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左史

琅琊左史

网易号

关注
8粉丝
1关注
764被推荐
IP属地:山东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5枚勋章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 千古一后卫子夫,汉武帝的最爱,为何最后选择自杀?
    14小时前
  •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朝代衰败的原因是由于皇帝太小?
    1天前
  • 如果明朝放任日本吞并朝鲜,日本会接着打努尔哈赤吗?
    2024-06-27
  • 为何很多皇帝青壮年雄才伟略、建功立业,晚年则像变了一个人?
    2024-06-26
  • 列强为什么不全面占领清朝,而选择割地赔款?
    2024-06-25
  • 为什么小小的沛县居然拥有萧何、曹参、樊哙这么多优质人才?
    2024-06-24
  • 明朝状元赵秉忠殿试试卷 2460 字无一涂改,放到如今是什么水平?
    2024-06-23
  • 宋仁宗将范仲淹由文官改授为俸禄高的武官,为何范仲淹上书拒绝?
    2024-06-22
  • 后张居正时代的明朝,是否还有名臣变法改革,逆天改命的机会?
    2024-06-21
  • 如果《大明王朝 1566》里严嵩集资补了亏空,有没有可能活下去?
    2024-06-20
  • 如果你可以与历史人物对话一天,你会选择谁?
    2024-06-19
  • 嘉庆给乾隆“高宗”的庙号,是不是在恶心他爹?
    2024-06-18
  • 嘉靖帝这么阴险精明的人,怎么会相信道教这些玄而又玄的东西?
    2024-06-17
  • 清末汉族地主阶级如李鸿章曾国藩们为什么不敢拥兵自立?
    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很像秦末、汉末、唐末、明末,这几个朝代的末期无一例外都是朝廷权威丧失,农民起义之后形成了军阀割据都局面,然后军阀中最厉害的那个完成了统一大业。 曾国藩建立的湘军,是以地方宗族为基础建立的乡勇,说白了就是纯地方武装。这个地方武装只听命于直接统帅,至于朝廷是老佛爷当家还是小皇帝做主,他们毫不关心。而曾国藩就是这样一支部队的统帅,也是在当时势力最大的一支。 曾国藩除了具备部队的忠诚外,还掌握了独自征税(厘金)的权力,财政民政军政大权都在手中,他是有机会播搏一搏的。 在胡林翼和彭玉麟去世后,曾国藩独掌大权,此时他牢牢掌控湘军,是唯一能够和太平天国、清廷分庭抗礼的力量,如果此时曾国藩高举驱除满清恢复汉统的大旗,其号召力要比太平天国强百倍。 但曾国藩没有这么干。 曾国藩到底在顾忌什么? 是害怕清廷还有实力,不敢拿全族老小性命去换更大前程?是怕太平天国势力犹存,仅凭湘军无力平定? 曾国藩真实的想法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下。 曾国藩之所以没有拥兵自立,跟他的人生理想相违背。 曾国藩是个地道的儒学门徒,信奉的就是忠君爱国那一套,他坚守为臣本分,力求为君分忧,让他去谋反,是要打破他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太难了。 曾国藩的人生理想是做圣人不是做君王。 可以回故下造反成功的帝王,除了流氓就是武夫,鲜有儒家士大夫。刘邦、朱元璋是底层百姓,杨坚、李渊、赵匡胤是赳赳武夫。 所以思想这个玩意太强大,它无形无色,但只要进了你的心里,你就一辈子摆脱不掉。跟流行的“法家锁喉,儒家捏肋”一个意思。 曾国藩正经科举出身,读的是孔孟程朱圣贤之书,学的是忠君治国安邦之道,你让他去造反,除非给他洗脑。但到了他这种境地,只有他给别人洗脑的份。 曾国藩没有拥兵自重,完全是思想已被捆绑,不会越轨半步。 至于李鸿章和左宗棠他们,都是曾国藩的学生,学的和曾国藩一样的学问,老师都没有越轨的想法,学生又怎能有非分之想。 曾国藩生前被封侯,死后谥号“文正”,这个东西是他毕生所求,比万岁更合心意。
  • 为什么大明王朝里的胡宗宪这种公忠体国的人都不能善终?
