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以华夏:从传说时代到西周》,李琳之著,研究出版社,2023年11月

在距今 9000~7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东、西、南、北、 中各地已经普遍由原始社会的采摘阶段进入了农业初始阶段。

在西辽河流域,分布有以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为代表的兴隆洼文化;在长江中游流域,分布有以湖北宜都城背溪为代表的城背溪文化、以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为代表的彭头山文化和以洪江高庙遗址为代表的高庙文化;在长江下游地区,分布有以浙江义乌桥头上山文化遗址为代表的上山文化和以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为代表的跨湖桥文化;在渭河流域和汉水上游,主要分布有以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为代表 的白家—大地湾文化;在海岱泰沂山系北侧的冲积平原地带,分布有 以山东临淄后李遗址为代表的后李文化。在中原地区,主要分布有以 河南舞阳贾湖和新郑裴李岗两处遗址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以及以河北 武安磁山遗址为代表的磁山文化。

在这几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中,裴李岗文化不但发祥时间最早、 延续时间最长,而且迄今所发现的遗址数量也最多,达到了 160 余处, 更为重要的是裴李岗文化的内涵也最为丰富,其中还隐藏着传说中以伏羲为代表的种种华夏文化基因。

裴李岗文化因发现于河南新郑市裴李岗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 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舞阳贾湖遗址为代表,距今 9000~8200 年;晚期以新郑裴李岗遗址为代表,距今 8200~7000 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湖遗址地处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的南北交接地带,属温带气候向亚热带气候过渡地区,比较适宜原始先人的生存和发展, 因而由贾湖先人引领的华夏文明因子能在这里氤氲滋生。 贾湖遗址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南北长 280 米,东西宽 250 米,总 面积达 5.5 万平方米。与同一时期南北各支文化不同的是,这里除发掘 出了经过精心磨制的铲、镰、刀、斧、磨盘、磨棒等陶质和石质农业生产、生活工具外,还发现了粟、稻混作的痕迹,尤其是发现了大量炭化稻和稻谷遗存,而且是早、中、晚三期一以贯之,说明稻作农业 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湖遗址一隅

农业的发展使得贾湖先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粮食 还有了剩余,于是贾湖人学会了享受美味佳肴。考古人员在贾湖遗址发现了大量内壁有附着物的陶器,经鉴定,这些附着物是一种古酒凝结物。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负责人麦考文教授认为,贾湖先人酿酒采用的可能是“嘴嚼法”,就是把米粒和山楂放入口中咬嚼,嚼碎后吐入陶器,靠唾液对粳米等进行发酵。此法在非洲、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地至今仍在采用。

贾湖先人酿造的酒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酒料饮品,比世界其他地方发现的酒至少要早 1000 多年。 华夏先民用来沟通人神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音乐。在贾湖等裴李岗文化早期遗址中,目前已出土骨笛总计 30 余支。这些骨笛均系用鹤类尺骨截去两端关节制作而成,分为五孔、六孔和七孔三种。每孔发一音,加上七个音孔全闭合发出的筒音,正好为八音,组成了一个完整 的音阶结构。这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笛子和最早出现的音阶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湖遗址所出骨笛

贾湖骨笛均出于墓葬之中,但随葬骨笛的墓葬只占墓葬总数的 4.5%,暗示这些笛子只为社会少数人所专有,而这些人很可能是拥有一定神权的巫师,笛子或许是他们在巫术仪式上使用的重要道具。冯时先生认 为,这些骨笛可能还是贾湖先人用来“观天测象”的天文仪器律管。

成书于东汉的《淮南子·天文训》在探讨华夏音律起源的情况时 说:“律之初生也,写凤之音,故音以八生。”这与贾湖骨笛可吹八音互相对应,也同前述伏羲氏发明乐器,开启民智,成为中国礼乐文明 肇始的文献记载不谋而合。

