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源的妈妈

浩源的妈妈

网易号

关注
63粉丝
1关注
2418被推荐
IP属地:山东

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

10枚勋章

工作赚钱陪娃三不误的二胎妈妈 所属MCN:凌晨爸妈

  • 运动,能改造孩子的大脑。
    体育运动容易出汗,总给大家一种“动了会更累”的感觉。 然而这是错觉,孩子有足够的运动锻炼,对他们而言是百益无一害的好事。 尤其是如今孩子学习压力大,缺少足够的体育锻炼,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培养孩子有运动的习惯,便是给他最积极、直接的滋养。 别觉得孩子老是不动,其实他天生好动。 只要父母重视了,做出示范,平时陪孩子跑步、爬山、打球,甚至游泳、攀岩这些有挑战性的锻炼。 相信孩子身体被带动起来后,情绪会越来越平稳,自然不会那么容易紧张、焦虑。
  • 我们经常抱怨孩子,“说他两句他就烦,动不动就跟我大喊大叫。”
    但却没想过,孩子暴躁易怒的沟通模式是怎么来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人,经常指责、抱怨,没有关心、包容,那耳濡目染下,孩子学会的也是不体谅、不心疼。 不管是糟糕的家庭关系,还是打击否定式沟通,孩子习得的,都是整个家庭的相处模式,要走出来,会非常难。 所以,如果我们要问,孩子为啥不心疼父母,答案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感受,也从来没有被好好对待过。 他们不是不想心疼父母,而是不会、不知道该怎么关心。
  • 一个不被允许做决定的孩子,是无法获取自我的掌控感的。
    在被命令和压制充斥的环境里,他会越来越怀疑自己,不敢做决定。 长此以往,孩子内心那颗自卑的种子会不断发芽,挤占自信心成长的土壤和空间。 别小看一个让孩子做决定的举动,它背后的深意,是对孩子自主权的尊重,更是培养自信心的关键。 凡事替孩子做决定,不如在适当的范围内,把选择权还给孩子自己。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度和掌控感,从而发展出对自我的认可和信任,铺就自信心的土壤,变得越来越强大。
  • 为人父母,可以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可以忍受职场不公与委屈,可以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围着孩子打转……
    但是,唯独不接受孩子学习成绩下滑。 可现实往往是越在乎,越失望。 父母的苦口婆心最终换来的是亲子关系的破裂。 所以,父母只有客观对待“学习”,孩子只有听到心里去,才能客观认识“学习”,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使命。 有段话说: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想让你失望,他并非没有梦想,她也并非没有同理心。 有时候只是差点儿信任,有时候只是因为缺一点默契,有时候只是因为不够耐心……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美丽的花,父母要做的就是找到让他们绽放的方式。
  • “我们供你吃,供你穿,你只负责好好学习,有那么难吗?”
    “我们曾经吃了那么多苦都刻苦,如今条件好了,却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们吗?” ………… 父母要知道,可苦口婆心地规劝是换不来孩子理解的,指责也骂不醒孩子的。 父母越想拼命拉回孩子,其实越是将孩子推得更远。 父母只强调学习的重要,只强调自己的付出,无视孩子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这件事上所要倾注的努力,这样的劝勉,只会让孩子心生抵触。 当孩子无法承受学习之重,“鸡飞狗跳”的家庭生活,也便成为学龄家庭的常态。 父母对孩子失望透顶,孩子对父母记恨如仇。 为人父母,请告诉孩子: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全世界都一样。
  • 爱唠叨的父母,有什么特点?看看有没有自己
    1:容易把自己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由于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让自己时常焦虑。 不仅对生活焦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同样如此。 所以,时常把生活中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2: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有效沟通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往往只顾表达自我,而忽略孩子的感受。 父母的不停唠叨,难免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从而表现得越来越叛逆,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3:总是看不到孩子的进步 爱唠叨的父母,说话从来不是就事论事,只要孩子一犯错,就会喋喋不休地唠叨个没完。 直到孩子产生抵触心理,成为一种完全失控的状态。 爱唠叨的父母也从来看不到孩子的进步,开口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 这样的话,孩子听了会极度失落,渐渐的对自己也就没了信心。
