继善的推荐下,袁枚走马上任,到江宁(南京市江宁区)当了知县。

生在钱塘(杭州)的袁枚之前没有到过南京,但是听说过燕子矶的美景,上任不久便前来游览。

当他来到号称“万里长江第一矶”的燕子矶时,看到人们在围观什么,他上前一看,原来大家在欣赏刻在石壁上的两句诗:

"渔火只疑星倒出,钟声欲共水争流。"

大家一边看一边称赞:“好诗”,“大气”,“意境不错”,“文采出众”……大才子袁枚看了,也佩服不已。这么好的诗,谁写的?他自然要去看诗的落款。

这时候,秦大士的名字便映入眼帘。

袁枚立即向周边的人打听,几经辗转找到秦大士。然后二人买了点酒菜,来到野外的凉亭下,在皎洁的月光下明月对饮起来。

二人一边畅饮美酒,一边谈古论今,交流创作经验。

“秦兄,你年纪轻轻就如此有才,让人羡慕啊。”(袁枚比秦大士小了一岁)
“袁贤弟,跟你相比我差太远了,你已经金榜题名,而我名落孙山;再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兄弟我也有苦衷啊。”

交代一句,跟袁枚相比,秦大士是大器晚成,他38岁才高中状元,遇到袁枚的时候,他曾经两次科考落第,灰心失意。

“什么苦衷?说来听听。”

秦大士长叹一声,向袁枚说出了自己因为姓秦而带来的诸多困扰。

“秦兄啊,你不必太在意,王莽是篡汉的奸臣,宋朝的王安石不照样名垂青史?”袁枚劝解道,

“这说明出身是先天的,无法选择,但是人生的路可以选择;越是这样,你越要努力,不可以自暴自弃,要去做出成就来,让世人在事实面前闭嘴。”

“袁贤弟,这么一说,我心里敞亮了许多,听你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秦大士听了豁然开朗,彻底放下了这个包袱,不再去纠结别人的看法。

从此之后,秦大士也把袁枚当成了知己,二人也成为,莫逆之交。二人的感情日益深厚,相互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袁枚的影响下,秦大士开始发奋苦读,终于在38岁那年金榜题名。

回到文章开头,乾隆皇帝在定夺之前进行政审,把秦大士传到殿上,直奔主题问道:“你跟秦桧什么关系,是不是他的后人?”

秦大士一听,当时就傻眼了,老百姓在乎这事也就罢了,皇上您怎么也介意这个?

你还别说,秦大士的祖上跟秦淮还真有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