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钻石尘 ©masafarnorth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透过飞机的舷窗,有时能看到一些地面上很难看到的气象,钻石尘(Diamonddust)就是其中一种。

顾名思义,钻石尘的样貌如同钻石一般,在恰到好处的光线中,钻石尘比钻石更为璀璨夺目。它如洒落云端的耀眼星辰,时而晶莹剔透,时而五彩斑斓,时而闪闪发光。

唯独的缺憾是,阳光不能径直照射,否则,钻石尘将迅速消失,与坚固、恒久的钻石刚好相反。

这一切源于它的属性,钻石尘是低空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低温时直接凝华成的微小块冰晶,飘浮在空中、肉眼难以观察的冰晶,一旦被阳光加热,便会瞬间汽化。

不过,许多时候,正是一抹阳光,经反射折射,赋予钻石尘以钻石的色泽和光辉。由此可见,钻石尘是无比脆弱的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透过飞机舷窗拍摄的钻石尘 ©中国国家地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钻石尘的形成条件颇为苛刻,需至少满足三个要素,一是空气湿度较大,二是空气温度较低,三是早晚温差明显。因而,黎明前是钻石尘最适宜的形成时间,-39~0℃是钻石尘形成的常见气温范围。

温度与湿度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据研究,空气温度低于0℃是钻石尘形成的首要条件,接近0℃时,所需空气湿度为100%,这时很难被观测到。

随着气温下降,钻石尘所需空气湿度也要下降,-5℃对应空气湿度95%,-10℃对应空气湿度91%,-15℃对应空气湿度86%,-30℃对应空气湿度74%。

温度过高则汽化,湿度过高则降水,温湿度都过低则根本无法结晶,温湿度条件相对适宜但不够匹配,空中多会形成冰雾(pogonip),而非钻石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日晕伴生的钻石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区分钻石尘和冰雾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钻石尘来自于水蒸气的凝华,从气体直接变成了固体,而冰雾则是悬浮空中的微小水滴被冻结,过程是从液体变成固体。

冰雾会显著降低能见度,钻石尘亦然,但多显轻薄,有时不会严重影响能见度,这是因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的晶体远少于相同体积的雾中的液滴,所以,钻石尘对交通的危害要低于常见的雾。

此外,钻石尘通常在晴朗或近乎晴朗的天空下形成,被称为晴空降水,看似矛盾的条件下,方能诞生奇妙的气象景观。

还有些情况下,地表出现逆温,并且地面上方较暖的空气与地表附近较冷的空气混合,也会形成钻石尘。因为暖空气往往更加湿润,这种混合还会增加空气湿度,有助于钻石尘的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唯美璀璨的钻石尘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独特的形成条件下,钻石尘却算不上罕见。尽管城市中难得一见,但对于极地来说,情况完全不同。

在人为扰动很少的两极地区,钻石尘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可能不间断地持续数天。南极洲高原站观测表明,每年平均有316天观测到钻石尘,数据显示,该科考站1967年降水量中有70%以钻石尘形式落下。

在中国,东北地区观测到钻石尘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至于其他地方,包括平日气温远高于冰点的地区,都有可能形成钻石尘,但转瞬即逝、极难捕捉。

乘坐飞机看到钻石尘的几率更大,但也只是几率而已。

如果在清冷湿润的早晨,看见半空点点光芒连成一片,灿若星汉,快拍照记录吧,钻石可以用钱购买,钻石尘只能用积累的些许幸运兑换了。

(文内图片来自网络,版权标识图片不得商用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