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妈妈

三土妈妈

网易号

关注
70粉丝
0关注
568被推荐
IP属地:重庆

8枚勋章

一个认真带娃玩的妈

  • 这两天上海海滩4岁走失女童事件一直让我牵肠挂肚,以至于频繁刷热搜,就想知道有没有什么新消息新动向。
    目前总结了网上靠谱一些的信息,大概如下: 1、爸爸最近发声表示取手机时,发现手机没电加上孩子妈妈和姥姥催促所以又空手返回; 2、爸爸回去找女儿的路上,脚被台阶上淤泥里的石头割伤,耽误了时间; 3、由于没带手机,一些时间点记忆和描述得不够准确; 4、目前最后确认照片时间是17:53(图一,有眼尖的人发现这张照片上,孩子头上方有一架无人机,建议孩子爸爸联系无人机公司看能不能得到有用的线索)。 另外,经监控画面技术优化对比,在17:54左右有一个疑似溺水画面,所以现在着急寻求是否存在17:54之后女童出现的画面。 有热心网友提供了拍摄于18:06这个时间点的照片(图二),能看见一个身形轮廓比较像走失女孩的人站在海边,但身份还未得到确认。 网友分析了这个事件的很多疑点,也提出了很多看法和见解,但是我还是认为这时候找人要紧,警方和救援队都在全力以赴,无论如何,都希望女孩平安。
  • 这么揪心的事,就少点指责、臆断和猜疑吧#海滩走失女童在水边摔倒后消失在海浪中# #上海海滩走失女童一家系原生家庭#
    国庆期间4岁半女童在上海市南汇新城海滩失联的事件太让人揪心了,从4号失联到现在,不断扩大搜索范围还是不见身影,这期间可想而知父母得有多焦心。 可是这两天网络上对那位爸爸的指责声不绝于耳,当然,让孩子独立在海边等待,他回去取手机这个行为确实让人想骂他两句,这心是真的够大! 但是因此各种联想,编出一些奇奇怪怪的故事,什么故意丢的啊,什么重男轻女啊,什么继父行为啊,什么儿子有两个人看女儿只有一个人看啊......无根无据的臆断太多就大可不必了。这时候,能提供资讯和线索,能理智地根据事实帮人家多分析分析这才是正道啊。 我们不否认,很多时候,一些家长带娃过程中确实存在侥幸心理,就像这位爸爸,他心里想着去取个手机,让孩子站那里等一等就回来,哪里有想过孩子离开他的视线后会发生什么事呢。但是,这种侥幸心理确实应该被批评。 国庆期间我带娃出门旅游,就遇到一个孩子爬上了景区围墙,并在上面行走,围墙下是悬崖。只要稍有不慎,脚下打滑,或者踩空,就是一场悲剧。孩子的爸爸妈妈也意识到了危险,冲孩子大吼:“下来,摔下去摔不死你!”可是孩子根本就不理他们,继续小心翼翼地在上面走。我以为孩子爸爸妈妈会强行把孩子抱下来,结果并没有,他们靠着围墙坐下,掏出手机玩了起来。有的游客看不下去在那里喊:“谁家小孩,太危险了。”那对父母就抬头又吼了孩子一嗓子:“下来啦!”孩子依然不理他们,我行我素地在围墙上走了十来分钟,自己感觉没意思后才跳了下来。那个过程中我就在想,这种危险情况父母都不强行阻止,到底出于怎样的心理呢?是想让孩子自己去撞南墙,吃亏后再教育会深刻吗?还是说觉得自己已经叫过孩子下来了,是孩子自己不听话,所以应该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呢?我估计多半就是侥幸心理作祟,这对父母觉得应该不会出问题,脑子里那根儿童安全的弦没有拉紧,所以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吧。
  • (100-40)÷10=100÷10-40÷10
    18÷(3+6)=18÷3+18÷6是否正确? 如果说(100-40)÷10=100÷10-40÷10,这是乘法分配率在除法领域的灵活应用,那么18÷(3+6)是否可以用类似思路等于18÷3+18÷6呢? 初看这两道题都有点乘法分配率灵活应用的赶脚,但细细想来,算式一正确,算式二却不可以。 对乘法分配率进行变形,可推出(a-b)÷c=a÷c-b÷c,这也就是算式一(100-40)÷10=100÷10-40÷10,但是为啥算式二却行不通呢? 我在考虑这道题时,直接将除法当成乘法(除以a,就看成乘以a分之一),再用分配率去考虑就能理解了。但讲实话,当数字比较大时,算式二这种计算方式确实挺有迷惑性的呢。
  • 我就纳了闷了,一把萝卜刀怎么就“戳中”了这么多人的玻璃心?
