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数年,《大江大河》系列终于归来,依旧是“把一家几代人死死拴在电视机前”的爆款。

还记得,大山里喂猪的宋运辉吗?鲤鱼跃龙门成为东海化工厂厂长,又被老丈人背刺、被安排到县级企业彭阳农药厂,大起大落命运跌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主角的故事固然精彩。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大江大河中,改革开放的核心其实是:宋运辉为什么要引进外资和技术,如何处理外资与国有之间的关系。

前段时间,上峰发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如何对待外资”这件事,在目前的全力发展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其实更加值得玩味!

被钉在耻辱柱上的外资

但是一个很有趣现象是:外资的风评似乎是烂透了

客观来说,外资,这个颇有争议性的工具,其实是作为改革开放——这个煌煌大时代的助燃剂的角色进入了我们的眼帘的。

但是,与此同时,群众对外资,有着更深痛的领悟,一如另一部热播剧《繁花》里的“帝国大厦从底下跑到屋顶,要一个钟头,从屋顶跳下来,只要八点八秒”的比喻。仿佛印证了,马克思那句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说三个场景,大家也就更深刻地领略到,这种对外资纠葛的爱恨情仇了。

场景一:2015年,中国股市从高点滑落,万亿美元的外资出逃,加速股市崩盘,这一段时间里,那叫一个妻离子散。夸张的说,那个时候的股民,像下饺子一样从上交所的大楼上,往下落。

但是,非要给这次股灾找个幕后黑手出来,又几乎不可能。股灾是各种因素综合下的结果,于是,最惹眼的外资成为了清算下的“仇恨对象”。

这成了大众视角里,外资残酷的外衣。

场景二:上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时代,外资抄底日本。他们通常以帐面价格的10%来收购不良债权,几年之后再卖出而获取巨额利润。这些以美国为主的被日本人不齿地称为“秃鹫”,这个比喻形象地刻画了这类外国投资者在日本人心中嗜血逐利的形象。

场景三:就在最近,彭博社发了一篇文章,读起来令人脊背发凉。文中指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出118亿美元——这是自1998年该指标有统计以来的首次转负。通过这个数据,彭博社暗指中国的经济前景正在变差、营商环境恶化。产业资本正在撤离中国,表明美国政府的“脱钩”政策正在生效。

仿佛在释放一种恐惧,一旦不想美国服软,就会面临更大的经济打击。(其实是一种用偷换概念的数据来欺骗民众小手段,美国向来喜欢这招)

在这个故事里,外资是受到境外势力打压中国经济,的资本工具,与政治阴谋挂钩。这是被当成西方恶势力“帮凶”的外资。

残忍、逐利、境外势力的帮凶,这几个帽子扣下来,敢多说一句的恐怕都是罪人。再加上利益相关者(受到伤害的股民等),还是爱国者,谁没有给外资洗白的动机,于是造就了外资在民间的臭名昭著。

但是,倘若,你们稍微给我一点时间,大家就会发现,外资真的有说的这么恐怖嘛?

理解外资

战胜恐怖的最好方法是,理解恐怖。外资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很重要。

从经济学理论上,资本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中立的东西。

资本永不眠、资本无国界,都在说资本。

资本是一种工具,像水一样流动;老子可以说上善若水,水是善,但是水亦能覆舟。水也可以是毒药。这是外资的两面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把外资,拆分得更细一些,这把双刃剑的中立性会展现得更清晰。

要知道,外资内部其实也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金融资本,一类是产业资本

说白了,一个是股市、金融资产中的外资,也就是谋求在短时间内,利用金融赚快钱的机构;另一个,产业资本,则是以5到10年单位,长期看好中国,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外资。

所以,分开来看之后,不论是在金融市场,还是在产业、实业领域,外资都没有兴风作浪的资本。。

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知道,在金融市场上,外资不仅当不起幕后黑手、操纵股市的罪名,甚至还是一颗苦逼的韭菜。

第一,中国金融市场的股灾只是让外资少亏一点。

就拿股灾时期外资的出逃来说吧,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外资加速了这种崩溃,但是股灾是时代的必然的。把仇恨放在其中一个因素上,也太自欺欺人了吧。

