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天,大家都在热议监管机构的50家房企白名单。

一位已经看到了白名单的朋友,告诉董小姐,他对不在白名单上的房企,持非常不乐观的态度。但是,登上白名单的部分公司,也不代表就能东山再起。

「安全着陆是第一位的,东山再起就别想了。」他说。

行业给了暴雷房企,足够多的关注度。

其实,未暴雷房企阵营里,现在正在集中力量干一件大事:「去库存」。

昨天,董小姐写到,,开始把公司「去库存」的任务分派到个人,绑定到地方管理层团队的绩效和奖金包上。

到年底,如果存货还卖不出去,代价是很大的。不光地方团队连坐要扣钱,甚至地方管理层也要挪位置。

整个行业,都在被房企去库存的紧迫感裹挟。

一、迫在眉睫卖存货

库存年年有,但只有今年,处理库存成为了许多房企的战略性第一任务。

大家曾经认为,库存可以等一等,放一放,等待新一轮行业周期起飞。

而今天,地产下行时间已超历史纪录。

这其中,有许多公司的库存比重,是聚焦在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拿的地。21年下半年,市场高位跳水,大量库存也随之现身。‍‍‍‍‍‍‍‍‍‍‍‍‍‍‍‍‍‍‍‍‍‍‍‍‍‍‍

降低库存血压的老方法,不奏效了。

以前,开发商为了覆盖库存的折损,可以从各地抽调资金,或通过外部融资路径,去拿新项目——以新货值的利润替代旧库存的损失。

但随着房企持续爆雷,各地强化预售资金监管,抽调资金的路已经堵死,外部融资路径也不通畅。‍

从2021年的下半年开始,一些头部房企率先行动起来,意识到保现金流的重要。他们决定开源节流,控制开工量。

到22年上半年,又开始增加工抵房。与此同时,像龙湖、万科、华润等房企,都开始在公司内部做大规模的库存盘点。

第一步是,一些开发商从集团层面开始盘点大宗资产,比如酒店、写字楼、商铺等等,寻找机构投资者接盘。‍‍‍‍‍‍‍‍‍‍‍‍‍‍‍

第二步是,清点住宅库存。集团开始正视,盘子里有多少是垃圾。‍

开发商发现自己别无选择,只有通过内生性的项目造血,来解决后续发展问题。想要现金流,就必须盘活存量项目。

这件事甚至还有了时间限制。‍

为什么?

其一,滞销项目还在不断贬值,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差。客户用脚投票。‍‍

其二,次新房冲击波已经开始。

「有别于2015年的新房去库存时代,行业已迎来了历史性的总量大库存时代!」

二手市场已出现结构性抛售潮。未来数年,二手挂牌量将呈现确定性的持续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次新」二手房源将冲进市场,加剧存量战场的空前惨烈。

这些都给房企去库存,加码了难度,让问题显得刻不容缓。

保利不久前才把去库存指标单独提出来,和地方团队绩效、奖金挂钩,希望引起重视。

而据董小姐了解,华润、中海、招商蛇口、绿城等多家房企,都早已经在集团层面拉起了去库存警报。

大战一触即发。‍‍‍‍‍‍‍‍

二、降价的灰度空间与央地博弈

地方团队到底该怎么「去库存」?

据董小姐了解,早在2022年初,华润置地就在内部做了一个整体测算,他们盘点了华润在全国所有卖不动的项目,交叉分析了流速与价格,计算最终要折损多少才可能让项目动起来。

