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丞相的既定战术办。
一
“当道扎营”。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很明确,让赵云、邓芝率一万疑军佯攻郿县,做出蜀汉大军进取长安的假象,以此牵制曹魏将重兵部署在长安附近。
而诸葛亮自己则统帅九万大军出祁山去进攻陇右各郡,诸葛亮此次北伐的目标就是夺取曹魏的陇右地区,向西控制河西走廊,向东虎视关中平原。
而此战的关键,就是派一员上将把守住陇右和关中的联通点街亭,阻挡曹魏支援陇右的援军。
街亭这个地方多山,又是“两山夹一谷”的绝佳地形,诸葛亮的战术安排是,在街亭当道扎营,深沟高垒,结寨防卫。
只要这员上将能够遵从诸葛亮的战术安排,拖住魏军,给他十几日时间,当他扫荡完陇右诸郡后再回师支援街亭,这样就能完成此次北伐的战略目标。
诸葛亮为了提拔荆州派将领,力排众议让马谡担任先锋把守街亭,并且给他调拨两万五千精兵,另派王平做他的副手。
怎么守街亭,诸葛定好了,马谡只要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干就行,只要守住街亭,战绩就有了,后面自然会加官进爵。
诸葛亮安排马谡而不是魏延去守街亭,就是有私心,他把马谡当成亲信看待。既然是亲信,自然丞相说啥就是啥,不要临场发挥给自己加戏。
可马谡偏偏想给自己加戏,放弃丞相既定战术,屯兵山上,自寻死路。
二
“倚重王平”。
王平一开始是魏军将领,后来刘备取汉中,王平便投降了蜀汉。
王平在蜀汉阵营属于投降派,前程一片晦暗,但这个人能力突出,虽然不像三国时期那些超一流名将出色,但实力称得上准一流名将。
诸葛亮知晓王平的实力,知道他办事稳重,遇事沉稳,才把他派给马谡做助手。
诸葛丞相真是算无遗策,总是知道人尽其才,唯独马谡当先锋一事,私心用甚,猪油蒙了心。
马谡纸上谈兵、出谋划策行,真要独当一面时就露出了无能的马脚。
既然不能独当一面,那就倚重王平,名义上自己是军中主将,但实际上还是让王平做决策。
遇到难题就召集主要将领开会研究,会上少发言,鼓励将领发言,让王平拿主意,自己最后按照王平的意见拍板,这样下来保证万无一失。
驻守街亭虽然只有两万五千人马,但凭借地形优势,以逸待劳,拖住张郃的五万大军几十日应该没有问题。
三
“坚守岗位,绝不临阵脱逃”。
战术上按照诸葛丞相的既定策略实行,指挥上听从王平将军的建议,那么马谡这个主帅该干点啥呢?
无非两件事,吃好喝好,外加送温暖。
领导无非分两种,能力突出型领导和能力欠缺型领导。
能力突出的就自己做决策,像曹操、诸葛亮、司马懿这种。
能力欠缺的就做好后勤工作,像马谡这种。
不瞎指挥,不添乱,全力搞好后勤工作,抚慰兵士。
马谡就做一个慈眉善目的好领导,到阵地上、军营中给士兵送点绿豆汤啥的,然后和士兵握握手,拉拉家长,鼓励他们奋勇杀敌……
要知道,士气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只可惜,马谡对自己没有清醒的的认识,明明能力平平,却以为自己智谋无双,连丞相都采纳过自己的建议,立即就骄傲了,导致街亭大败。
街亭大败也不要紧,更无耻的是马谡居然弃军逃走,连袍泽弟兄都不要了,这种临阵脱逃的主将,罪不容诛。
书归正传,站在上帝视角,如果我是马谡,做好上面三条,街亭之战当不会失败。
街亭守住了,诸葛丞相成功荡平陇右,待修养一段时间后,再从西从南两路夹击关中,关中唾手可得。
据有关中,假以时日再东出函谷关伐魏,何愁大业不成?
只可惜,街亭之失,兴复汉室的大业化为泡影,马谡也算是改写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