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根据其性格、气质、志趣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教学内容,施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子夏与子游都是孔子的学生,都问什么是孝的问题,孔子却给予不同的回答。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今天人们所说的孝,是指能够奉养父母。可是,人们对于狗、猫等动物,都能奉养。没有恭敬之心,如何能对这两者做出区别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子夏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的问题。孔子回答说:“总是甩给父母一副难看的脸色,虽然有事情也替父母做,有饭菜也端给父母吃,难道这就是孝吗?” 为什么相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呢?这是因为孔子对于自己的弟子都非常了解,他知道子游对父母能做到养,却没有做到敬。子夏事父母虽然勤快却很少能做到和颜悦色。孔子针对弟子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对于孝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包含对弟子的批评之意,同时也是敦促他们对父母做得更好。

子张曾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的问题,孔子回答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因为子张这个人的特别想从政,所以孔子的回答既是告诉子张什么是仁,同时也是告诉他如何从政的道理。要想从政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德行,政治实践中始终不忘施惠于民。

司马牛也向孔子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仞。”,意思是说仁人出言也谨慎。司马牛这个人是个大有粗,说话直来直去,不管不顾,经常得罪人。所以孔子教育他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先过过脑子然后再说,不能莽撞。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之国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之家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名叫冉雍,他这个学生,可能拥有贵族身份,是一位有地位,有干政资格的人。孔子曾说,“雍也可使南面”,是称赞他有做官的资格。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翻译过来就是,克制自己,按礼法去做就是仁。只要这样去做了,天下就都是仁人了。做到仁完全依靠自己,与别人无关。颜渊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如果不是短命,孔子是想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他的。所以,孔子对颜渊的要求也最高。“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是孔子终生要实现的目标理想。他将这些内容教授给颜回,也是希望他能接下复兴周礼的重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有教无类,同时也主张因材施教,这是孔子的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朱熹曾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大,大以成小,无弃人也。” 儒家承认现实的人是有差异的,教育者需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助长其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