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全文共 4999 字,时长约 9 分钟

· 本文来源:刘胜军大局观(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是刘胜军,关注我,拥抱“大历史观”和“政治经济学”,走出“大变局抑郁症”。

欧洲议会选举结果,震动全球!

首先,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选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上次选举(2019年)之后的这五年,世界已面目全非:英国脱欧、新冠疫情、大脱钩(去风险)、俄乌战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政治经济空前动荡,各种矛盾交织纵横,二战后的秩序重构拉开序幕。欧洲何去何从?大约3.6亿名选民参与了本届选举的投票,这是欧洲人民对欧洲未来方向的一次投票

其次,在此次选举中,欧洲人民已经鲜明表态,欧洲当权派被严重打脸“极右翼”崛起。虽然中右翼的欧洲人民党(EPP)、进步联盟社会党和民主党(S&D)、自由中间派的复兴欧洲党(Renew Europe),保持前三名,这三个领先的政党预计总共有401名欧洲议会议员,仍占705个席位中的多数席位,但风向已经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正重要的问题是:法国和德国内部的政党大洗牌

• 马克龙的法国执政党复兴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仅获约14.6%的选票,远远落后于勒庞领导的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的31.7%。结果,羞愤不已的马克龙不得不铤而走险,于6月9日宣布解散国民议会,试图效法当年戴高乐总统逼选民重新表态。但结果可能是自取其辱

• 德国总理朔尔茨所在的社会民主党遭遇欧洲议会历次选举最大挫败,得票率仅14%左右。极右翼德国选择党以约16%的得票率跃居第二。

马克龙、朔尔茨这两位“欧洲双雄”一夜之间沦为“难兄难弟”,令人惊愕。

法国、德国向来是欧盟的两大支柱,这次法德同步向右转,的确让欧洲政坛炸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盟总部所在地的比利时,执政党也输得满地找牙。比利时首相德克罗所在的荷语开放自民党的得票率居然排在该国第九位。德克罗9日晚含泪宣布辞职,“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特别艰难的夜晚,选民发出的信号很明确。”

其实,我们不必假装很惊讶。这一趋势几年前就已经明确开始了。

法国总统选举,勒庞在2017年以33.9% 的选票输给了马克龙。2022年勒庞又败给了马克龙,但勒庞得票率激增至41.45%。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2022年意大利大选中,梅洛尼旗下由意大利兄弟党领导的右派联盟赢得43%得票率,她成为意大利首位女性总理。梅洛尼政府被一些人称为二战以来意大利第一个极右翼政府,梅洛尼是自贝尼托·墨索里尼以来的第一个极右翼领导人。这种说法可能有所夸大,但必须关注。

2023年底,有“荷兰特朗普”之称的海尔特·维尔德斯带领自由党(PVV)首次成为众议院第一大政党,再次震动欧洲政坛。

必须承认,欧洲已经齐步向右转

• 欧盟27国,已有6个国家的全国性政府由极右翼政党主导或有其身影参与其中,包括意大利、芬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与捷克。瑞典的执政联盟仰赖于极右翼的第二大党瑞典民主党(Sweden Democrats)对现政府在议会中的信任供给而维持。可以说极右翼政党已经活跃于欧盟一半以上国家的政治前台。

极右翼为何能迅速崛起?它又意味着什么?

在欧美国家,“左”、“右”之分是划分政治光谱一个简单但实用的标准。左翼和右翼究竟有什么区别呢?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左翼更关注公平,右翼更注重自由和效率。例如,美国民主党素来强调通过对黑人的政策倾斜来改善黑人地位,从而改善社会公平。但共和党却认为这种做法侵犯了公民权利,也破坏了自由竞争的精神。2020年美国大选,一度风头十足的桑德斯参议员,其核心主张就被贴上了“社会主义”标签,呼吁全民医疗保险、提高最低工资、免费高等教育。

2、左翼支持全球化,右翼更强调国家利益至上(民族主义)。全球化是过去几十年影响世界经济的主要趋势,以WTO、达沃斯论坛等为代表。但全球化带来了严重的“财富再分配效应”,跨国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发达国家的“锈带”工人却唱着《乡下人的悲歌》。特朗普能赢得选民支持,一个重要原因是他鲜明的反全球化和“美国优先”立场。特朗普上台后,退出了不少国际组织;拜登上台后,又重新加入这些组织。这就是美国的左右摇摆。