    首先,大明王朝中的胡宗宪被美化了,真实的胡宗宪确实是个帅才,但也是个贪官,他攀附严嵩,也曾干过诬陷大臣的勾当。 历史上的胡宗宪算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其结局也因为严党倒台受到追查,负罪自杀。 可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中,胡宗宪完全换了一个人,是一个忠正廉洁、公忠体国的干臣。虽然他师从严嵩,但内心仍旧心怀朝廷心怀百姓,不被严世蕃裹挟,他夹在严党和清流之间,尽量周旋,为浙江的百姓多争一分是一分。而且在他的统筹指挥下,终于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寇。他不贪污不受贿,是唯一一个没有从沈一石的江南制造局拿过银子的封疆大吏。 剧中的胡宗宪高大威严,严嵩视之为心腹,清流视之为干臣,属下视之为恩师,如此胡宗宪堪称完人。嘉靖帝更是给了他“公忠体国”的评价,让胡宗宪感激涕零。 公忠体国的胡宗宪不赞成严嵩改稻为桑的国策,鄙视严世蕃毁堤淹田的手段,为了朝局,为了抗倭大业,胡宗宪隐忍克制,硬是将毁堤淹田的大案给压了下来,只是牺牲了杭州知府马宁远和建德知县张知良、淳安知县常伯熙这三个替死鬼。 胡宗宪最后平定倭寇,如此大功却没能入阁拜相,反而是徐阶的学生,大明朝第一不粘锅赵贞吉入阁。他有如此结局,完全是因为清流一党战胜了严党,作为严嵩爱徒的胡宗宪即使有再高的功劳,也不能入阁。 在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平定倭寇后就没有了镜头,他突然就消失的无影无踪。真实的历史,比电视剧要残酷百倍。 嘉靖四十一年,严嵩倒台,作为严党的胡宗宪被罢官免职押解进京,嘉靖帝念在他平倭有功的份上,没有再处罚他,只是让他回籍闲住。 可清流们不会放过他。历来党争,一定要斩草除根,否则他日东山再起,那死的就是清流了。嘉靖四十四年,罗龙文被抄家,发现了胡宗宪向严世蕃表忠心求庇护的信,信中有胡宗宪假拟的圣旨,有了这个“铁证”,胡宗宪再次被捕,在狱中胡宗宪写下《辫诬疏》后自杀。 信和假拟圣旨到底有没有,没人能说得清,看胡宗宪以死明志的态度,这件事很像是清流们捏造陷害。 在这个圈子里混,只凭公忠体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站好队。一旦站错队,不管你是不是公忠体国,等待你的都是灰飞烟灭。 站队这个活,大部分靠运气。严党不可一世的时候,谁能想到他们会倒台,想干点实事的胡宗宪向他们暗送秋波无可厚非。怪只怪严嵩押错了宝,赌景王能登基,清流们把宝押在裕王身上,才有机会替换严嵩执掌中枢。 清流难道就干净吗?清流难道就没有结党营私吗?他们的领袖徐阶是松江首富,兼并了松江几十万亩田地。严党和清流均是一丘之貉,你方唱罢我登台,在这个圈子,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公忠体国的胡宗宪,就是被裹挟前进的一枚棋子,他有什么资格善终,只有海刚峰这种无欲无求、无党无私的人才能得善终。
  • 嘉靖皇帝“壬寅宫变”背后有没有阴谋?
