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军事文学作家李刚林在加拿大阿尔伯特的一家餐厅偶然遇到一位美国老人。得知李刚林是中国军人后,这位美国老人心情非常激动,并多次邀请他见面聊天,起初的时候李刚林也非常疑惑,经过几次交谈后他得知其中缘由。

这位定居于加拿大的美国老人其实是一位美国退役老兵,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和志愿军有过交手,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他深深地被中国军人顽强抗战的精神所打动,并称呼中国军队为移动中的“僵硬木头”。

一、两人交谈勾起回忆,至今难忘

这位美国老兵名叫约翰,1950年在朝鲜战场上和中国志愿军作战。在和李刚林交谈的过程中,约翰提到了令自己记忆尤深的一场战役。

1950年12月,约翰所在的连队执行完任务正在朝鲜东部山地休整,夜里被激烈的战斗声惊醒,等到反应过来才看见,无数身披白布的志愿军战士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夜间,正冒着美军强大炮火的打击,从周围的树林里冲出来涉水冲锋。

约翰看到志愿军战士们趟过被炮火炸开的已经结冰的小河,但因天气寒冷,两条裤腿很快就被冻住,志愿军战士们因裤腿不能弯曲跑得很慢。根据约翰回忆,战斗中的志愿军战士们没有炮火掩护,火力很弱,“他们就像一根根僵硬的原木在移动”,不断有战士像原木一样倒下。在这场战斗中,约翰的枪管子打红了,但“原木”依然在移动,火力根本无法阻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晚的战斗中,身着全套美式冬装的约翰被冻掉了7个脚趾,所在的连队被合围,只有他在内的十几人侥幸逃脱。这场战斗之后,约翰因负伤退出前线。在这之后的生活中身为军人的约翰依旧关注前线战事,得知最终结果后始终有一个疑问萦绕在他的心头:

在一场美军拥有绝对优势的战斗中,为什么中国会获胜?一个在当时看来如此贫穷落后的国家为什么会获胜?这些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们怎么不怕死?这些来自东方的士兵内心燃烧着什么样的灵魂?

听了老约翰的讲述后,李刚林推断他所讲的便是发生在1950年冬天的长津湖战役。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寒冷的地方,夜间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摄氏度,1950年冬天也是当地50年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

当时为了把握战机,志愿军第9兵团紧急奉命入朝,因为后勤补给跟不上,战士们还穿着单衣、解放鞋。在当年的抗美援朝战斗中,诸如“冰雕连”和“原木”这样的现象在长津湖沿岸阵地上并不少见。

在极寒天气下,身着全套美式冬季装备的约翰都被冻掉了7根脚趾,很难想象志愿军战士们是在何等艰难的情况下和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在长津湖地区展开殊死对决的。

尽管天气恶劣和地形崎岖给志愿军战士们的战斗产生了很大阻碍,但是在长津湖的战斗中,志愿军艰苦作战,扭转战局。随着东西两线取得胜利,志愿军挫败了“联合国军”在1950年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计划,并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正因如此,约翰始终对中国军人、中国人民怀有崇高敬意。

作为朝鲜战争的亲历者,约翰很难理解志愿军战士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此奋不顾身的。对于约翰的疑问,李刚林沉默片刻后,引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的一句歌词做出了回答:

“我们是工人和农民的儿子。我们是人民的武器。无所畏惧,不屈不挠,踩在祖国的土地上,承载着人民的希望,我们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二、回顾战争,志愿军条件恶劣仍坚持作战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朝鲜北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斗中,志愿军第9兵团投入了3个军的兵力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对抗。

战斗发生在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面对朝鲜战火,中央决定出兵。接到命令的战士们立即开拔朝鲜,就这样,在装备陈旧的武器、过冬的棉装被服没有配齐的情况下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和美军作战。

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第27军、第26军约15万人的部队于1950年11月17日隐蔽进入朝鲜长津湖地区。当时长津湖地区由美国爱德华阿尔蒙德少将指挥美国第10军的海军陆战第1师、第3、第7步兵师和韩国第1兵团10多万人的部队驻守。他们不仅装备精良,还因抢占先机构筑了非常牢固的防线。

当时的长津湖周边地区几乎全部被美军和韩军部队驻防,陆军第7师32团第1营、31团重迫击炮连驻扎在内洞峙地区;陆军第7师31团第3营、第57野战炮兵营A连B连、第15防空炮营D连驻扎在新兴里地区;第7师331团团部和坦克连驻扎在后浦地区;

