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明晚(5月28日)七点,老布有个讲座,把《唐蕃百年国战的阶段与转折》的下半部分讲完。

这期主要讲安史之乱以后的战场态势,我会结合地图和史料对比,主要讲吐蕃打进长安的战例,以及唐蕃围绕着盐州的反复较量。

欢迎各位小伙伴来砸场子!哈哈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期咱们讲吐蕃进攻陇山的目的,还讲了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今天咱们接着往下讲。

从大历十年(775年)开始,吐蕃的进攻方向出现了变化,从之前攻灵州和陇山,变成了攻剑南和陇山。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目前还不清楚。

但攻剑南也没取得多少战果,这也就意味着,吐蕃的东部战线已陷入焦灼,剩下地方都是难啃的骨头。
随着战事陷入焦灼,双方比拼的就是国力,谁的脂肪厚,谁就能撑得住。

吐蕃也深刻认识到了这点,他们每年按时按点的来进攻,就是在以战养战,消耗唐朝的国力。

之后几年的战争态势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东部蕃军依旧在陇山和剑南两线进攻,唐朝依旧在每年防秋。

期间出现了几个变化,首先是吐蕃很罕见的实施了破袭战。

《资治通鉴》记载,大历十三年(778年)二月,“己亥,吐蕃遣其将马重英帅众四万寇灵州,塞填汉、御史、尚书三渠水口以弊屯田。”

恩兰·达札路恭主持的这次进攻,似乎不是以攻城为目的,而是以毁坏水渠的方式,来破坏屯田。希望通过经济上的压力,来凋敝唐朝的边镇。

唐朝守将李听随之变通,其“境内有光禄渠,废塞岁久,欲起屯田以代转输,听复开决旧渠,溉田千余顷,至今赖之。”[1]

从这场战役上看,吐蕃估计也感觉到,单纯进攻灵、泾、邠等州县,很难彻底打败唐朝,于是采取了破坏经济的方式,拖垮唐朝。

另一个变化是吐蕃开辟了新的战场。

还是在大历十三年,“七月,辛未,吐蕃将马重英二万众寇盐、庆二州,郭子仪遣河东朔方都虞候李怀光击却之。”

这是吐蕃再次对盐州方向,也就是陕西定边县发动进攻。

他们应该是从原州(宁夏固原)出发,经庆州(甘肃庆阳),北上盐州。

次月,吐蕃两万人马又继续深入陕北,袭击了银州和麟州,掠夺党项的人口和牲畜。

唐代的银州在陕西的米脂、佳县地区,麟州位于陕西神木的杨家城遗址。

吐蕃从自己的占领区北上,攻击盐、银、麟等州,我个人认为大概有两个企图。

首先是为了打断关中与灵州之间的联络,孤立灵州守军,以便有朝一日能拿下这个重要的战略据点。

从吐蕃对灵州反反复复的进攻上看,吐蕃对这个毗邻黄河的朔方军总部,有很深的执念。

他们在大历二年、三年、四年、七年、十二年、十三年,六次发兵打灵州。[2]

这还仅是在唐代宗的大历年间,之后在唐德宗的贞元七年(791年)、贞元八年、贞元十八年,唐宪宗的元和十三年(808年)、唐穆宗的长庆元年(821年),都曾对灵州实施进攻。

我们都知道,矗立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也叫长庆会盟碑。

因为这次会盟,发生在唐穆宗长庆元年的十月,吐蕃对灵州的攻击发生在当年二月。[3]

所以这次灵州之战,基本可以看做是唐蕃百年战争的终章之战。

就是在这个不很完整的统计里,吐蕃攻打灵州便有十一次之多,时间跨度从767年,到821年,长达5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灵州位于黄河上游,内蒙河套以西,这里土地肥沃、水草肥美,农牧皆宜。

在农耕方面,灵州濒临黄河,兼有汉唐诸渠的水利之便,适宜屯田。

在牧业方面,贺兰山脉的西侧为冲积台地,有大面积的倾斜平原,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沛,适宜放牧。

从交通上说,灵州有通西城的“参天可汗道”,通河西走廊的“灵州大道”,西北两路的交通,都以灵州为枢纽。

正是基于这些因素,灵州在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置县之后,就是整个宁夏平原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成为历朝历代的必争之地。

秦始皇令蒙恬北击匈奴,因河为塞,筑神泉、浑怀二障以备边患;

至北魏,灵武更成为西北军事重镇;

隋朝建立后,在此置灵武路行军大总管;

唐太宗又在此接受铁勒九姓的归附;

开元九年(721年)为防御突厥,置朔方节度使,灵州已成唐朝最大的军事重镇。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李亨在灵州登基,朔方军成了唐朝的平叛主力。[4]

而盐州的位置,恰好位于关中与灵州之间,是联络两地的关键点。

所以吐蕃屡次打盐州的目的,与其说是攻盐州,不如说是困灵州

除了截断交通以外,吐蕃向陕北进攻的目的,是不是与回纥有点关系,这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之前在仆固怀恩之乱的内容里说过,回纥一直以来都算是唐朝的盟友,双方曾经合作先后干掉了东突厥、薛延陀和后突厥。

在此期间,回纥始终以唐朝小弟的身份出现,奉天可汗为尊。

但安胖子扯下了唐朝的裤衩,也算让回纥大开眼界。

就这倒霉样儿,您还什么天可汗?!