3、左翼支持移民,右翼反对移民。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化进程中,移民现象与之伴随。但是移民也对本地居民对生活、就业和社会同质性带来了冲击。左翼往往从“人权”的政治正确出发,赞同多元文化,认为移民提高了社会活力,对外来移民更为包容;右翼则从种族主义的心态出发,认为外来移民是抢饭碗。特朗普提出“禁穆令”、“修边境墙”等激进政策,却能获得白人群体的叫座。拜登在“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中的立场,与特朗普截然相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拜登这样向黑人“单膝下跪”特朗普打死也不肯

4、左翼强调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右翼反对政府干预。在这方面,最极端的右翼代表是阿根廷的米莱,他力图取消大部分的政府管制,让“看不见的手”来繁荣经济。这是一场相当激进的赌博。在美国,奥巴马试图通过《萨班尼斯-奥克斯利法案》、沃尔克法则来约束“金融精英”,而特朗普上台后却降低公司所得税。此外,与民主党相比,共和党更反对禁枪,认为持枪是民众的自由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朗普声称绝不禁枪

5、在两性问题上,左翼更开放,右翼更保守。在美国,民主党更支持LGBT(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奥巴马在总统大选中正式宣布支持同性婚姻,奥巴马被美国媒体戏称为“美国首位同性恋总统”。共和党则在决议中重申,婚姻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结合,是为美国的未来抚养健康孩子的最佳环境”。2021年美国众议院以224票赞成、206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平等法案》,试图明确禁止在公共和私人场所歧视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人士(LGBTQ),所有民主党人投了赞成票,而共和党只有3人投了赞成票。民主党主张自由堕胎,而共和党主张禁止自由堕胎。2022年,美国最高法院历史性地裁定:堕胎不属于美国宪法保护的权利,各州可自行决定容许或限制妇女堕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4岁的阿塔尔成为法国最年轻的、也是第一位公开同性恋的总理

6、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左翼更支持全球控制碳排放,以特朗普为代表的右翼则声称全球变暖是一场阴谋论。因此,特朗普上台后支持恢复传统能源,并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

简单地说,左翼更注重政治正确、进步主义、观念解放、理想主义、拥抱全球化,右翼更现实主义、个人主义、国家主义、种族主义和保守主义。

法国的勒庞、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是欧洲极右翼的主要代表人物。我们看看她们的政策主张,从中可以管窥欧洲的未来。

梅洛尼参与反LGBT权益示威,反对法律认同同性婚姻或民事结合,支持修改宪法将同性伴侣收养儿童的行为列为非法。2018年,梅洛尼在社交媒体批评动画电影《冰雪奇缘2》中展现一对同性伴侣:“够了,我们忍不了了!把你们的手从孩子身上拿开!”2021年,梅洛尼签署《马德里宪章》,该宪章由西班牙极端民族主义政党呼声发起,称左翼团体是拉美的敌人,在“古巴政权的保护下”进行“犯罪活动”。梅洛尼欣赏匈牙利强势领导人欧尔班,梅洛尼支持总统制,提倡修改《意大利宪法》。梅洛尼批评意大利当局接纳非法移民,支持白人民族主义提出的大取代阴谋论(Grand Remplacement)。梅洛尼反对接受外来移民及多元文化主义,认为非洲移民的大规模移入是有计划的举动,目的是取代、消灭意大利人,提倡封锁水路遏制移民流动,并打出“意大利和意大利人优先”的口号。梅洛尼对欧洲联盟持怀疑立场,扬言退出欧元。2020年5月,梅洛尼称赞了意大利社会运动联合创办人乔治·阿尔米兰特,阿尔米兰特在二战期间在墨索里尼被意大利王室赶下台并被德国救出后,协助德国的傀儡政权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是反犹太、种族主义杂志《种族防御》总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