  • 父母要如何解除对孩子的“情感绑架”?
    1: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有价值的人,而不是一个只听自己话的办事工具。 2:多与孩子交流 父母不要总是凭自己的主观想法教育孩子,而是要去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这样才能避免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没有思想的“玩偶”。 3:要学会疏导孩子的压力 尤其是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不仅要帮助孩子改正,还要对他们进行疏导。 总之,父母要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要随便用自己的情感左右孩子。
  • 你愿意做父母口中那个“听话”的孩子吗?
    想买自己喜欢的衣服,父母说合适。 想和同学一起去参加夏令营,父母说担心自己照顾不好自己。 想吃点甜品,父母说对身体不好。 只要是父母说的,孩子哪怕再委屈,也不得不去遵从,因为在孩子看来,“听话”就是好孩子。 如果不听话,父母就不爱自己了,甚至会背上一个“不孝顺”的罪名。 对孩子来说,“听话”是一个难以挣脱的樊笼,孩子为了迎合父母,失去自己的思想,心理负担也会越来越重。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也要知道,教育孩子的目的并不是给自己打造听话的努力,而是要培养优秀的孩子,所以,不能总以“听话”作为教育的总则去绑架孩子。
  • 为什么父母和孩子道了歉,孩子却不“买账”?
    父母和孩子道歉可不是随便一说那么简单的,弄不好,不仅孩子不“买账”,大人也生一肚子的气。 如何和孩子道歉?这几条建议可以参考一下: 1:先弄明白自己为什么错了,然后再去道歉,这样可以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2:父母要先了解孩子在意的到底是什么,然后再去道歉。 比如孩子在意大人的说话语气不好、或者是对他们没有信任感等等。 只有了解了之后,才能更容易平复孩子的内心情绪,孩子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道歉。 3:父母道歉态度要诚恳才行,不能因为难为情就敷衍了事。 孩子虽然小,但他们也能从中感受到父母是不是真心道歉,有没有把自己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对待。
  • 父母给孩子道歉,真的有这么难为情吗?
    妈妈发现包里的零钱不见,就非说是孩子拿了。 无论孩子怎么解释,妈妈就是不相信。 更可笑的是,当妈妈发现钱是因为孩子奶奶去买菜,走得急没来得及说时,妈妈仍然不愿意和孩子道歉。 相信类似的事情,很多家庭都遇到过。 给孩子道歉,在很多家长看来是件特别难为情的事情,甚至觉得可笑、迂腐。 父母总认为自己在孩子心中威严的形象不能被破坏,即使做错了也不能向孩子道歉,这才是保证自己教育威严的最根本方式。 作为70、80、甚至90后的父母的童年,或许大部分都是从这种委屈中走过来的。 如今,到了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或许已经忘记了当年的痛,亦或许是有一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意思。 所以,把这种错误的想法沿用到了自己孩子身上。 却忽视了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这不仅会影响孩子心情,影响听课效率,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事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长此以往,孩子性格也会收到影响。 所以,及时解除误会,向孩子道歉,不仅不会失去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严形象,反而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提高父母的权威。 也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平等地位,给孩子树立了好榜样,教会孩子勇于承担责任,让孩子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 小学阶段,除了让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这两个习惯也很重要。
