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华生们又嗨了。

这几天,围绕巴厘岛命案,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

一旦开始有专家,或者印尼警方给出这起事件可能是自杀、互杀论断的时候,就会引来华生们的群嘲。

直到姗姗来迟的中国专家也承认,这起命案可能是他杀之际,华生们拍案而起:废话,我早就料到了!

网民对于巴厘岛命案之重视,并非因为这起事件有多么重要。

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这起事件发生在印尼,而这个国家曾经发生过著名的“黑色五月暴动”,一度对华人不太友好。

后来,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旅游圣地,成为新一代华人非常关注的度假的好去处。

巴厘岛旅游在国内变得火热,跟《非诚勿扰》这个节目有很大的关系。

单身男女青年,在孟非的撺掇之下,眉来眼去,最后牵手成功,不是去马尔代夫,就是去巴厘岛。

所以,在中国人的文化潜意识里,巴厘岛成为了一个象征爱情的地方。

它很美好,同样的,也美好的不太真实。

起码,消费能力不强的人,是不会选择这个地方去消磨爱情的。

在民族主义火热的当下,老一辈的网民开始回忆起印尼的历史。

所以当巴厘岛出现中国人命案的时候,他们迅速对该起命案展开了高度的关注。

让巴厘岛命案变得火热的另一个原因,当然是这起事件涵盖了传播学三要素:金钱、暴力、性。

据说,死掉的男孩是个1998年的广西人,是个混币圈的,开劳斯莱斯。所以可能因为动了谁的蛋糕,所以引起了仇家的追杀。

女孩是个2001年的江西人,常年练习瑜伽,身材很好。

这些因素,让无所事事的华生们早已忘记,我们国内最近也刚刚分别在湖南张家界、四川德阳,有七名年轻人自杀了。

从传播学的角度,国内年轻人的自杀不涉及金钱暴力性。

涉及到的主题只有穷,孤独,以及对生活的绝望。

这些无聊的话题,让“嗜血”的华生们懒得去扒死者的基本资料,估计不久之后,自杀青年的故事就被大家遗忘了。

更值得玩味的是,由于在印尼巴厘岛旅游的两个年轻人,一个是混币圈的,另一个家庭优渥,都属于普通人够不着的那个世界。

华生们纷纷献计,他们肯定是“动了谁的蛋糕”,于是被人做掉了。

还有的华生又一次把矛头指向了“割腰子”。

然而国内那些因贫困和绝望自杀的年轻人呢,他们动了谁的蛋糕,他们可能连蛋糕的渣都吃不上,于是也就不再有人去关心他们。

华生们对于富人世界的猎奇心理,导致他们对于平庸的生活充满了厌弃和不屑。

他们也许觉得天门山上,天鹅林场里死去的年轻人,只是高度社会达尔文主义齿轮下的淘汰品。

华生们更关注成功者,哪怕是血淋淋的成功者。

于是让巴厘岛命案这个并不承载什么社会属性的恶性事件,连着几天霸占了热搜榜单,成为大家酒足饭饱之后闲聊的话题。

毕竟他们的死,是轻飘飘的、多彩的、绚烂的,没有沉重,不涉及到自己,也不涉及到别的。

他们动了谁的蛋糕,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华生们开始聊到了蛋糕。

血色的蛋糕,葡萄美酒夜光杯,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