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 唐 · 卢象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今译】

介子推曾说要远离尘世纷扰, 哪怕最终在山火中以身殉志。 从此天下人共度寒食节, 千年时光只为纪念这一个人。

深重的冤屈无需过多言表, 其高洁品行自古以来无人能及。 他的魂魄融入山河之气, 精神犹如风雷般震撼寰宇。

燃烧的光烟熄灭于榆柳之间, 哀怨的曲调却在龙蛇舞动中由新人来传唱。 可叹晋文公的霸业早已经灰飞烟灭, 他一生却辜负了这位患难之臣。

【题解】 卢象的《寒食》诗主要围绕介子推的故事展开,通过对寒食节起源的叙述,表达了对介子推个体精神与悲剧命运的叹息,以及对晋文公未能妥善对待这位曾经的患难之臣的惋惜和批评。诗歌强调了隐逸精神的价值、历史人物的永恒纪念、人与自然的交融。引人对传统君臣关系做出新的历史评判。“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是对介子推个体精神的高度赞誉。

《清 明》黄庭坚〔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今译】清明佳节之际,桃树李树含笑盛开,而田野间荒凉的坟墓却只带来无尽的哀愁。春雷震动天地,唤醒了冬眠的龙蛇,充沛的雨水滋润了郊原,使得草木更加柔嫩茂盛。有的人如同齐人那样,向别人讨要祭祀剩下的食物去炫耀给他的妾妇,而有的人如介子推一般,宁可被火烧死也不愿出仕为官,甘守清贫。千百年来,谁能真正分辨贤者与愚者呢?眼前所见,无论是贤者还是愚者,最终都化作一丘蓬蒿,归于尘土。

【题解】《清明》诗通过对清明节景物、习俗的描绘,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历史人物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富含道德追求和哲理内涵,体现了宋代士大夫诗歌关注现实、寄寓深思的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与道德观。黄公显然赞同后者。这是对依附权贵的鞭挞,对独立人格的讴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寒食书事》宋·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今译】在寂静无声的乡村小屋中,人们也插上柳枝以标记寒食节的到来。禁烟的习俗并未流传到粤地的人们中间,但在上坟祭祖时,人们同样会带上祭品,如同庞德公这样的隐士之家那样行事。昔日汉代和唐代的皇家陵寝如今已无人祭祀,没有了供奉的麦饭;然而在山间的溪流旁、荒野的小路上,梨花依旧如雪般静静绽放。我独自饮酒,直至醉卧在青苔之上,全然不顾城头黄昏时分响起的闭门号角声。

【题解】《寒食书事》不仅是一幅描绘岭南寒食节风情的生动画卷,更是诗人以节日为载体,抒发个人际遇、历史感慨与家国情怀的深度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与思想价值。“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尤为意味深长。

《寒食野望吟》唐·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翻译】乌鸦啼鸣,喜鹊叽喳,昏暗笼罩着高大的树木。清明寒食之日,不知哪家正为逝者悲泣。风吹过空旷原野,纸钱如蝶般翻飞,一座座古老墓冢之上,春草已然葱绿。棠梨花与白杨树相映,这里尽是生死离别的场景。冥冥之中,九泉之下亡魂的哀哭无人得闻,傍晚时分,细雨潇潇,悼念的人们渐渐离去。

【题解】这首诗以清明寒食节为背景,通过对乌啼鹊噪、纸钱飘飞、古墓春草、棠梨白杨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又充满哀思的氛围,生动展现了清明时节人们悼念亡者、缅怀故人的社会风俗。诗人通过“谁家哭”、“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等词句,传达了对生命无常、生死离别的深刻感慨,以及对逝人的深深怀念之情。最后以“萧萧暮雨人归去”收尾,寓示着祭扫完毕,人们带着对逝者的追思,回归日常生活,而那份哀思与对生命的思索则久久萦绕心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寒食野望》唐·李郢

旧坟新陇哭多时,流世都堪几度悲。
乌鸟乱啼人未远,野风吹散白棠梨。

今译:旧坟与新坟间,人们已长时间哭泣不已。在这世间流转之中,能承受多少次这样的伤悲? 乌鸦杂乱啼鸣,仿佛离逝者并不遥远, 而野风则吹散了洁白如雪的棠花梨。

【题解】 诗人李郢通过描绘寒食时节野外旧坟新坟并立、人们长时间哭泣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死无常、世事流转的深切哀痛。诗中强调了人生中经历多次丧亲之悲的普遍性,以及这种哀伤在寒食这一特定传统节令中的集中体现。《寒食野望》的中心思想聚焦于寒食时节人们对生死的集体哀悼与个体哀痛的抒发,启示人们对生命无常、哀伤文化、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次思考。

《清明》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今译】南北两面的山头遍布着众多的墓田,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前来祭扫亡故亲人。焚烧的纸钱灰烬犹如白色的蝴蝶在空中飘舞,哀悼的泪水与血色仿佛将杜鹃花染得鲜红。日暮时分,狐狸在寂静的坟头上安然入睡,夜晚归来的孩子们则在明亮的灯火前欢笑。人生若有美酒在手,应当及时畅饮,因为那滴滴醇酿,何曾能够到达九泉之下的亡魂身边?

【题解】《清明》一诗以清明祭扫为切入点,通过对生者与死者世界对比的描绘,传达了对生死、人生价值的深刻感悟,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富含哲理,体现了南宋诗歌直面现实、抒发人生感慨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关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附:寒食节的文化内涵】

寒食,又称禁火节、冷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农历清明节的前一天或前两天举行。

寒食节的起源与春秋时期的介之推有关。据《左传》记载,晋国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国外时,介之推与重耳患难与共,曾割股献肉以助其度过饥饿。(这可能是一个象征意义的事件,古人事君以忠,能共患难,哪怕搭上性命。)重耳回国即位后,遍赏功臣,唯独遗漏了介之推。(得意忘形,无情无义,天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介之推不慕名利,已与其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派人寻找,但介之推坚决不出山。(绝不依附你权贵,可以与你共患难捐躯,绝不与你同富贵卖心。)为了逼迫介之推出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之推与母亲一同被烧死。(事不仁之君,甚于烈火焚身)事后,晋文公深感懊悔,他下令在介之推忌日这一天禁止生火做饭,全国上下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晋文公还算好,知道忏悔,看见火,内心不安啊。)

寒食节与清明节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其传统习俗主要包括:禁火与吃冷食。寒食节当天,民间普遍禁止生火做饭,人们提前准备冷食如凉菜、冷粥、冷糕点等食用。这一习俗体现了对介之推的怀念和对廉洁品质的尊崇。踏青郊游:寒食节时值春季,万物复苏,人们借此机会外出踏青、赏花、游玩,亲近自然,感受春的气息,既是对生命活力的庆祝,也是对心灵的净化。

寒食节的起源故事突显了介之推的高洁。墨家敬重先贤(尚贤),明鬼贵义。应该重视寒食节背后的文化内涵。介之推淡泊名利、坚守道义,远离强权,追求廉洁品质。介之推的主要精神品质是共渡难关的患难精神、不慕强权的隐退精神、不恋荣华的廉洁品质,介子推可以说是较早觉醒的个体精神和独立人格。在现代社会,寒食节依旧具有个体道德追求与独立人格塑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