    最近总会刷到一些说孩子玩萝卜刀不安全的视频,这个话题甚至一度冲上了热搜。 昨天晚上陪孩子去文具店,她见到萝卜刀就嚷嚷着要买,我寻思着网上不是天天说这玩意很危险吗,心里就打起了鼓。但是孩子又说班里同学都玩,她也想研究一下是怎么玩的,以及大家为什么都喜欢玩。我随手拿过一把萝卜刀来回看了好几圈也没觉得有多危险,就答应了给孩子买了一把。 回家后,心里还是不安,总觉得大家都说危险,万一有啥安全隐患是我不知道的,等下伤了孩子那才后悔不及了。 于是,我翻看之前随意扫到的关于萝卜刀不安全的话题以及相关热搜,看到讲它不安全是说即便刀头已经处理过,但是在超级大力的情况下还是能扎破东西的,还有视频博主晒出大力用萝卜刀插入橙子的视频以此来警示家长。 还有什么专家提醒说,让孩子玩萝卜刀,可能会激发暴力倾向,毕竟玩它时,孩子会有模仿刺、捅等动作,担心他们玩惯了萝卜刀,以后也这么玩真刀。 说实话,看了这些安全隐患,然后建议封杀、杜绝玩萝卜刀,我觉得多少有点耸人听闻了。要说大力用它捅橙子会将橙子扎破,这个杀伤力我觉得铅笔、圆珠笔、三角板、圆规也能! 另外激发暴力倾向就更有点无稽之谈了,很多孩子玩它只是因为一时好奇罢了。孩子是否有暴力倾向,真正的根源在家庭教育,在成长环境,这锅还真不应该拿给玩具去背。 不过既然这么多人说不安全,我还是秉承保守的态度,让孩子只在家里玩,不能手持它快步移动,告诉她学校里如果同学扎堆玩萝卜刀咱尽量回避,保持安全距离,毕竟在大力或者快速移动的情况下,任何东西都可能对别人或自己造成伤害。
  • 让孩子沉迷短视频,家长轻松一时,却不知孩子大脑变化惊人
    2023-09-05
  • 侄女这两天正在高考,高中这段岁月她读书特别努力,她说要考到爸爸妈妈工作的那座城市,去问问他们:“为什么不要我?”
    侄女中考后,她的爸爸妈妈就离婚了,然后各自都重新组建了新的家庭,于是她跟着爷爷奶奶回了老家读高中。 这些年,可能她的爸爸妈妈忙着生计、忙着经营新家,跟侄女的联系少之又少,侄女说她不主动给他们打电话,他们似乎从来不会主动联系她。 这孩子将所有情绪都压在了心底,一直闷头读书。高一刚转学过来时成绩只能算中下游,现在已经是年级前几名了。 对这个侄女,我是有些心疼的,很怕她过于隐忍后,心理的压力会超过她能负荷的程度。一方面不希望她带着恨意去读书学习,可是又觉得在学习的道路上,如果这能化作动力似乎也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 今天是高考的最后一天,考完后,她也有时间放轻松了,我想趁着这个时机好好跟孩子聊聊,我不想谈她的父母有什么难处(三年来基本上不怎么联系,再有难处也说不过去),只想让孩子知道,未来的生活是属于她自己的,努力学习也好、拼命工作也罢,她不需要做给她的父母看,如果他们真在意,也不至于三年都不闻不问吧。我一边这么计划着,一边又很矛盾,不知道凭我这么一个亲戚跟孩子聊一聊是否能解开她的心结。
  • #特殊爱好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有多棒# 深圳的张赫奕从小就喜欢玩虫子,父母对他的爱好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带孩子参加各种与昆虫相关的活动和学习机会。