    针对这个事件, 史书众说纷纭,有说是宫女不堪虐待,王宁嫔和曹端妃指使十六个宫女联合起来谋刺嘉靖。有说是文官集团在大礼议事件失败后对嘉靖帝发起的报复。 当年到底是谁要杀嘉靖帝,只有那个带头的宫女杨金英知道。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历史上谋杀皇帝的事件有很多次,但由宫女发起的谋杀皇帝事件只有这一次,这件事非常蹊跷。 如果说没有阴谋,只是嫔妃和宫女不堪虐待的报复,很难让人信服。 有一个问题就无法解决,那就是王宁嫔到底是怎么说服其他十几个宫女,要让她们冒着被凌迟处死和夷灭九族的风险来干这件大逆事件? 只是因为不堪虐待、对未来没有了指望,大家就同意?我看未必,人性最为复杂,如果有宫女趁机告发,是不是就能够逆天改命? 没有幕后谋划、没有天大的好处,十几个宫女的心未必这么齐。 我是个普通人,没混过官场,只混过学校和职场,混到三十几岁,有一个极大的感触,人心不可测,能够团结干一件事太难了。 区区一个学校和职场都这样,更何况是危险重重的深宫大内。这可是个一脚生一脚死的地方,在这个地方玩的就是心眼,能让妃嫔和十几个宫女紧紧联合,非仔细谋划不能成事。 用笔者狭小的生活阅历来看这件事,笔者认为刺杀嘉靖这件事绝不是几个宫女单纯的意识觉醒、奋起反抗,背后一定有人指使,并且用重利或许诺收买了宫女,从而让这些宫女认为值得为这些许诺搏命。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谁收买了王宁嫔和宫女? 很多人都认为文官集团是幕后黑手,他们想谋杀嘉靖另立新帝。 嘉靖帝登基是个历史的巧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时没有子嗣,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左右了继承人的选择,杨廷和选择了明武宗的堂弟、只有十四岁的朱厚熜,杨廷和认为朱厚熜年纪小容易控制,自己可以掌握朝政。可惜朱厚熜人小鬼大,登基后就通过大礼议事件将杨廷和斗倒。嘉靖帝从这里就和文官集团结了仇,本质上还是皇帝和大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壬寅宫变后,又发生了几件事坐实了这种推论。 壬寅宫变八天后,嘉靖帝的皇后去世,方皇后死的太蹊跷,毕竟她是壬寅宫变救驾的第一功臣。之后,嘉靖帝清洗太医院。再之后,嘉靖帝诛杀内阁首辅夏言。 嘉靖帝借口壬寅宫变,从皇宫搬到了西苑,扶持严嵩做首辅,二十年不上朝,幕后掌控朝局,暗操独治。 通过上述分析,文官集团刺杀嘉靖帝的理由勉强能够站住脚,但实际上到底怎么回事,无人能知晓,这就是历史的迷人之处。
  • 为什么嘉靖非得把《治安疏》搞的天下人人皆知,假装没看到不行吗?
    这里就先讲讲明代大臣上奏折的流程。 明代设立了通政使司,专门掌管大臣奏章、臣民密奏等事项。明代官员如果要给皇帝上奏章,要写两份,一份是正本,一份是副本。写完后要送到通政使司,通政使司将正本上呈给皇帝,副本送到六科(专门监察六部的部门),六科也会誊录一个副本,根据奏章中所奏事项,将副本转呈相关部们阅看,此时负责朝廷邸报的报房也要抄录一份备制作邸报用。 皇帝拿到奏章后就会阅看并批复意见,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做法,后面明成祖朱棣因为政务繁多就设置了内阁,协助他处理奏章和政务。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朱瞻基开创性教太监读书,司礼监逐渐掌握实权,成为与内阁并驾齐驱的中枢机构。到了这个时候,官员上奏章的流程就出现了变化。 官员将奏章送到通政使司后,通政使司仍旧将副本送到六科阅览,同时将正本送到内阁,内阁辅臣阅览后要票拟处理意见,将票拟附在奏折上转呈司礼监,司礼监会上呈给皇帝亲自批阅,如果皇帝认为内阁的处置意见得当,就让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披红后的奏折就正式生效,就会下发相关部门去办理。皇帝如果觉得奏章不合心意,也可以留中不发,这个事情也就被皇帝压下了,但并不代表其他人不知道,通政司、六科、内阁的人都知道。 在这个制度下,皇帝身上的任务就会减轻,太祖皇帝的孝子贤孙们就不用像他老人家那么辛苦。 票拟权给了内阁,披红权给了司礼监,皇帝居中裁决,遇到明君这个三角形制度就很稳定,能发挥很大效力,遇到昏君或者弱君,这个制度只会催生权宦或者权臣。明朝爱出大太监,比如英宗时期的王振、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明朝也爱出权臣,比如嘉靖时期的严嵩、隆庆时期的高拱、万历时期的张居正。出权臣还是出权宦就看内阁和司礼监谁的手段更高明。 现在回到正题,海瑞上《治安疏》,也要抄录两份,按照章程送到通政使司,通政使司看到这个大逆不道的奏章估计要吓得尿裤子,但还是要按章程办事,副本送六科,正本上呈内阁。内阁首辅徐阶看到海瑞这个奏章,虽不至于尿裤子但也是汗毛倒竖,但他还得按章程办事,这个奏章是骂嘉靖的,徐阶也不敢票拟什么,估计只会写个臣罪该万死等请罪的话。司礼监拿到这份奏章,也是吓得尿裤子,但没法子,按照章程办事,把奏章上呈给嘉靖,此时嘉靖终于看到了骂他的奏章,就气个半死。 看完奏章,嘉靖肯定想把奏章撕个粉碎,就当从来没有过,但它真实存在,很多人都看过,他想淹也淹不掉。还好,嘉靖没有失去理智,只是把海瑞关了起来,也没有从史书上抹掉这篇奏章。海瑞的治安疏就流传到了现在,成为天下第一疏。 《大明王朝1566》中,对这个事件进行了演绎,说海瑞是在群臣上贺表的时候以贺表名义上的这道奏疏,这是不对的。其实这道奏疏经很多人之手后才到了嘉靖手中。不过电视剧中嘉靖让群臣批驳海瑞这个剧情很有意思,真实的嘉靖肯定希望群臣站在他的一边批判海瑞,但事实上群臣都站在海瑞一边,真正“无父无君、弃国弃家”的人其实是嘉靖。
  • 霍光是怎么看待汉武帝的?