其次,外资虽然听起来很专业、精明,其实是个大好的韭菜。

远川评论,一篇《外资迷失在中国》,就披露了外资在中国地不作为。

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挪威主权基金关闭了上海办事处。原因是亏大发了。他们连续亏损了两年,而2023年上半年就亏1.18万亿。于是,他们只能把钱委托像润晖、淡水泉等国内的管理人打理

与此同时,贝莱德、摩根大通等有头有脸的金融巨头,在国内设立的资管公司正呈现着与名气背道而驰的业绩。贝莱德4只权益基金发行至今全部告负,摩根资管更是处境尴尬,近两年跌幅超过40%的基金,摩根占了17只。

所以说,所谓的外资大撤退,其实是外资被坑惨了,开始本土化。就像外,金融圈酒局上的德扑也变成了掼蛋一样。外资不是走了,而是以更加本土的方式留了下来。

在加上一些,短线热钱的流动,比如人民币贬值啊、外资短期抄底房地产,结果失败的资金撤退。 被媒体造谣称,“外资收割中国金融市场”通过与愤怒的股民达成共鸣,来误导舆论。来达到一些西方媒体的政治目的。

外资不过是一个背黑锅的角色罢了。

所以说,抛开股民们的敌视,金融方面的外资,不过如此。或者说,经过多年的学习,本土金融机构的实力,已经和国外大差不差了,再加上本土作战的优势;金融外资,向来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对手。

至于,在更加重要的产业资本领域,用几个例子来回答,显得更加客观公正。

一个是,技术导向的制造行业,汽车工业。不得不说,汽车行业真的是从和外资的对抗中,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玫瑰。

1994年,国务院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重点提出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 我国汽车产业“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资金”的基本格局也就此确立。

不过,此后二十年,在汽车行业的外资、合资企业人人喊打,

因为,市场给了,但是外资捂紧核心技术,中国工厂能造出一流的汽车烤漆、内饰和玻璃,但变速箱、底盘、发动机等最关键的三大件,却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进步。

于是外资,在庞大的中国市场疯狂赚钱,躺赢习惯了,也舍不得投入资金搞研发。

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上,中国厂商挣的利润率是最低的,也是最累的。合资车企业,夺走了产业中大部分的利润,并且逐渐成为限制本土品牌壮大的障碍。

这时候的外资是真可恨呐,不过幸好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中国汽车行业迎来契机。

中国在抗压中生长起来的民族汽车工业,依靠韧性飞速发展。2015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造车势力开始掀起中国汽车工业的新浪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回,外资不再是全村人的希望,而是一条鲶鱼,2018年,国家继续引入外资特斯拉,甚至允许独资。2018年至今,不到6年,中国已经彻底成长出了一批能够走在世界顶尖的汽车企业。

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跨时代的进步。也是工业史上,利用外资的经典案例。

至于,在重营销、策略的零售行业,外资则更多的则是面临被中资给吃干抹尽的局面。

不可否认,外资零售曾经是国内大卖场们的教科书。他们是中国本土零售人才的老师,他们的门店就是黄埔军校。

从1995年家乐福进入中国之后,外资零售就鱼贯而入:1996年的沃尔玛; 1999年法国欧尚进入上海......简直就像是来淘金的。

但是短短几年,国内的零售环境就已经换了一种语境,随着国内的综合零售和创新零售业态不断崛起,外资零售商大撤退的戏码开始不断上演。

比如高鑫零售委身阿里;乐天玛特全面退出中国;沃尔玛站队腾讯、京东;家乐福卖身苏宁

这才没多久,外资零售理念已经跟不上国内的发展,数字化的浪潮已经完成了对零售行业的洗礼,但是外资的零售行业还活在过去的逻辑里。

外资俨然成了国内行业发展的养料。

说白了,对于1978年,那个落后但野心勃勃的中国来说,说外资引领了这个时代的产业升级,一点也不夸张。

可以说,我们能用40多年,走了其他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外资是有一定的功劳的。(当然,钱他们也没少赚)

说到这里,可能有很多人会觉得,我在给外资洗地了,不然为什么净说好话呢?