    一:提高作业质量 试卷题目明明都会做,可孩子就是做不对,您有没有这种苦恼? “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想要改变孩子这种学习态度,不是多刷题,而是要把基础打牢。 把每一次家庭作业都当作考试来对待。 做作业的要求是看清题,抄准题,理清思路,一次做对,认真检查。 另外,家长在检查作业后,发现错误,不宜直接告诉孩子哪儿错了,而应让孩子自己复查。 二:及时纠正错题 给孩子一个专用的本子,孩子每次作业或考试出现错误,就让孩子在专用的本子上将题目抄下,按正确的方法重做一遍后,分析错误原因。
  • 父母这样“激励”孩子,有可能适得其反奥
    “我上学那会儿,就算上课睡觉,下课只要看看课本例题,自己就能学会”。 见过“鸡娃”的,没见过这么“激娃”的。 朋友说,孩子爸为了积极孩子,就拿自己上学那会儿的“风光时刻”在孩子面前显摆。 可把朋友气的不轻:“能不能教孩子的点儿好啊”。 幸亏孩子不吃这套:“爸爸,那您怎么没考上高中呢?” 哈哈,一句话,让爸爸安静了哈哈。 浩源妈妈觉得,即使你再聪明,再有天赋,下课刷再多的试卷,也抵不上课上的45分钟有用。因为,所有的精华和重点,老师都集中在这里了。 有家长说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怎么办? 一般有这几个原因:有根本听不懂、自制力差、缺乏学习兴趣等。 家长应针对其原因去解决。鼓励孩子上课积极参与互动,老师评价其他同学的回答时,自己评价自己做得如何,肯定自己的优点,找到不足,进行自我激励。 要告诉孩子明确地记住重点和难点,基础知识、定义、定理要进行强制记忆,要掌握例题的解答步骤、方法,认真利用好这40几分钟的时间。
  • 家长不要只知道告诉孩子课前预习很重要,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怎么做。
    “不是告诉你要先预习吗,怎么就是不听呢?不预习还怪上课就听不懂,真是急死人了”。 这是之前朋友最“擅长”吼孩子的一句话,朋友后来说,不得不承认,即便知道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可自己30岁了,也从来不懂要怎么进行课前预习。有时候吼孩子吼的自己都心虚。 所以,你看,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他们缺少具体的执行方法。 浩源妈妈分享一下哥哥老师教孩子们的一些预习的基本要求,希望可以帮助到需要的家长。 认真阅读教材(课本),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 在孩子认真阅读材料(课文)的过程中,有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语,必须查工具书争取自己学会。不明白的内容用铅笔划出来,准备课堂上听老师讲解。 这些基本的预习方法,在孩子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一定要让孩子掌握熟练。
  • 30岁才明白“孟母三迁”的大智慧。
    以前总觉得“孟母三迁”是不是有些太夸张了,至于吗? 与其这样辛苦的搬来搬去,不如教育孩子要懂得“自律”和“克制”。 只要自己心足够静,意志足够坚定,不去随波逐流,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成长的很好。 可真的到了自己教育孩子时才发现,什么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人类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它会让我们无意识地模仿身边的人和事。 当看到别人收获某项新技能时,我们去学的可能性更大;当身边的人成天无所事事、安于现状时,我们也很容易滑入跟随。有时候,大人都控制不了自己,更何况是孩子。 所以,理想的学习环境,要尽量向优秀的人和事靠近,熏陶自己的思维和言行,产生与之并进的念头并愿意去努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环境,读书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优质成长的途径,是所有人升华自我的利器。 通过阅读,我们也将获得选择的能力,帮助自己奔赴更加辽阔、灿烂的远方。
  • 那些平时成绩并不拔尖的孩子,为什么在中高考中反而可以轻松“逆袭”?
    每年的中高考,都会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平时学习并不怎么特别突出的孩子,反而实现了超常发挥。 有人说他们是赢在了“心态”。 浩源妈妈特别赞同,对于中高考来说,与其说是考试卷,不如说是考心态。 心态,才是学习的视角 学习不是一时一刻的激情,而是漫长未知的探索,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容量去接纳过程中跳跃的各种可能。 尤其遇到困难时,要保持好的心态,允许自己一次只做好一件事; 允许自己进步缓慢,甚至反复失败; 允许自己花更长的时间去练习。 在标准上想得高一点,在期待上想得低一点,放下功利的包袱,轻装上阵去迎战,就能学成或做成梦想的事。