    遇到一个好领导、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唯有衔环结草、以死相报。 汉武帝就是霍光的伯乐。 霍光能够发迹,很大因素是因为霍去病。霍光十岁的时候,霍去病已经成为骠骑将军,他将霍光带到了长安,之后凭借自己的关系让霍光担任郎官。 有霍去病这棵大树在,霍光的前程自然一片坦途,在霍去病的荫庇下,霍光一步步升迁。 汉武帝喜欢霍去病,基本上把霍去病当亲儿子对待,年纪轻轻的就被封为冠军侯,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地位仅次于卫青。 只可惜霍去病过慧易夭、寿命不永,二十四岁时因病去世。 在霍去病早亡后,汉武帝一半是爱屋及乌,一半是对霍去病的补偿,对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大加提拔。 因为有这层关系,霍光才有机会有后来的权势和地位。 除了霍去病的这层关系外,霍光也有真本事。他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居然一点错没有出,这简直就是天选打工人。 试问,作为员工,谁没捅过篓子?就连霍去病都犯过射杀李广之子李敢这种大错,只不过武帝偏爱才免于处罚。 霍光在武帝身边做侍从官,居然丝毫错误不犯,这就让武帝记在了心中,这个小子恭谨克制、勤勤恳恳,能当大用。 当武帝临终时,挑选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为托孤大臣,霍光为首席托孤大臣。之后金日磾病死,上官桀和桑弘羊被霍光斗倒诛杀,霍光独揽大权。 霍光成为和商代的伊尹一样的人物,可以对帝王行废立大权。 而霍光能够拥有这一切,都是源自武帝的赏识和重用。 在霍光眼中,武帝一直是老大,哥哥霍去病是老二,霍去病去世后,霍光的眼中只有一个武帝,再没有其他人。 汉武帝就是霍光的天,就是霍光的神。 武帝在世时,霍光唯武帝之命是从,武帝去世后,霍光仍旧维护武帝的威严。 武帝幼子汉昭帝刘弗陵过早去世后,霍光拥立武帝孙子刘贺登基,可刘贺太过荒唐,被霍光废掉,另立废太子刘据的孙子汉宣帝刘病已为帝。 汉宣帝刘病已登基后,很想给自己的爷爷刘据和父亲刘进平反,想给他们一个好的谥号,可霍光不想推翻武帝对其子的评价,毕竟刘据有造反记录,故而给刘据上谥号“戾”,刘据之子刘进上谥号“悼”。 戾和悼都不是什么好谥号。 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在霍光看来,废太子刘据被逼谋反虽有前因,但其结果也是对武帝的不敬。 祖父和父亲被上恶谥,作为皇帝的刘病已也无可奈何。 由此可见,在霍光心中汉武帝独一无二,其他人除了霍去病外,都是菜鸡。
  • 如何评价“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
    电影《大明劫》中,孙传庭在陕西任督师,负责平定李自成起义。 电影中有这么一段剧情,孙传庭组织宴会向潼关的地主豪强募捐,让他们积极捐款以作军费。可潼关的地主豪强纷纷哭穷,只拿出几百两银子糊弄孙传庭。 孙督师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大开杀戒,将宴会上的地主豪强通通杀死,并且抄了他们的家充当军费。 孙督师大开杀戒时慷慨激昂的说了下面一番话:百姓饥饿,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皆因无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们知道什么是人心吗?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源。这就是为什么他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一回都输不起。 李自成当时打出的口号是“均田免粮”,这个口号对普通百姓太有号召力了。李自成凭借这个口号可以轻易拉起一支大军,虽然战斗力不强,数次被明军击溃,甚至一度只剩下十七骑,但李自成仍旧能够快速召集大军,卷土重来。 这种优势孙传庭没有。 孙传庭背后是明朝廷,明朝廷背后是地主豪绅。