文献记载的伏羲始创“书契”,在贾湖遗址也有相应的反映。贾湖遗址所出 17 件器物上有 21 例单独存在的契刻符号,它们既上下左右对称,又横平竖直交叉,其书写和组成方式同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如出一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贾湖遗址出土的刻符龟甲

21 例契刻符号有 9 例是发现在墓葬出土的龟甲上,而龟甲被普遍 认为是巫师沟通人神交流和占卜的道具。这些龟甲既有扣合完整的背腹甲,也有碎片状的龟甲,其中大多数龟甲内还装有颜色深浅不一的若干石子。就此意义而言,龟甲上的契刻符号可能同卦象或者验辞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湖遗址所出龟甲上契刻符号摹本

另外,在有些墓主人头顶成堆出土的龟甲上,还发现了一些骨制叉形器和带有刻度的骨板。这些叉形器极有可能是贾湖先人用来观测星象的道具,因为星象观测者一般要观测上千颗星的位置移动,所以在骨制叉形器下面安置手柄,就可以根据星象的位置变化而相应移动, 以适应从不同角度观测星位变化的需要,然后卜筮计算,预测未来的 不确定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制叉形器

这些骨制叉形器和带有刻度的骨板或许就是传说中“伏羲女娲” 们用来观测星象变化以绘制八卦的工具——“规”和“矩”。自汉代以来,不少地方陆续出土了众多的伏羲女娲画像,尽管这些画像的材质、形式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伏羲和女娲手中分别执有曲尺 和圆规。曲尺和圆规是原始先人适应制作生活器具以及在器具上绘制 图案纹样需要而产生的绘图工具,后来又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标准。

《庄子》说:“直者中绳,曲者中钩,方者中矩,圆者中规。”古人所敬畏者,莫过于天地,在他们观念中,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地不可执,所以就常以物来指代。规象征圆,矩代表方, 故而规矩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就是天圆地方。形而上的“规矩”观念由此树立起来。

伏羲女娲画像中,伏羲、女娲分立左右两边,是“一阴一阳之谓 道”的集中体现。一男一女,一规一矩,一东一西,一春一秋,正是春秋和规矩,也是弥纶天地之道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汉代伏羲女娲手执规矩画像

《淮南子·时则训》云:“天 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 伏羲和女娲在传说中正是主春和主秋的“帝王”。

《帝王世纪》云:“燧人氏没,庖牺 氏代之,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 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大荒经中的四方是对应四 时的,西方对应的就是秋,因此,在《大荒经》的时空图式中,身处 西方的女娲对应的就是秋季。

含有石子的龟甲、骨规形器和骨笛等特殊器物在贾湖遗址较大墓葬中常以组合的形式出土,这些较大墓葬绝大部分属于裴李岗文化后期,表明了原始先人把观天测象作为精神传承的重要意义。其中,龟 甲可能有以背甲象征“天圆”、以腹甲表示“地方”的含义在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和石子

贾湖遗址前六次发掘有随葬龟甲的墓葬 23 座,每座随葬 1~8 副不等,但多为偶数,其中,随葬 8 副者 6 座。第七次发掘的后期祭祀坑中也大都随葬有 8 副龟甲。每副龟甲中的石子数量为 3~30 粒不等, 不过多为 10 或 20 粒。从这个意义上讲,贾湖先人用装有一定数量石 子的龟甲进行占卜,应该是属于八卦一类数卜的范畴,体现的是“象数思维”。

八卦符号是华夏先民用来沟通神人联系的重要媒介。《周易·系辞下传》说,伏羲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淮南子·说林训》云:“必问吉凶于龟者,以其历岁久矣。” 这说明, 处在原始宗教时期的伏羲们,也就是贾湖—裴李岗时代的先人,既有盲目崇拜自然力量的一面,又有试图破解宇宙奥妙、掌握大自然规律的另一面。

——摘自李琳之《何以华夏:从传说时代到西周》(研究出版社,2023年11月)。考虑到阅读顺畅,删去了注释,有需要者,可阅读原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