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24岁的欧阳修在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此前他刚刚获得监元和解元。

因此,殿试的时候宰相晏殊怕他锋芒过露,就唱了甲科第14名,进士及第。那一年的状元郎是王拱辰,他未来的连襟。

如果这次是欧阳修摘冠,那么他就是北宋第一位“连中三元”的进士。

不过没关系,“小满”是人生最好的状态,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有时候留一点遗憾反而能在其他方面收获更多。比如,得到一份美好的爱情。

北宋有“榜下择婿”的习俗,就是每次进士放榜以后,一些公卿大臣都会为自己的女儿选一个“金龟婿”,以继续壮大自己的家族势力。

欧阳修登科后,恩师胥偃就把小女儿许给了他,因此“人生四大高兴”欧阳修占了俩: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胥夫人不仅貌美贤惠,还精通笔墨,两个人郎才女貌、天作之合,羡煞当时许多人。

考中进士后,欧阳修初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留守推官。随后,欧阳修就在东武县迎娶胥夫人,正式成家。

遗憾的是天妒良缘,三年后初春,胥夫人产子后染病,孩子尚未满月便撒手人寰,这给了欧阳修很大打击。

同一年冬,欧阳修被召回朝,进承奉郎。这首《玉楼春》就是作于离别的酒宴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此恨自然与风月无关,因为那是生离死别,说不出再见却再也不见,三年的夫妻缘分,一转身就成了永远。

从那以后,欧阳修很长一段时间内,词风都比较悲凉,如: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02.

“唐宋八大家”中,只有两位唐人,分别为韩愈和柳宗元,而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为“八大家”之首。

除韩愈、柳宗元外,其余六位都是宋人,欧阳修领衔,然后是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值得一说的是,三苏、曾巩、王安石都曾受知于欧阳修,有师生之谊,因此欧阳修被推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和“百世之师”。

就连包拯“包青天”都是欧阳修的门生,所以也只有欧阳修敢公开说包拯: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

欧阳修出生在官宦世家,但不算名门。祖父曾仕南唐,父亲欧阳观任绵州军事推官,生他的时候已经56岁了,老来得子。

所以欧阳修4岁丧父,只得和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前往随州投奔叔叔欧阳晔。

其母郑氏身出名门,为大家闺秀,精通古文经卷,因此就亲自教欧阳修读书识字。当时家里穷,买不起笔墨,郑氏就用芦苇在沙滩上写字教子,就是著名的“画荻教子”之典。

所以,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被誉为古代“四大贤母”之一,与孟母、陶母、岳母齐名。

17岁的时候,欧阳修在随州应举,试《左氏失之诬论》,其文己被时人传诵,但因不合官韵,最终遗憾落选。

三年后,欧阳修州试过关,荐名礼部,可是在礼部的考试中再次落选。

一波三折后,欧阳修决定“行卷”,就拜在了工部郎中、翰林学士胥偃门下。朝中有人总是好做官,在胥偃的保举下,欧阳修试开封府国子监,又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均得第一名。

次年,欧阳修又摘得省元,实际上也算弱版“连中三元”。

此时的欧阳修虽然只有24岁,却已经名满京师,就连晏殊都啧啧称奇,所以对他多有保护。

登科后,欧阳修去了洛阳,当时钱惟演在西京任太守,幕府内名士众多,如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等,欧阳修开始与他们交往,为推动“古文化运动”打下了基础。

西京任期满后,欧阳修经王曙举荐,召试学士院,授官宣德郎,随后出任馆阁校勘。这一年,欧阳修再娶谏议大夫杨大雅之女为妻,遗憾的杨夫人短命,婚后仅一年就病逝了,为此欧阳修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生查子 · 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而欧阳修动荡的人生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公元1036年,范仲淹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而被贬饶州,朝中大臣纷纷论救,唯独右司谏高若讷认为范仲淹该贬,因此欧阳修作《与高司谏书》,讽刺他“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于是高若讷反击,表请仁宗加以戒谕,欧阳修被贬夷陵县令。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件事令欧阳修在百官之中收获了很好的口碑。

次年,欧阳修再娶户部侍郎薛奎的次女为妻,正式与王拱辰成为连襟,王拱辰娶的是薛奎的大女儿。后来,薛奎的大女儿病逝,王拱辰又娶了薛奎的小女儿,因此欧阳修写诗调侃: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不过,欧阳修和王拱辰虽然是连襟,可他们俩却是政敌,王拱辰属保守派,反对推行新政,而此时的欧阳修属革新派,支持范仲淹。

再次成家之后,欧阳修升官,任武成军节度判官。

公元1040年,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想让欧阳修入其幕府,但欧阳修婉拒,并开玩笑说: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意思就是说,昔日我站你的队,图的不是利益,如今你得重用,我却不能与你同进,免得落人口实。

从这里就能看出欧阳修开阔直率的性格。

拒绝了范仲淹的好意后,欧阳修被召回京,转官太子中允,修礼书。到了庆历年间,欧阳修再历集贤校理、太常丞、知谏院等职。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联合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也积极参与了改革,连上奏疏,得宋仁宗赏识,升起居注、右正言、知制诰,次年又出任龙图阁直学士、进朝散大夫,封信都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韩琦、富弼相继被罢官,欧阳修上疏乞罢,以“同其退”。因此欧阳修被政敌攻击,贬知滁州。就是在那里,欧阳修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此后,欧阳修便自号醉翁,并逐渐淡出纷争,以学问和饮酒为乐。这一年欧阳修39岁,马上入不惑之年,人的改变往往就是一瞬间。

04.