您可别出来丢人了,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吧!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与回纥之间的关系,就变得非常微妙了。

吐蕃在陇山西部的巨大压力,让唐朝疲于奔命,根本没有能力应对回纥。同时,吐蕃占据河陇,又对回纥的传统势力范围造成了挤压。[5]

这也就是吐蕃没拿下灵州,如果拿下灵州,那对回纥的刺激会更大。

于是唐、回、蕃的三角恋,就变成了唐朝需要联手回纥对付吐蕃;吐蕃希望施加军事压力逼回纥低头;回纥希望从绢马贸易中占更多的便宜,尽量从唐朝身上薅羊毛。

回纥的登里可汗在位期间,唐朝在贸易中尽量忍让,但这种忍让在回纥人眼里变成了软弱,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

《通鉴》记载,大历十年“九月,回纥白昼刺市人肠出,有司执之,系万年狱;其酋长赤心驰入县狱,斫伤狱吏,劫囚而去。上亦不问。”

同月,吐蕃寇临泾、陇州及普润,大掠人畜而去。

“十二月,回纥千骑寇夏州,州将梁荣宗破之于乌水。郭子仪遣兵三千救夏州,回纥遁去。”

这里的夏州位于陕西靖边县东北的白城子,应该就是赫连勃勃建的筑统万城遗址。

“大历十三年正月,回纥寇太原,河东押牙泗水李自良曰:“回纥精锐远来求斗,难与争锋;不如筑二垒于归路,以兵戍之。虏至,坚壁勿与战,彼师老自归,乃出军乘之。二垒抗其前,大军蹙其后,无不捷矣。”留后鲍防不从,遣大将焦伯瑜等逆战;癸酉,遇虏于阳曲,大败而还,死者万馀人。回纥纵兵大掠。”

“二月,代州(山西忻州市代县)都督张光晟击破之于羊武谷,乃引去。上亦不问回纥入寇之故,待之如初。”

“同月,吐蕃遣其将马重英帅众四万寇灵州,塞填水渠以弊屯田。”

“三月,甲戌,回纥使还,过河中,朔方军士掠其辎重,因大掠坊市。”

“四月,甲辰,吐蕃寇灵州,朔方留后常谦光击破之。”

“七月,戊午,郭子仪奏以回纥犹在塞上,边人恐惧,请遣邠州刺史浑瑊将兵镇振武军,从之。回纥始去。”

浑瑊驻扎的振武军,就是以前的单于都督府所在地,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10公里处的土城子。

“同月,吐蕃将马重英二万众寇盐、庆二州。”

“八月,吐蕃二万众寇银、麟州、略党项杂畜。”

把回纥与吐蕃的史料放在一起看,可以看出回纥在从北向南进攻的同时,吐蕃在从南向北进攻。

二者之间进攻的区域,甚至发生了重合,大历十年十月,吐蕃攻夏州;十二月,回纥也兵至夏州。

而吐蕃在大历十三年攻打的麟州,更是在夏州以北。

那么吐蕃与回纥几乎同时对陕北州县动手,是不是意味着双方存在联合的可能呢?

这个问题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找着直接的证据,不管是汉文史料,还是藏文史料都没有相关的记载。

从现在的史料上,我们只能看到唐代宗对回纥极度容忍,回纥人大白天把百姓的肠子都捅出来了,官府捉拿治罪。

结果回纥酋长带人冲进万年县大狱,砍伤狱吏,把人抢走了,李豫都没吱声。

这事要是发生在一个边境州县,也就算了,这可是在万年县啊!

唐代以长安城内的朱雀大街为界,西设长安县,东设万年县。

这俩县的寓意,就是天子脚下“长安万年”。

可人家就在您眼皮底下,砸牢劫狱,您都不敢吱声。

这皇帝干得,怎一个憋屈了得!

让他糟心的事儿,还不止回纥与吐蕃,河北藩镇这些年也折腾的厉害,

大历八年(773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安史父子建祠堂,尊为“四圣”,并且上表朝廷,求任宰相。

唐代宗对田承嗣也只能怀柔以对,派人劝其毁掉祠堂,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雁门郡王,又将永乐公主下嫁其子,希望能笼络其心。

但在大历十年,田承嗣派兵取相州、洺州、卫州,坐拥四州之地。

相州位于今河北临漳邺镇村,也就是曹操的邺城遗址、洺州在今河北永年广府镇、卫州在今河南汲县。

在代宗人生的最后几年,唐朝的东部、北部、西部一直在打仗。

这时候的唐朝真是国泰民安到快家破人亡了!