最终的分析结果显示,折损额非常大,不是他们所能承受的。

于是,华润就提了一个新思路。由集团迅速凑集一笔钱,去热点城市,尚能支撑高周转的城市,寻找价格倒挂比较大的项目。

拿下来之后,抢卖一波,迅速回流资金,用新增项目的盈利去覆盖华润去库存的折损。

房地产是辆自行车,只要蹬车,就能往前走。车不能停。这是一个思路。

但有能力这么做的公司,已经没几家了。

现在,被用来去库存的方法,无非以下几种:‍‍‍‍‍‍‍‍‍‍‍

降价,升佣,上渠道,工抵房,赠送车位或精装修,甚至也有给滞销户型增配或新建样板间的打法等等。不一而足。‍‍‍

在最开始,集团下达去库存任务的时候,一些城市公司的营销团队,为了完成考核,会找集团要资源和「道具」。

比如要求给滞销项目增加样板间,改造售楼处和示范区。

但是,这部分费用最开始地方并未预留,矛盾随之而来。

随后,供应商们怨声载道,发现自己成了这一波房企去库存匕首的靶心。「一旦房企加速去库存,工抵房比例就开始飙升。」

但这么多路径里,地方最受宠的招式还是,降价。‍‍‍‍‍

目前,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别墅,已经有总价打到4折的了。

降价背后,充满了地方和集团的博弈。

到底降价多少可以顺利去化?大部分开发商会遵循项目周边的竞品和二手房的价格基准线,做一定折让。可是,这里面也有不少灰色空间。

据董小姐了解,有一家开发商的地方团队,为了把价格打到位,故意把隔壁竞品项目的几套特价房,报成了周边均价,以此向集团要更多的降价尺度。‍‍‍‍‍‍‍‍‍‍‍‍‍

可谓无底线降价,只求速度,打骨折。‍‍‍‍‍‍

这背后其实也在迎合集团的一种导向。地方团队摸清了集团的心思,认为相比亏损多少钱,集团管理层们更在乎的是,能不能顺利把存货清掉。

因为,只要存货还在那里,就在不断占压公司的资金。售楼处得开着,营销团队要养着,钱每天都在源源不断从指缝流出去。

谁能结束这个局面,谁就有了谈判的筹码。

这为地方团队和集团博弈项目降价的尺度和空间,提供了一层肥厚的土壤。

不过,申请降价这件事,本身也在挑战房企过去的决策机制和链条。

因为,很多开发商的降价流程审批太长,等价格真的调下来了,黄花菜都凉了。‍‍‍‍‍‍‍‍‍

这背后,是更多公司并未真正意识到,行业去库存的惨烈程度和竞争力度。

如果还按照以往调价程序慢悠悠的走,只会离去化目标越来越远。

三,出清也得靠激励

集团当然也要和地方博弈,想方设法不让去库存的局面失控。‍‍‍‍‍‍‍‍

对集团来说,出货虽然重要,但掌握火候也很重要。

因为,资产减值过大是大忌。

一些开发商开始拿单栋楼试点。一个项目,先拿出一栋楼,给到地方降价的底线,先试试市场水温。不会允许地方一上来,就降价动静太大,同时避免出现大量业主群诉。‍‍‍‍‍‍‍‍

接着,出现了一个衍生问题。‍‍‍

要怎么激发地方团队,既卖了存货,又能让公司少亏一点呢?

据董小姐了解,像万科、中海这样的公司,都在内部设置了一个「减亏奖励」。而今年以来,一些开发商同行也都开始在内部纷纷琢磨、效仿。

什么叫「减亏奖励」?

就是集团认下地方对当地库存项目的亏损额,如果地方团队能够在此基础上,为公司少亏点钱,让窟窿变小,就可以得到奖励。一般的做法是,看地方能否在价格底线之上卖掉,或者能够减少相应的成本等等。

这对那些「新官旧账」自然很友好。

清算时刻,前人挖坑,后人填的现象,在房企内部一直很普遍。

一些城市总发现,很多存货压根不是自己拿下来的,属于历史遗留老大难问题,但现在却和他的绩效、奖金挂钩,实在是冤大头。

「减亏奖励」如果能真的落地,对他们是一个有效的刺激。

毕竟,集团一味强压地方去库存,罚着罚着,很多人都躺平了,也有人在等着N+1,对奖金不抱期待。

说到底,房企还是要靠一线来解决现金流的问题,市场的要交给市场。

房企去库存的机制设计如此困难。如果集团要流量,地方就与之谈价格,公司要以大幅度的折损利润和价格为导向;如果公司要利润,流量就要靠边站,一线营销团队直接躺平。

央地博弈无处不在。一线指责集团不能既要、又要、还要、更要,但问题是现在大量的房企,尤其是上市公司房企,早已经是既要、又要、还要、更要。

2023年,对于不想逃跑或不能逃跑的地产人来说——

不管是自食其果,还是被动背锅,过去的坑,都到了不得不填的时候。

这一波房企去库存大赛,箭在弦上。

综合来看,最难的还是那些与合作方裹挟的库存项目,想动一小步,要运作一大步。长期堆积滞重的项目,基本不可能短期内春风化雨。

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有人忍不住怀念地产黄金时代:

「现在还留在房企里的人,一大部分都在帮别人擦屁股。好羡慕那些已经功成身退的房企地方管理层。他们赶上了行业红利期,挥一挥衣袖,该带走的都带走了。」

不知道,留下来收拾牌桌的人,又有多少是当年埋下库存种子的人呢?

PS:最近在筹备一件大事

JUMP大会第四季,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12月22日,我们就能在广州四季酒店见面啦~

小小剧透下,今年的演讲阵容相当重磅哦。

12月22日是冬至,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在现场度过「最冷一天」。过了这天,就会越来越暖啦。

报名程序即将启动,敬请关注「JUMP大会小程序」,不见不散!

董小姐微信号missdon0811

加好友备注就职公司与职位

推荐董小姐一枚有性格公号《照面》

前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