    据张赫奕妈妈说,这些年跑了十来个城市就为了去多认识一些昆虫,多向一些昆虫大神学习。学得多了、积累得多了,张赫奕现在也是同学眼里的昆虫小达人,经常被一些小学邀请去做演讲呢。 孩子喜欢昆虫,家里有多支持呢?为了去婆罗洲参加跟昆虫有关的活动,妈妈直接给他请了一周的假。 这种不被考试、不被成绩裹挟的童年,讲真,我一个大人看了都觉得羡慕,这不就是很多家长最初养孩子期待的样子吗?可是,随着孩子日渐长大,他们开始面临学业竞争和考学压力后,曾经信誓旦旦要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家长估计也绷不住了(家里有矿另当别论)。 比如我家娃现在四年级了,她的兴趣爱好在绘画上,平日里表现出来的特长也都与语言类有关,一有时间自己就去抱着各种文学类书籍看。但是周围的家长都特别在乎孩子有没有学奥数的问题,随便一问,基本上都在各种奥数班学着呢,有的孩子甚至一口气报了好几个奥数班,说这样学的更踏实。 每当看到周围孩子都在学奥数,我也会担心,但到现在都没给孩子报任何奥数班,我也不知道这种坚持对或者不对。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不想孩子的童年生活变成无休止的刷题,在学习之余,我还是更愿意她有自己的爱好,也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一丢丢时间吧。
  • #成都草莓音乐节一男子对警察竖中指# 看到这则信息,我想说,现在的小学生似乎也将比这个动作视作了炫酷的方式?
    每次小学放学路上,我都能在打闹的人群中看到有学生比这个不雅动作,当然最近还有不少学生动不动就来个电摇动作,电摇动作我倒觉得没啥,可是竖中指就真想上去给他两下子。 我问我家孩子,他们班有人比这个动作吗,孩子回答“多,尤其是男生,也有女生。”然后我问她这么比划是什么意思呢,孩子回答:“表达愤怒、鄙视和不满。” 也就是说,孩子比划这个动作纯粹是错误的模仿,但是这种错误的行为一定需要家长及时给予纠正。 还记得之前在北京环球影视城那位对着威震天比中指的男孩吗?当时威震天就怒了,对那位小孩说:“你最终会为你的行为付出代价。你妈还在这呢。你丢的是你妈的脸!”也不知道,妈妈看着孩子如此丢人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教育方式呢? 前不久还有一条相关新闻,也是一个小学生比中指,于是姑姑就罚他比一天,手指都酸痛了也不允许放下来。 我是觉得对于孩子不雅、不礼貌的行为,你可以理解他可能是无意冒犯,但是你必须告诉他这么做不对,并进行纠正,而不是放任孩子如此不礼貌,这种不礼貌不是个性,就是家教的问题!
  • 带娃路上,这个危险虽奇葩却每年都出现,大家注意避坑啊!
    最近气温嗖嗖上涨,终于告别了严寒进入了家长们喜闻乐见的遛娃好时光,明媚的阳光照得身上暖洋洋,看着孩子在阳光下嬉闹奔跑别提多惬意了。 然而,每年四五月都会有一种我之前闻所未闻的遛娃危险物出现,那就是孩子们超爱的充气城堡。 有人想,充气城堡怎么会有危险呢?软软绵绵的,孩子脱掉鞋在里面奔跑跳跃,即便站不稳摔一跤也不会有痛感,所以很多家长遛娃遇到充气城堡就会让孩子进去肆意玩耍。 然而,就在上个周末,河南郑州,一充气城堡就在众目睽睽中被风掀翻,从视频可见,有的孩子来不及下来,就这样随着空气城堡翻转了一圈,甚至还有孩子直接被压到了充气城堡下面。当时现场真的是哭喊声一片,目击者表示完全没有征兆,当时空旷的广场加上一场大风,城堡直接就被掀起来了。 评论区里有人表示,这得多大的风能吹动一个空气城堡加众多玩耍的人,其实有人做过试验,5级风就足够干翻一个500斤重的充气城堡,因此有的公园有规定,风力超过4级就不应再玩充气城堡。 讲真,第一次看到类似新闻还是好几年前,那时候我女儿还小,也挺喜欢玩充气城堡的,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事件好奇葩,毕竟没亲眼见过。后来基本上是每年春季都能看到类似新闻,我才知道这种危险其实离我们并不远。 这个事件也提醒了我,带娃过程中其实有一些潜在危险是我们凭借固有经验难以提前预判和想象的,所以作为家长,从保护孩子的角度出发,我们平时就应该多关注类似事件,引以为戒!