陆军1师第1工程营A连驻扎在泗水里地区;陆军1师5团、7团炮兵第11团第1营、第4营、第4营G连I连驻扎在柳潭里地区;陆战7团1营C连驻扎在德洞山口西北无名高地;陆战7团第2营F连驻扎在德洞山口;陆战1团第3营、陆战7团2营E连及机炮连、陆战炮兵第11团第2营E连、陆军第7师31团B连、陆军第185工兵营及一些零散单位驻扎在古土里地区;陆战1团第1营在真兴里驻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敌人的严密布防,志愿军也有相应的破解之策。考虑到朝鲜北部地区多山地,长津湖战役主要采用游击战,在大坡度的山丘上袭扰美军,用地形阻止美军的装备优势。同时炸毁多处桥梁和路面,切断美军的运输线。

中央军委命令各作战部队在进入长津湖地区后迅速穿插至指定作战位置,其中第20军第59师、60师、89师在柳潭里周围,目标为柳潭里的陆军1师部队,第58师在下碣隅里周围待命。第27军第80、81师在新兴里、内洞峙周围布防,第79师在古土里和下碣隅里之间。第26军作为后备部队在长津湖外围地区驻扎,负责增援。

15万人向同一个地区进发动静肯定不小,所以在穿插进入长津湖地区的时候中央早就下达了命令,尽量做到不打草惊蛇。在此地驻防的美军第10军实力强劲,这样的做法可以尽可能的减少伤亡。在宋时轮的有力部署下,美军空中侦察力量完全没有发现中国人民志愿军7个师的运动和布防。

随着志愿军各部队穿插到位,战斗一触即发。1950年11月27日夜,趁美军一字纵队行进之际,志愿军第9兵团第20、27军出奇制胜,从多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在柳潭里、新兴里、古土里、下碣隅里四处,将美军第10军的防线分割。

在后来的战斗中,志愿军战士们晚上利用美国空军夜间空中作战力量薄弱的条件猛烈推进“步兵线”。白天的时候美军进行猛烈反攻,给我军造成很大伤亡。在这样的情况下志愿军没有放弃过一块阵地,靠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坚守包围圈。

在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的战斗中,志愿军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打破了“联合国军”试图在1950年圣诞节前发起“结束朝鲜战争总攻势”的狂妄计划,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三、冰雕连、移动中的“僵硬木头”

当时在长津湖的交战过程中,志愿军运用纵深穿插战术、夜战、伏击、“三三制”等战术,多次占据优势,但因装备极度落后、后勤保障严重匮乏,未能迅速歼灭被围美军。面对装备差距、环境恶劣、物资匮乏的情况,志愿军战士们毫不退却。当时美军步兵第7师31团驻扎在新兴里地区,这个号称“北极熊团”的3000多人的特遣队被志愿军第27军全部歼灭。

此战之后,战斗进入攻坚期,12月1日志愿军第60师派出炸桥小分队穿插至水门桥附近,第一次将水门桥炸毁。12月1日上午,美军与志愿军59师175团交火,战斗一直持续到12月2日上午,美军撤出柳潭里。

随后前线指战员紧急命令第79师恢复对柳潭里的进攻,第89师同时向南穿插至古土里。12月3日撤退美军抵达下碣隅里,12月4日,志愿军第二次炸毁水门桥。12月6日美军以陆战第7团、第5团发起突围作战,并修缮水门桥。

12月6日,志愿军爆破小组第三次炸毁水门桥。12月9日,水门桥再次被美军修复。12月10日,美军安全通过水门桥。当时我军本是安排有部队做防线的,但由于长时间潜伏,早已在零下40度的低温中,全体牺牲。

在这期间,随着天气愈加寒冷,战士们的衣服时常被冻得僵硬,非常影响作战。为了隐蔽作战,也没有办法生火取暖。但战机不容耽误,战士们时常穿着已经结着厚厚一层冰的衣服作战、奔袭,成为朝鲜战场上“移动中的僵硬木头”。

此外,在整个期间长津湖战场上都出现了“冰雕连”的情况。坚守在1081高地上的志愿军战士们在零下40度的情况下坚守阵地,很多战士甚至连鞋都没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都没有退缩,直至冻成“冰雕”。志愿军第81师第242团第5连奉命在美军撤退途中设伏。但当战斗打响的时候却无人站起来冲锋,已经展开战斗队形的整整一个连的干部战士,全部冻死在简易的掩体中。

战斗持续到12月17日,美军撤至连浦兴南港地区,后从海上撤回朝鲜南部。当时志愿军第9兵团第26和27军主力部队由于冻、饿、连续作战,体力已经消耗到了极限,战士们靠着拣食品和武器弹药勉强追击美军。12月24日,志愿军26军和27军先头部队进入元山港、兴南地区及沿海港口,整个地区已经找不到任何一个美军士兵了。至此,这场历史上最悲壮艰苦的战役全部结束。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虽然志愿军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在战斗未开始的时候便出现了冻伤、冻死造成的减员,导致我军人数急剧下降。从元山登陆到长津湖,志愿军第9兵团共歼敌13916人,伤亡19202人,非战斗减员的冻伤员达到了28954人,其中有4000多名战士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