成为外资

直接告诉大家,作为一个愤青,在这个深化改革的节点,帮外资,就是帮自己。

因为就在最近,国家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取消,意义深远。

有人会觉得,既然我们已经学到技术了,不需要外资,但是国家的这个举动恰恰说明了,我们从未如此需要外资。

结论很简单,在经历了拥抱外资,痛恨外资,等阶段之后,我们正在经历理解外资,成为外资的过程。

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面对外资的态度在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外资是几乎全盘接受的(除了独资问题);因为不论技术、管理经验、设计理念、营销手段,我们都是落后的。这是一个在憋屈中发展的阶段。外资占据主导。

互联网时代的千禧年前后,我们技术等硬实力追上来了,但是金融方面是落后。于是一批好的企业得不到发展、融资。然后被外资、资本、技术的双重打压落入下风。

最脍炙人口的例子就是阿里巴巴在创业初期,走投无路,被37家风投公司拒绝的时候,马老师甚至被迫找保洁阿姨拉投资,结果还被拒绝。

没想到,我们可以看到阿里、百度等科技企业,死中求生。接受外资的同时,通过AB股的方式,以不到10%的股份获得了企业100%的控制权,这也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逆境里,在劣势中,和外资争夺控制权取得成功,保证互联网时代的红利被保留在中国的巨大变革。

虽然,整体实力上,我们还是落入下风的,但是阿里等科技企业的创新,让外资第一次在改革开放中沦为配角。这是中国资本和外资合作的过程中,地位崛起的重要标志。

那么在今天,我们可以自豪的说,在本土实力上,外资已经是个小角色的时候。我们应该把外资彻底赶出中国吗?

不,从国家的举措来看,我们不仅要拥抱外资,更要成为外资。

因为中国企业出海是经济新的增长点。

vivo早在2014年就进入了印度市场,在2015年时响应了“印度制造”的政策号召在印度建立了工厂。

华为也远走亚非欧,进行4G、5G建设。

在这种关键的节点,如果我们过分敌视外资,简直就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印度是个很好的反例。,

因为对于外资的过分歧视,印度在国际社会上享有了“外资火葬场”。本是带着互利双赢目的来印投资的企业,几番折腾下来,无一不是“遍体鳞伤”,根本不可能“全身而退”。

那么印度的贸易保护色彩看似解气,但是2022年至今,已经有超过2800家的外资企业,纷纷逃离印度市场。印度国内不少中高端制造业面临停工,没有来自外资的技术和资金,印度制造业一度陷入危机,这也告诫了印度政府,“成功之路永远不可能是独自走完的”。

相反,这时候国内企业的外资股东,反而成了出海的主力。

比如,阿里一直因为外资持股而被诟病,阿里也在一直降低外资比例,这是为了获得国人的认可。但是也正是在的外资的帮助下。

因为阿里的外资,阿里的速卖通、国际电商可以帮助中国的商品可以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创造万亿级别的海外市场。

可以说,阿里依旧成为了了别国眼中的外资。这是另一种程度的合作共赢。

中国和外资的关系进了历史新阶段。

这也就不奇怪,字节跳动是新时代成长出来的企业,中资已经足够强大的情况下已经引进外资。

因为相对于我们国内企业不擅长的出海,外资能帮我们更快进入当地的市场。未来世界,在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背景下,全球化是主旋律,外资是我们全球化的契机。

国内的企业有了外资,那么作为资本方,在他们国家的关系网,就会为我们作用。成为我们占领世界市场的桥头堡。

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一部与外资关系变迁的历史。

有了外资,我们可以用了几十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产业周期迭代得更快。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政策一直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但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新的历史阶段,不少人对于外资的态度,依旧偏颇,迫切需要解决。商业,是合作共赢的生意。以正合、以奇胜。

学印度,做过分的贸易保护,已经被钉在了国家失败发展的耻辱柱上,全球化的煌煌大势,是这个时代一些不和谐声音的最好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