  • #男子骂剖腹产老婆三小时,“有啥哭的?她疼她死”# 什么人啊,这条视频真是看得我拳头都捏紧了。
    这两天网上有一条视频引发了众怒,虽说是视频,但只能听到声音。内容是安徽阜阳一家妇产医院里,一名女子刚剖腹产完然后在哭,视频里听见一个男的扯着嗓门吼:“有啥好哭的?别哭了!你再给我哭一个!”言语间还带着脏话,被哔声处理了。 然后一个女声(字幕解释是护士)劝那位男士有话好好说,去门口冷静一下,说她老婆刚做完手术,下面刀口还疼着呢。 听到护士劝解,那位男士直接来了一句:“我不需要冷静,她疼她死!” 录制视频的人表示,这位男士就这样对着刚做完剖腹产手术的妻子骂骂咧咧了整整三个小时。 评论区里一片讨伐声,网友们都愤怒极了,不能理解这位男士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有勇气骂人的?这样的丈夫真的是太不体贴了,由此可见平时对老婆也不会有多好。 我们都知道,女人在产后是最虚弱的,估计是剖腹产麻药药性过了,这时候开始感觉疼痛难忍,这位妈妈才会忍不住哭,那位丈夫倒好,看见自己妻子疼哭了,他火上浇油跑来骂人,这肚子上这么大一个刀口呢,是他骂一顿就能止疼的?这时候真希望互联网嘴替多一些,好好骂一骂这位男士,真是太招人恨了。 顺便说一句,那位妻子也是实惨,这样的丈夫才不是知冷知暖值得托付终身的人,遇到了就想想辙做一些“断舍离”的准备吧。
  • 想跟大家聊聊孩子老写错别字这事,我是真的愁到了。
    家里那位小学生犹如仓颉附体,每天都能造若干生字出来,那家伙,那真是,每天的作业都有错别字,毫无例外啊! 好不容易昨天检查语文作业没写错别字,我正开心呢,结果,在数学作业里“逮着”两个错别字:平行四边形的“行”被她写成了“形”,顶角的“顶”被她写成了“项”。 为了纠正错别字,我专门给孩子准备了一个错字本,每天发现错字就摘抄上去,然后隔三岔五拿出来听写,可即便如此,有的生字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写错。 正当我一筹莫展在网上搜索各种解决办法的时候,算法是懂我的,马上各种相关推荐,有分析儿童心理的,有讲家庭教育的,还有推荐各种工具的。 在看了各种推荐后,我选了一套书,名字叫《拜拜!错别字》,当时看推荐说是以漫画形式对小学生高频错字进行辨析。 由于平时积累错字、听写错字的模式让孩子感觉比较枯燥,所以吸收起来也比较困难,我就想着也许漫画、打趣的方式会引起孩子兴趣吧。 收到这套书时,孩子一看书名是要纠错字的,当时就有些反感,嘀咕了一声“这书看标题就不喜欢。”然后,抱着随手翻翻看的心态她随手就这么翻了两页,立马就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她看到错把“刎颈之交”写成“吻颈之交”,看到错把“晌午”写成“响午”,真是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就这么坐在那里一直看一直笑,以至于吃饭都叫不动她。 看孩子来了兴趣,我也很开心,随手翻看了这套书,确实挺不错的,将正确字与错别字放在一起用漫画的方式进行解析,形象且生动,让人很容易就记住了。 但是,每页解析了易错字后有一排小字“汉字小课堂”,我觉得这个汉字小课堂板块其实很有用,但是与漫画解析相比它会枯燥一些,加上是小字板块,就很容易被孩子忽略,如果家长买了这套书帮助孩子纠正错字,建议一定要提醒孩子看这个板块哟。
  • 唐诗宋词一定不要死记硬背,可以借助一些优秀的书籍、影视作品理一理时间线和人物关系。
    很多家长都知道要让孩子多背一些唐诗宋词,于是一股脑儿买回一堆什么三百首、四百首的就交给孩子去背。 上周末有个妈妈就跟我说她一让孩子背诗词孩子就哭,把这玩意当成一种压力很大的任务,内心相当排斥。 说起来,孩子排斥背诗,问题还是出在家长的方式方法上。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与历史相关、与人物相关,在毫不理解背景和人物关系的前提下,就让孩子背、背、背,哪个孩子不反感呢? 所以,我在让孩子背各种唐诗宋词前先找了一些口碑不错的书籍让她先看。一个是混知的《半小时漫画唐诗》、《半小时漫画宋词》,这套书大概理了一下诗词发展的历程,加上有漫画辅助,语言也比较诙谐,很多孩子读起来就爱不释手,作为诗词启蒙是很不错的选择。 另外,《古诗有意思》这套漫画书也适合给孩子做诗词启蒙。 