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最近我在浏览国际新闻的时候,在俄罗斯卫星网上刷到一条新闻,说是俄外长拉夫罗夫于近期接受了卫星社、“共青团真理”广播电台,以及“莫斯科广播”广播电台等俄媒的采访。

拉夫罗夫在采访中谈到了很多有关中国交往的话题,从中俄关系,到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外交,甚至就连中国的古典哲学和处世之道都提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到中国汽车,拉夫罗夫表示:

“中国的汽车很不错,有助于提升俄罗斯汽车工业的竞争力。有竞争者是好事,怎么能没有竞争对手呢?过去苏联就这样,我们在国内市场上长期没有竞争对手,苏联最后的结局大家也看到了。该说就说,直言不讳,大家都不喜欢绕圈子。适当的市场竞争是有好处的,俄罗斯老百姓也能因此开上质量更好一点的车。”

谈到中俄贸易,拉夫罗夫则说:

“去年,中俄两国实现了2400亿美元的、创纪录的贸易数额,而且这一数额现在还在持续增长。毫无疑问,中俄关系中的决策方案是在双方利益平衡基础上做出的。”

谈到中国的外交政策,拉夫罗夫认为:

“中国已经是世界强国了,但中国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项目时仍然秉持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初心。这是中美外交的最大不同之处,美国可不像中国,总喜欢插手别人的事务,将‘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特别是在印太地区。”

而在拉夫罗夫的诸多回答之中,最让我感兴趣的还得数他对我们的古典哲学和处世之道的解读:

“不急不慌是中国人的天性,也是中国人的性格。邓小平曾经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主导性地位,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悄然实现的。20多年前就出现了中国是‘世界工厂’的说法,中国能制造任何西方品牌、玩具和服装,所有这一切都是静悄悄完成。中国人的伟大品质之一是耐心。毫无疑问,他们有着全球性的视野。”

拉夫罗夫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不久前在网上刷到过的一桩趣事。4月初,观察者网的专栏作者伍麦叶的熏笼精,曾在观网上发过一篇题为《孔子怎么成了“坐在河岸等待敌人漂浮尸体”的使徒?》的文章,并在这篇文章里提到了一个例子:

阿联酋的阿语报纸《海湾报》是一家对中国充满寄望的媒体。2023年3月,该报发表了阿卜杜拉·塞纳维的文章《中国作为变化世界中的超级大国》,议论了中东人一直在琢磨的现象:即过去几十年来,尽管中国拥有大量的金钱和武器,但却一直尽可能地否认自己是超级大国,并坚称中国只是个发展中国家,那是为什么呢?

对此,塞纳维给出的分析则是:中国并不急于扮演什么强大的角色,而是遵循其哲人孔子的教导,耐心地坐在河边,然后静静地等着敌人的尸首漂过来就行。中国人在面对国际形势时也是这个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塞维纳所谓的“孔子的教导”,其实就是《论语·子罕》里提到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在河边感慨:“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流淌不息。”阿拉伯学者要么是看了什么不靠谱的《论语》译文,要么就是被望文生义的翻译软件给带歪了,总之,他的解读和孔子的原话不能说是一点关系没有吧,也可以说是没有一点关系。本来挺美的意境,最后生生弄成了“眼巴巴看着敌人的尸首漂过来”。得亏孔子他老人家早就驾鹤西去了,不然看到他对学生的教诲被曲解成这样,我估计塞维纳就是掏出10条肉干来都未必能把孔子给哄好。

而就在观网把这篇文章发出来之后不久,港媒《南华早报》旗下的《亚洲时报》的专栏作家、美国人大卫·戈德曼(David P. Goldman)也在推特(现在叫X)上发布了一条类似的动态:

“中国并不急于发挥强大作用,而是遵循其哲学家孔子的教诲,就像耐心地坐在河岸上等待敌人的浮尸一样(应对国际局势)”——《海湾报》撰稿人阿卜杜拉·阿尔-塞维纳。并且戈德曼还特别强调了,他这个说法就是从观网上看来的。

现在大家知道“三人成虎”这个典故的深刻内涵了吧?从文言文到阿拉伯语,从阿拉伯语到中文,再从中文到英语,我都不敢想象这中间的信息污染得有多严重。

二、韬光养晦=隐藏意图、假装弱小?

说到外国人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误读误解,我还记得一桩往事。201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教授熊光楷在出席国内一个文化论坛活动时曾经吐槽过,说美国军方对于我们的战略政策的理解和实际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出入:

“美国政府在2003-2009年,有6个年度的《中国军力报告》中,都把‘韬光养晦’翻译成了: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此后,国外还有一些英文书籍或文章,进一步将其翻译成‘隐藏能力、假装弱小’,亦或是‘隐藏真实目的’‘隐藏野心、收起爪子’等。其潜台词无外乎是说,‘韬光养晦’是中国在特定的内外形势下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在‘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等待时机成熟再出手’。”

熊光楷对此颇为不满。2006年,在中国外交学会代表团赴美访问期间,他曾在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和美前驻华大使芮效俭等人会谈时专门提出这个问题。熊光楷说:

“你们美国政府在《中国军力报告》中对‘韬光养晦’的翻译是错的,你们应当重视这一问题啊,避免因此引发双方的战略误判,影响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大局啊。”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受这个因素的影响,2009年,在我国出版的第6版《辞海》中,首次增加了“韬光养晦”的相关词条。而我们对这个成语的官方解释其实就8个字: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对,韬光养晦的意思和很多人想象的其实还有点出入。不是隐蔽意图,也不是假装弱小,而是隐藏才能,是“才美不外见”,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君子守拙”。

我们并不弱小,我们也没有要和你隐藏意图的意思。我们中国人在为人处世这块,向来都是谦虚和傲气二者辩证统一的。韬的意思是收纳宝剑的皮套,我们从不认为我们的宝剑比你们的差,可就算是宝剑也得讲究过“锋芒不能毕露”,因为月盈则亏啊。我们韬光养晦不是担心你们太看得起我们,更多是怕我们自己骄傲自满。我们和你们美国隐藏弱小?犯得着吗?我们和你们隐藏弱小,这话说出来你们美国信吗?

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在内,在理解“韬光养晦”这四个字的时候是存在偏差的,总觉得我们的韬晦是养给别人,尤其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看的。但其实不是的,我们的韬晦不是为别人而养的,我们是为自己养的。韬光养晦的策略在本质上还是为了解决我们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而不是在美国面前装孙子以换取喘息之机——或许这个策略在实施过程中确实收获了这样的客观效果,但那并不是我们的初衷和原意。

如果我这么说大家理解起来还是觉得乏味困难的话,那大家就把“韬光养晦”这四个字和黄飞鸿和叶问系列电影联系起来,和黄、叶他们俩联系起来。“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这八个黄飞鸿和叶问都做到了吧?这算不算韬光养晦?我觉得是算的。但是他们俩有说“伪装意图、假装弱小”吗?没有吧?为什么没有?一个是不屑,另一个是没用。

金山找和三浦要来找你麻烦,你就算装也没用。叶问打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装,更不是怕。非要说他怕,那也是怕出手太用力把金山找和三浦给打死了而已。

三、未来属于能把中国哲学吃得更透的国家

关于这一点,熊光楷当年其实也提到了:

“我认为,‘韬光养晦’的核心含义就是不要锋芒毕露,特别是自己有才能的时候,更不要太张扬自己的才能,保持低姿态,这个是中国人做人的传统。”

这个解释说得就很到位了,韬光养晦并非只是一种我们为了适应特定时期的国际环境而推出的国策,同时也是我们中国人日常做人做事的传统。美国如果能理解到这一层,都不至于说会在分析韬光养晦这个说法的含义时引申出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所谓解读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如果。“避免因此引发双方的战略误判,影响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大局”,熊光楷14年前的担忧终于还是一语成谶了,事实证明,美国政府里头的那些人并不在乎我们的本意如何,他们对我们的理解完全就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唯心主义逻辑展开的。我说你们中国人是“假装弱小,隐藏意图”,那你们就是“假装弱小,隐藏意图”,你们自己怎么想的并不重要。我不要你以为,我要以为。

饶是如此,中美关系能好得起来才怪,美国的内政外交能好得起来才怪。

与之相比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过去在解读我们的意图时也曾屡屡犯下过望文生义的错误的俄罗斯人,最近这几年真的是学聪明了不少。

别的不说,看前面拉夫罗夫提到的那个对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的理解就知道,起码他的回答和老子原话的意思是相差不远的。

小平同志这些年说过的名言多了,而拉夫罗夫在引用时却只挑了句相对比较好理解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样是夸我们中国人做事情耐得住性子,他没有像美国人一样不懂装懂,非得按照自己的脑回路去曲解“韬光养晦”;也没有像塞维纳一样望文生义,削足适履,硬是把自己对“逝者如斯”的主观误读曲解成孔子的教诲。

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拉夫罗夫算是做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也是一种智慧啊。一节见则百节知矣。能把这样的为人处世之道给贯彻下去,俄罗斯国家何愁不兴啊?

我有一种感觉: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文化和哲学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将随之愈发显赫。过去我们的舆论场上曾经很流行一种说法:美国之所以富强,是因为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优越,是因为西方海洋文明思想先进。得,如今风水轮流转了,如果真理总是依附在富强者的身上 ,那么此刻的我可不可以说,未来属于那些能把中国哲学吃得更透的国家呢?

现在仍然富强的国家, 将来未必也能富强;现在身陷囹圄的国家,日后未必不能腾达。关键要看能不能变通,而变通往往是从困顿者开始的。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拉夫罗夫和普京都是明白人,他们应该清楚这个道理。

现在“中国学”在俄罗斯教育市场上很火热,这是好事,祯祥之兆啊。国家将兴,必有祯祥,俄罗斯的未来,我看大有可期。

据说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刚解体那会儿,俄罗斯曾经流传过一个笑话:最乐观的人在学英语,因为他们觉得俄罗斯很快就可以融入西方了;最悲观的人在学中文,因为他们觉得西方不会接纳俄罗斯,到头来还得去东方寻找出路。

不管中国狸花猫还是俄罗斯蓝猫,能让人撸的就是好猫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懂点中文似乎也没有那么糟糕嘛,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