唯一一个好点的变化,出现在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

吐蕃联合南诏,发兵十万,分三路大举进攻蜀川, “一趋茂州,逾文川,扰灌口;一趋扶、文,掠方维、白坝;一侵黎、雅,叩邛崃关,并狂傲声称,“吾欲取蜀以为东府”。

这段记载里提到了好多历史地名,我们来看看都在哪里。

“趋茂州,逾文川,扰灌口”“茂州”为今四川茂县,是剑南道下辖的八个都督府之一。

“文川”:就是今天的汶川县。

“灌口”:即都江堰西北的灌口古镇,镇西有灌口山玉垒关,为成都平原的最后一道屏障。

“趋扶、文,掠方维、白坝”的“扶”、“文”,分别是扶州和文州。

“扶州”:隶属于松州都督府,在今九寨沟县南坪镇安乐乡

“文州”:在今甘肃文县西五里的白水江南岸,隶属于松州都督府。

此地处于陇、蜀之间,岩陡谷深,径路悬绝。由文州向南,翻摩天岭,可达四川江油市,为入蜀捷径,也就是阴平道

“方维”:在今四川广元市青川县东北。[6]

“白坝”:即白坝城,在今四川省广元市西北。

《资治通鉴》记载:唐大历十四年,吐蕃与南诏合兵十万,三道入寇,“东川出兵, 自江油趋白坝”。

胡三省先生做注时写道:“景谷县西北有白坝镇城”,景谷县的治所在今天四川青川县的沙州镇(白水街)

“侵黎、雅,叩邛崃关”这一句里的“黎”、“雅”,分别是黎州和雅州。

这两州位于大渡河地区,都是剑南道下辖的都督府。它们一南一北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成为川滇西道上最后的防线。

“黎州”:位于四川汉源县的清溪镇,州城地势险要“三面并临绝涧,唯北面稍平”。

《方舆胜览》称黎州“内扦右蜀,南临六诏,三面临绝涧,处越嶲、邓、蜀之中,为蜀西门”。

“雅州”:即今四川雅安,为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地,号称“西蜀之襟带,南诏之咽喉”。

“邛崃关”:位于四川荥经县凰仪乡,因邛崃山得名,唐朝设邛崃守捉于此。

邛崃关位于黎州与雅州之间,为黎州北上之要冲。

《太平寰宇记》写道:“邛崃关约山据险,当云南大路,以扼蕃夷之要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弄清了相关的地理位置,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吐蕃与南诏联军的进攻线路了。

第一路“趋茂州,逾文川,扰灌口”:

这支蕃军很可能是从松州出发的,因为松州作为陇右与剑南的连接点,在广德元年(763年)就已陷落。吐蕃军队从松州出发,沿着岷江南下,经茂县、汶川,直逼岷江防线的最后一个关隘。

如果他们突破了灌口周边的蚕崖关、玉垒关,四川平原再无险可守。

第二路“趋扶、文,掠方维、白坝”:

这支蕃军从扶州(九寨沟县)东进,沿白水江河谷,经陕西文县后,折向东南,到达了四川广元市青川县东北部地区,但这支蕃军的目的,很可能并不是白坝城,而是希望进攻四川广元,也就是唐代的利州都督府。

第三路“侵黎、雅,叩邛崃关”:

这支军队估计应该是以南诏为主,吐蕃为辅,从南向北,取川滇西道进攻。

川滇西道南段的姚州,在天宝战争时期就已被南诏占据,另一个重镇嶲州也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被南诏拿下。

南诏军队继续向北,进入大渡河流域后,面对的就是黎州、雅州和邛崃关。突破这三个防御要点后,就与成都近在咫尺了。

从整个战役布局上看,第一路从川西,经都江堰入蜀;第二路从川北,经广元入蜀;第三路从川南,经雅安入蜀。如果战役目的实现,喊出“吾欲取蜀以为东府”,也不算虚言。

要知道,唐朝能在安史之乱后再支撑一百五十多年,靠的就是江南和四川的财政收入。

当时的说法是“扬一益二”,也就是天下富庶之地,扬州位居第一,成都位居第二。

如果吐蕃拿下了四川平原,估计长安城里的皇帝喝粥都费劲。

其实就算吐蕃没拿下四川,唐朝这架小车也快翻了。

《资治通鉴》记载,唐德宗贞元二年(785年)关中断粮。

禁军士兵当街高喊,“拘我们于军中而不给粮,当我们是罪人吗?!”

眼看禁军就要哗变,宰相韩滉运米三万斛至陕州(河南三门峡),德宗大喜,对太子曰:“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当时宫中早就禁止酿酒了,德宗特意命人去市场买酒,喝两口庆祝一下。

由于长安缺粮已久,兵民都饿得黑瘦。粮食运到后,久饿乍饱,胀死者达到五分之一。《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八》

您想想,这还是吐蕃没打下四川。他们要是打下了四川,估计不用攻克陇山,唐朝皇帝自己就提桶跑路了。

那么面对三路大军攻剑南的严峻形势,唐朝要怎么应对呢?

咱们下期接着讲!

参考书目:

[1]、《唐代屯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_李宝通;

[2]、《唐代中期战争问题研究》_王效峰;

[3]、《吐蕃军事研究》_杨永红;

[4]、《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_朱悦梅;

[5]、《回纥史》_杨圣敏;

[6]、《两唐书吐蕃传译注》_罗广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