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人群和中原地区的农耕人群不断发生碰撞、交锋、交流并最终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史。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一直是当代考古学的研究前沿和研究重点之一。崛起于北方草原地带、不断南迁直至建立北魏政权并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拓跋鲜卑,无疑是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一个极好研究案例。

2005 年,张国文由安徽大学历史系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前身),攻读科技考古硕士学位。在王昌燧教授的安排下,他的硕士及之后的博士论文,由宋国定教授和我指导。“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历史学的学科背景,使得其有别于其他同届同学,对历史时期的科技考古情有独钟。2006 年,他将拓跋鲜卑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作为其硕士论文及以后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并在入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之后仍一直延续至今。其所著《拓跋鲜卑—北魏先民生计方式的稳定同位素考古研究》的出版,可以算得上其多年研究成果积累和沉淀的大成,集中体现了其对历史时期稳定同位素考古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思考。

此书的结构,似可拆解如下: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研究拓跋鲜卑生计的研究意义、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在阐述拓跋鲜卑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详述了当前通过历史学、考古学和其他学科在此领域开展研究的现状;第二章重在介绍稳定同位素(碳、氮、硫) 分析的原理、实验和分析流程,并详细介绍了同位素分析在多个研究主题(如先民食物结构、动物与人类演化、农业起源和传播、社会等级差异、家畜驯化、饲喂模式和祭祀行为、边疆人群生计、学科建设等)上的研究进展;第三章至第六章,按照拓跋鲜卑南迁的历史进程,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山西大同地区,以及陕西西安地区的多处考古遗址出土人和动物的骨骼进行了同位素分析,系统揭示了不同时段、不同地区先民和动物的食物结构和生计方式;第七章集中阐述了通过动植物考古研究拓跋鲜卑对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变迁历程;第八章详细介绍了两汉至北朝期间北方多个民族(如汉族、匈奴、月氏、慕容鲜卑/夫余等)的同位素数据及其所反映出的多民族的生计方式;第九章系统比较了拓跋—北魏人群与北方其他多个人群在同位素数据上的差异,探讨了他们在生计方式上的异同点;第十章为全书的结语部分,对以上各章的相关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拓跋鲜卑生计方式的转变历程就是其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集中体现。

纵观全书,窃认为,此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多学科研究特色明显。此书以人骨和动物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为主,但也综合利用了历史文献、考古学背景资料、动物考古资料、植物考古资料的研究成果,全面揭示了拓跋鲜卑人群自崛起、南迁直至建国的发展过程中生计方式的变化。

二是多种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的运用。此书除包括大量人骨和动物骨的碳、氮同位素数据之外,还包括大量硫同位素数据,并将其运用至探讨人和动物的食物结构及迁徙活动之中。

三是首次在生计方式的视角下探讨民族融合。当前国内开展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并整理为专著的著作,正呈逐年增长之势。这充分反映了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具有旺盛的学科生命力。相较其他著作而言,此书更关注历史时期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研究,并藉此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毋庸置疑,此书在利用多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方法探讨拓跋鲜卑的生计方式和迁徙活动方面已颇有建树。然而,此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微小瑕疵,如章节的逻辑顺序尚待调整、部分同位素数据的诠释尚需完善、多学科研究成果结合的讨论尚不够深入,等等。然而,“瑕不掩瑜”,此书仍不失为为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研究的初学者,以及对拓跋鲜卑发展史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教学参考和研究参考的一部学术力作,可望为全面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提供重要的借鉴。

本文由郑佐一摘编自《拓跋鲜卑—北魏先民生计方式的稳定同位素考古研究》序言。内容有删节、调整。

(审核:孙莉)

图书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拓跋鲜卑—北魏先民生计方式的稳定同位素考古研究》

张国文 著

ISBN:978-7-03-076630-4

定价:168元

内容简介

《拓跋鲜卑—北魏先民生计方式的稳定同位素考古研究》结合考古出土动物、植物和其他相关遗存,运用骨骼碳、氮、硫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拓跋鲜卑—北魏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生计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其生计方式的变迁轨迹及其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通过对比北方地区诸如汉民族、匈奴、慕容 / 夫余、大月氏等人群的稳定同位素数据,对汉至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先民的生计方式进行了梳理。本书基于生计方式研究,揭示了古代北方人群的互动与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了稳定同位素分析视角。

本书为北方民族考古、稳定同位素考古、鲜卑—北魏历史考古研究等相关领域提供参考。适合考古学、历史学、经济学、民族学等相关专业学者、大专院校师生及相关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