玛丽安·安娜·佩里娜·勒庞,是国民阵线创始人让-马里·勒庞最小的女儿,女承父业。勒庞主张对移民政策采取强硬路线,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已经失败,并主张法国社会要进行“去伊斯兰化”。勒庞呼吁暂停合法移民,主张废除非法移民成为合法居民的法律,主张减少向移民提供的社会福利,主张法国退出申根区并恢复边境管制。

国民优先”是勒庞的基础理念:主张任何法国国籍的人都应在住房、社会援助和工作方面享有优先权,优于其他外国人的福利。公司必须优先雇用法国人,除非证明外国人工作更有效率。勒庞反对自由贸易和封闭经济,她倡导贸易保护主义。勒庞反对全球化,认为全球化会导致法国工业衰落产业外移和失业。她提议改革世界贸易组织、废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勒庞反对欧盟的超国家主义和联邦主义,而是支持松散联盟的“万国之欧洲”。她曾经认为法国必须退出欧盟和欧元区

勒庞支持与俄罗斯建立特殊伙伴关系。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勒庞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她强烈批评北约在该地区的政策。虽然勒庞批评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但仍表示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可再次成为法国的盟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勒庞

有意思吧,右翼的主张几乎都和欧洲现在的政策是相反的。未来,“欧洲双雄”如果被“欧洲双花”梅洛尼、勒庞取代,会多么有趣?

极右翼在欧洲崛起,绝非偶然,而是社会局势演变的必然:

1、贫富差距扩大,99%的人民渴望变革。达利欧曾经指出,美国的贫富差距已经重新回到二战前的历史高点。欧洲也差不多。2021年的调查表明:在16岁及以上的欧盟公民中,有28%的人没有经济能力负担为期一周的度假。自里根-撒切尔革命以来,欧美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2014年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风靡全球的根本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外来移民导致欧洲穆斯林化,引发种族主义情绪。尤其是近年来的叙利亚难民、乌克兰难民,进一步冲击了欧洲民众的心理底线。随着欧洲穆斯林人口的激增,一个新的政治词汇出现了:欧拉伯(Eurabia)。2005年,英国学者贝特·叶奥出版了《欧拉伯:欧洲-阿拉伯轴心》一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俄乌战争冲击欧洲经济和民众生活,引发民众不满。俄乌战争,最受伤的除了交战双方,当属欧洲。好处都归美国,坏处全由欧洲承受,欧洲人民命苦!欧洲不仅要接受大批难民,还要援助乌克兰,还要忍受经济停滞、能源价格上涨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欧盟一体化进程,必然带来各国之间的不公平,导致民众的心理不平衡,民族主义情绪升温。英国脱钩是这一问题的突出体现。欧盟这么多国家,发展阶段不一,一碗水端平是绝对不可能的。欧盟成立的初心,主要是为了“绑住德国”,避免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但这么做,经济上、社会上必定付出代价。

5、代际更替:欧洲也面临社会阶层固化难题。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一代选民,一方面错过了父辈们享受过的经济繁荣红利,另一方面要面对不断上涨的生活支出、住房成本以及局限的阶层上升空间。民以食为天,欧洲也不会例外。对年轻人而言,如何过好日子才是大事,对难民、气候、地缘政治等议题越来越无感

欧洲变天了。虽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极右翼政客上台后也不可能随心所欲,但未来欧洲政策的转向是大概率事件:

1、欧洲会越来越不“一致”,甚至可能出现部分国家跟随英国步伐脱欧;

2、欧洲会越来越排斥外来移民;

3、欧洲对乌克兰的支持意愿可能下降;

4、欧洲可能会走向贸易保护主义;

5、欧洲可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变得消极;

6、失去了价值观的粘合剂,拜登打造的“跨大西洋联盟”可能再度走向解体。

二战前‍‍的‍‍欧洲‍‍,‍‍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极右翼粉墨登场,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甚至种族主义大行其道,将人类带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如今的欧洲,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比二战前的“民不聊生”好得多,但其发展趋势与二战前异曲同工。

无论如何,历史的钟摆已经朝另一个方向摆动,欧洲动荡之门已经开启。在特朗普很可能重回白宫的情况下,全球会引发什么样的共振,让我们拭目以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胜军@终南山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政治经济学+大历史观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刘胜军微财经创始人

致公党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首席专家

著有《下一个十年》

山东·菏泽·定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