  • 为啥孩子不喜欢学习?不是学习本身枯燥,或许是因为家长少了这一步。
    前天我家哥哥说,语文老师夸他这学期进步明显,一看这写的字就不一样了。 老师一句话果然奏效,小家伙儿那个兴奋自然是不用提了,语文作业次次都是A了哈哈。 所以说,是否及时、持续的反馈,才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然而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家长只顾着“鸡娃”,一味地让孩子努力坚持,苦苦地“学学学”,收效却不明显,时间久了,反而让孩子丢失了学习的动力和乐趣。 其实,孩子缺的不是刻苦,而是为自己建立正向的反馈。 为什么孩子玩游戏可以一次性专注一两个小时也不喊累?因为每闯过一关,就会有及时的奖励给到孩子,而且每一关都不会设置的太难。 就学习知识而言,获取反馈最好的方法是进行自我测试。 就像一个道路检修工人,对已有路段进行检查、修复或强化。 学习时,我们也要通过主动测试回望,看看自己消化了多少内容,能否把概念明白地讲出来,能否将新知和已知联系起。 找出薄弱环节,重新修缮巩固,为接下来的学习旅程夯实路基。 在这些过程中,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孩子买各种学习资料,而是发自内心的去夸奖孩子,看到他的努力和进步。
  • 在学习层面上,高手与普通者的区别不仅体现在勤奋的程度上,还有努力的模式上。
    而专注就是提高效能的利剑。 有研究人员指出: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要好。 精力越集中,我们的感知越细微,越能迸发丰富的灵感源泉。 所以只要开始学习就全力以赴,尽量保持极度专注的状态,哪怕时间很短也是有意义的; 一旦发现自己开始因为精力不足而分心走神,就主动停下来调整片刻。 这让我想到我家俩娃,每次听音频都选择睡前十几分钟,因为这时候他们更专注,听一遍基本都能复述出来。 而如果选择其他时间段,孩子们只想着玩儿,或者自己的其他事情,有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 虽然也用了同样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情,效果却截然不同。
  • 这才是孩子要掌握的学习窍门儿。
    可以说,学习就像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 无论是记单词还是数学公式,你对它们记忆得越深刻,理解得越透彻,你对它们掌握得就越好。 想要提升学习能力,其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难点,花时间去梳理、分析,然后逐步攻克,杜绝模糊。 想要知识点清晰,就意味着要有详细的计划,建立秩序感。 因为,人要是没有足够明确的指令或目标,就很容易选择安逸。 可量化的任务进度,不但会减少学习过程中的不安,还能通过阶段化的获得感催发新的激励。
  • 为什么孩子成绩有时候进步很快,有时候又好像“原地不动”了?
    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有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天性。 不过,真实的学习规则是,要想摘得理想果实,必须保持耐心。 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学多少就是多少的简单线性关系,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 刚开始进步很快,然后速度会变慢,进入平台期的累积,到了某一节点后,才会攀升到下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 了解这一规律后,孩子就能在遇挫或停滞不前时,拥有坚持的定力。 不会因自己进步缓慢而沮丧,也不会因别人成长迅速而焦虑,毕竟每个人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只要不放弃,每个人都能抵达向往的高度。 从这个角度看,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缺少被发现的眼睛。
    不是孩子不符合我们的期待,也不是孩子不优秀,是我们被自己的标准蒙住了眼,只用自己的认知,要求孩子按我们的期待成长,忽略了他们身上原本的闪光点。 作为一个最普通的父母,我们根本决定不了孩子最终要走的路,甚至因为我们的过度干涉,孩子反而走不好自己原本要走的路。 有人说,父母的认知,是孩子发展的天花板。 给不了孩子更高的起点,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信任和支持,让他们拥有去闯一闯的自由。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