这套漫画书从汉到魏晋到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按时间线梳理了一些经典古诗词,并对精挑细选的诗词进行了详细的注释,我认为在看了混知的半小时系列再来看这套书一定会让孩子对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根据时间线进行了诗词启蒙后,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看看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这个系列纪录片拍得是真好,详细梳理了几位大诗人大词人的一生,帮助孩子理解诗人词人之间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经历,对大家理解诗词历史背景也很有帮助。 还有,如果家长想孩子学好诗词,千万不能只让孩子学,最好陪着孩子一起学起来,整个家里形成一个一起学的氛围,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枯燥了。
    网易读书
  • 这两天广大家长最操心的事情估计就是甲流了吧。
    我家娃这两天也是持续发烧中,本想去医院测一下是不是甲流的,结果医院儿科门诊排队那个阵仗,真的是有点夸张了。 看孩子精神还好,又想着打了流感疫苗,果断放弃排队,选择回家护理。 可是这两天自从我翻看了与甲流相关信息后,计算机算法就没打算放过我,一股脑儿给我推各种与甲流有关的信息和帖子。 说实话,大多数帖子都是发帖者分享自己护理孩子的做法,甚至各种五花八门的用药经验,我觉得家长要了解与甲流相关信息以及正确的护理知识,最好平日里多关注一些专业账号,这种知识还是要看专业人士的分享,千万不能人云亦云。 当你平时就积累了相关照顾、护理孩子的知识,也了解一些基础疾病的成因,当孩子出现症状时,也就能沉住气,更加理智地去照顾好孩子。
  • 让孩子学诗词,死记硬背可不行,除了要了解历史背景,你还得读过《山海经》。
    陪娃看《诗词大会》,意外发现嘉宾们在解说很多诗词时,频繁提到《山海经》中的典故。 蒙曼老师在解说王安石《元日》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时,表示曾经人们在家门口挂上桃符以驱鬼用,缘由就是《山海经》中有这么一个典故:神山上有两个大神,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住在一棵大桃树下,神荼和郁垒会拿芦苇结网绊鬼,抓住鬼以后送给饿虎吃掉。于是老百姓为了驱鬼,就在春节时用两块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或者是画上这两个大神,挂在自家门口。 除此以外,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里也会涉及《山海经》里的典故,比如李商隐诗里这一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出自《山海经·海内北经》,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而青鸟出自《山海经·西山经》,本是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由此可见,要想学好古诗词,或者说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读懂《山海经》太重要了。 可是,没经编辑过的《山海经》读起来有多晦涩,大家都能想象,让我们大人读起来都吃力,更别提孩子了。 于是在看了诸多荐书大V推荐后,我给孩子买了这套《孩子读得懂的山海经》,一套共三本,编辑团队根据山海经原文中出现的山、树、虫、鱼、矿物、人、神和兽的特点重新进行整合,演绎成一个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这样一来,原文里出现的关键部分就会作为故事的主角出场,让孩子沉浸于精彩故事中时也了解了原典故。 这套书无论文字和绘画都堪称一绝,我女儿简直对它爱不释手。前言部分就做了诸多笔记,勾画了很多好词好句,并灵活应用于她的作文中。 然后她带去学校看了几天,好多家长就来问我要链接,最后直接整成她们班人手一套的“班书”。#陪孩子一起学古诗#
  • 带娃解行程问题,学会画线段图,根据题意化繁为简很重要。