滁州两年后,欧阳修以朝廷祭祀南郊加恩,进上骑都尉,进封开国伯。此后仕途平稳,历知扬州、颍州转礼部郎中,复龙图阁学士。

所以你看,人一旦看开一些事,不和自己较劲,他就能过得很好。

公元1052年三月,欧阳修丧母,他去职服丧,守孝期满后归朝,头发花白,宋仁宗看到后极是同情,遂当面安抚,因此欧阳修遭人妒忌。

政敌怕欧阳修得到重用,伪造了欧阳修“内侍为奸利者”的奏表,借此激怒宦官。幸好仁宗听取了吴充的谏言,仅仅是让他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去与宋祁共同修撰《新唐书》。

这一干就是整整8年。

《新唐书》是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属“二十四史”之一,这为后人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

因此书修成以后,欧阳修因功升枢密副使,次转户部侍郎、参知政事,自此得以位列宰执。

就是在这期间,欧阳修提拔了王安石、三苏和曾巩等人。

宋仁宗驾崩后,英宗即位,特进欧阳修为吏部侍郎,却被欧阳修婉拒了。随后,欧阳修卷入“濮议”之争,遭御史吕诲等人攻击。

所谓的“濮议”,就是对宋英宗生父名分问题的争论,他的父亲是安懿王赵允让,仁宗无子,而赵允让却有22个儿子,所以宋英宗赵曙承了大统。

当时吕诲、范纯仁、司马光等人主张称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而欧阳修、韩琦则认为濮王该称皇考,于是两派就掐了起来,这场纷争历时长达18个月。

最终曹太后下诏,尊英宗生父为皇考,所以吕诲、吕大防、范纯仁被贬出京。

恰巧,当时欧阳修的小舅子薛宗孺犯事遭到弹劾,欧阳修不肯为其开脱,因此薛宗孺怀恨在心,就造谣说欧阳修与其大儿媳有染……

一石激起千层浪,欧阳修为了证明清白,罢官,愿“期于以死必辨而后止”。

这件事没等宋英宗解决,他就挂了,把问题留给了宋神宗。宋神宗做事很麻利,不久就为欧阳修雪冤,还他清白,并请他赶紧回到工作岗位。

经历这么一闹后,欧阳修突然对官场失去了热情,故请求外任,神宗不准,欧阳修就再请,三次以后,神宗看确实留他不住,就罢了他的参知政事。于是欧阳修又请求致仕,神宗依旧不允,后改兵部尚书、知青州。

这一年,欧阳修已经62岁,距离人生结束还有三年。

05.

神宗即位后不久,就重用了王安石,开始推动“熙宁变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欧阳修是反对变法的,除了指出弊端以外,还擅自停止了青州的革新进程,不过欧阳修并没有获罪,只是“特予放免”,为此欧阳修又请求致仕。

王安石升相以后,朝内的格局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变法就要触动利益,欧阳修提拔了许多人,若他支持,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吕大钧、韩琦、文彦博、司马光等人都不会太好过,这些人都曾得欧阳修恩惠,所以他也只能反对。

甚至,当变法推动以后,形势已经不在欧阳修的掌控中,不过作为“保守派”的风向标,他的一言一行都备受重视,因此朝廷为了安抚他,又进他为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等职,均被欧阳修拒绝。

已经64岁的他,更想安安稳稳享受晚年,这江山大事就留给年轻的一辈人。

公元1071年,欧阳修终于以太子少师身份致仕,归居颍州。朝廷行“明堂大礼”,特召他入朝“陪位”,次年,欧阳修在家中与世长辞,终年66岁。

他死后,朝廷赠太子太师,获赐谥号“文忠”,后又赠太尉、加太师、追封康国公、兖国公、秦国公、楚国公。

纵观欧阳修这一生,前半程激进、愤青,心中有热血,后半场经历了无数起落后,逐渐淡于世俗,可树欲静而风不止,身为“三朝元老”,又提拔了那么些人,不得不被裹挟着前进,参与到新旧党派之争。

但君子就是君子,虽然他反对革新变法,可与王安石之间的情分却从没淡过,王安石更是评价他: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祭欧阳文忠公文》

在文坛,欧阳修在苏轼前稳坐第一把交椅,除了文章和诗词外,他还精通史学、经学、农学、金石学、谱学,以及书法。

以欧阳修为首推动的“古文化运动”,对北宋和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世有“醉翁”,方知山水之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