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说明你是一个有能力游走于网络空间的主体,也是一个时刻被数据信息包围的客体。

如若放之近来甚嚣尘上的网络暴力的层面,你极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施加者,当然也极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而且,这篇文章背后的账号,既可以心平气和地写点随笔、搞点科普,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杀伐的武器。

在网络时代,成熟的新媒体矩阵可以在短短半小时内将文稿推送到十余个平台,当对方开始防御时,很难精准覆盖所有平台。

比如你眼前的文章,在相近时间推送到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百家号、大鱼号、企鹅号、网易号、新浪微博……是为最低配置。

更何况吃瓜群众会截图保存并转发,实施攻击者也可以采取类似操作,毕竟注册小号成本不高,雇佣水军亦非难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暴力(漫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比起网络暴力的生产源头,传播途径才是最可怕的。就像病毒一样,如果易感人群隔离在家,危害都很难释放出来。

大到一篇文章,小到几字评论,一经网络发酵,杀伤力将呈指数倍膨胀。而网络之所以能够加速传播、发酵问题,归因于基数极大的网民群体。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对群体心理有过系统研究,书中指出,个体的独立思考往往理性,可一旦融入群体之中,极易迷失自我,陷入一种无意识状态。

个体独立存在时所不能做的,时常在得到群体给予的暗示后大胆执行,正所谓法不责众。而文化程度低、缺乏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的人群,更容易被群体身份迷惑,进入狂热状态。

网民恰是这样的群体。一方面,他们是群体,且互不相见,更能袒露心扉,即暴露内心深处最丑恶的部分;另一方面,网络几乎不设门槛,尽管“大神”“大咖”众多,但大多数人有着较低的文化水平,让他们充分判断、理性发言,无异于天方夜谭。

武汉校园事故里,遇难学生母亲因妆容整齐所遭到的言语攻击,想必来自一些既没文化、也没钱的网民,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眼里也只能是嫉妒和恨,想提升阶层难如登天,想在网上发言却易如反掌,很是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合之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造舆论和控制舆论的人更强大,比如诬陷老者偷拍的女研究生。在女性安全话题引人注目的当下,运用传播学原理定点打击,引发舆论爆炸,案例十分典型。

其后爆料显示,她在不同平台持有不同观点,制造观点矛盾、挑起舆论冲突,手法娴熟专业,可谓网络舆情安全领域的重大风险。

虽说低智群体是网络“喷子”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有文化的流氓”更加危险,这些熟谙网络舆论模式的“专业人士”,或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网红”,或在目标身边伏击的“人肉搜索”内幕提供者,才是网络舆论的最大赢家。

要知道,在网络上发言几乎没有资金成本,需要的多是技巧和别有用心者打造的“爆款”。

有些人甚至有偿授课,普及这类知识,告诉人们如何在网上用复制来的内容激化矛盾,以制造流量,并获得超额收益。

显然,如今的网络舆论环境并不太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在另一个层面上看,猛冲猛打、不太理智的网络舆论也做了许多好事。比如,若不是网上的曝光与口诛笔伐,牵着小三逛街的央企领导还会更多,贪腐和作风问题还会更猖獗。

网络维权虽不乏恶意或夸大成分,但假使没有网络,掌握权柄者将垄断话语权,封杀信息甚至杀人灭口都将是常态。网络让社会透明,让“关键少数”谨言慎行。

所以,对网络舆论环境的整治势在必行,但不可矫枉过正。没必要为了正确,就限制言论自由,彻底瓦解监督优势,只是需要更快、更好的反应机制,及时处置复杂多变的问题。

前段时间,笔者的一篇文章中,采纳了不同观点的读者留言,其中有的搬出了俄乌冲突这样的敏感话题,于是遭到举报,并被后台受理,关闭留言。

笔者推测,这可能是系统自动判定的,也可能是部分读者举报的,某种程度上,网络舆论的限制手段稍显生硬。

此前还有传闻,要对网络上使用的谐音词语进行整顿,让轻松愉快的网络环境严肃起来,其意义尚不明确。

诚然,网络舆论总令人觉得模糊、混乱,但依然有迹可循。随着时代变迁,网络空间理应更加开放和自由,面对网络舆论的是非之辩,扬长避短才是真理。

现实世界不因法律而完全清朗,虚拟世界亦然,人们要做的,不过是让正常人少受网暴威胁而已,对于自己违法乱纪的,收拾一顿不是坏事。

也就是说,恶意网暴及时惩戒,合理监督适当鼓励,如此网络,便能惩恶扬善。

同时,在自由的背景下加大网络监管力度与处突效能,鼓励个人独立思考,或建立虚拟信用评级体系,也许都是值得一试的方法。

(文内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