这些地主豪绅在明朝的体系下一直能够少缴甚至不缴税,他们积蓄财富后就用于兼并贫困农民的土地,结果就造成了一个极端,地主豪绅土地越来越多却承担很少的税负,普通百姓土地越来越少却承担很多的税负。 贫富差距拉大,朝廷税收锐减,矛盾越来越突出,遭遇天灾后,就造成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根源就在于此。 所以,李自成均田免粮口号一喊出,他总能获得粮食和兵员,而孙传庭却没有这种条件。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李自成在民间有如此威望,孙传庭拿什么和李自成拼。 朝廷没有军费给孙传庭,没办法,孙传庭只能拿地主豪绅开刀。地主豪绅本是明朝廷的基石,孙传庭在潼关抄地主豪绅的家,把地主豪绅也得罪了。没有百姓的支持,又得罪了地主豪绅,等待孙传庭的就只有一个死。 孙传庭出关后,在河南汝州被李自成大军包围,孙传庭全军覆没,不久后阵亡于潼关。 孙传庭死,明朝廷已经无人能力挽狂澜,李自成一鼓作气拿下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大明朝灭亡。 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明朝,民心就是土地,就是粮食,有了这两样,让他们去卖命他们都愿意。 除了明末李自成,汉末有张角,唐末有黄巢,元末有朱元璋,清末有洪秀全。 历史有很多教训,但我们就是喜欢重复吃教训。
  • 真实的雍正到底是什么人,是刻薄寡恩还是睚眦必报?
    雍正在经历严酷的九子夺嫡后继承帝位,是个当了45年皇阿哥的帝王,是个坚刚不可夺其志的帝王。 雍正皇帝在野史中风评不高,说他刻薄寡恩,说他睚眦必报,甚至说他得位不正。 这里有一个逻辑,历史记录来源有二,一种是官修史书,一种是读书人的笔记信札等私人作品。 官修正史是朝廷修订的,对雍正帝自然不敢有腹诽之词,但野史是读书人所写,他们就极尽污蔑抹黑之能事。 而读书人大都是出身官僚士绅和地主豪强之家。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出身士绅地主阶层的读书人一定要歪曲雍正帝形象呢? 那是因为雍正帝推行的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政策侵占了地主士绅的利益。 从明代开始,地主士绅阶层占据大量土地,却不缴或少缴税,他们不断兼并土地,这就造成朝廷税源的减少。 康熙一朝,实行宽容治国,对官僚士绅、地主豪右十分宽容,因此造成了国库亏空。雍正帝继位时,国库存银几乎为零,社会矛盾突出,面临这么一个烂摊子,雍正帝需要把税收上来,只要有钱,一切皆迎刃而解。 所以他推行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这样就扩大了税源,让有钱的官绅地主都能纳税,国库因此得以充盈。 这个政策上利国家,下利百姓,唯独不利于地主士绅,所以他们心里有恨。可是他们又不能改变什么,因为雍正帝是清朝最坚韧不拔的帝王,他的国策无人可更改。 他们力所能及的,就是编造野史抹黑雍正,以此发泄心中的怨气。 真实的雍正帝个性如何已不可考,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史书中雍正帝形象。起居注中的雍正帝极为勤勉,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早上四点就起床批阅奏章,上午下午接见大臣,空余时间继续批阅奏章,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就寝。 雍正帝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勤勉第一的皇帝,勤政才能爱民,有此一条,雍正帝是不是真的刻薄寡恩已经无关紧要。 因为雍正帝的勤政,因为他的坚刚不可夺其志,摊丁入亩的国策得以顺利施行,为后面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 要是康熙之后没有雍正帝力挽狂澜,清朝很有可能是个短命王朝。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