    图一是从孩子作业小卷上誊抄下来的一道题,其中,第二个问题在小卷上是做错了的。孩子说因为她理解不了为什么相遇时星星比红红多行了2个30米。 好吧,我一直认为解行程问题时“得线段图,得天下”,所以老规矩,先画图,再分析。(图二) 画好线段图后,我再将红红和星星的行程分别拆解,再让孩子作对比,此时此刻,她差不多就能理解为啥两人相遇时行程相差是两个30米,而不是一个30米了。 另外,为了帮她更好理解题意,我打了个比方。给红红和星星发糖,本来是每人都发5颗,然后从红红手里拿2颗给星星,这时候他们手里的糖相差多少颗。就这样再用类比的方式,并且将数字简化到10以内,孩子就更容易理解了。
  • 给孩子讲思维题,会打比方很关键。
    这是从我女儿作业上誊抄下来的一道题(图一),学过奥数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一道典型的盈亏问题。 我女儿最开始解错了,是因为她认为答对一道题得10分,答错一道题倒扣5分,那么这之间的悬殊应该是10-5=5分,无论我再怎么给她强调“倒扣”二字的意思,她都是一副似懂非懂的样子。 于是我就换了个思路,不再纠结这道题,而是换成她熟悉的生活场景来打比方。 比方一:我给她10元钱,问她现在得到多少,她说10元;然后我让她把10元退给我,再倒欠我5元,让她跟之前作比,看看她是亏了多少。 打这个比方时,我反复给她强调,最后倒欠我5元,是和得到10元进行对比,你亏的是10+5=15元。 比方二:打完第一个比方后,我还是担心孩子理解得懵懵懂懂的,我又灵机一动,给她讲爬楼的事。你现在已经站在10楼了,我让你下来到负5楼去,这10楼与负5楼之间相差是10-5=5楼,还是10+5=15楼? 其实讲了爬楼的事后,孩子这下理解得透透的,终于知道在这道盈亏问题里,从得到10分到倒扣5分,每道题相差了10+5=15分。 讲真,给娃讲思维题真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你得千万百计让他们理解。
  • 学解数学题,会背公式很重要,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公式也很重要。
    比如在行程问题中,很多孩子都能牢记住追及问题的基本公式: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当解基础的追及问题时,大多数孩子公式一套,答案就出来了,忍不住大呼so easy,可是一旦对题目进行一些升级,或者加一些陷阱后,有孩子就束手无策了。 我们来看这道题:一辆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0千米,开出5小时后,一辆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也从甲地开往乙地,在甲、乙两地的中点处快车追上慢车。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最开始,这道题的前半部分就在基础的追及问题上进行了升级,孩子们需要自己先算出路程差,也就是快车开始追慢车时两车的距离。 算出路程差后,这道题才变成一道基础追及问题,此时此刻就可以套用公式算出追及时间了。 可是题目收尾处又来了一个“彩蛋”,快车追上慢车时,两车都在甲乙两地的中点处。那么要算甲乙两地的距离,还得计算出快车的行程,再乘2,才是最终的答案。(这里还得考考孩子,为什么是用快车的行程乘2) 看,陪孩子一起做题是不是感觉挺好玩的,这一步步抽丝剥茧的过程走下来,那种突破一个题型的成就感别提多爽了! 欢迎大家关注@三土妈妈,陪娃学习的路上我们一起集思广益哟~
  • 带孩子做数学题一定不能让他死记硬背公式,先理解再运用,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有家长说孩子学奥数题,有的老师喜欢先让孩子记公式,然后再做题。这种模式在专门学某个板块的题型时特别好用,背住公式,然后做这个类型的题,一套一个准,家长感觉孩子接收得特别好,听老师一讲,立马就掌握了一个题型。 殊不知,缺乏理解的应用是短暂的,当所有题型打乱来做时,很多孩子就会懵了,毕竟背了太多公式,这时候不知道该套哪个了。 所以,我带孩子做题,一定要在她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入必要的公式。 比如,最近我带孩子一起研究行程问题里面的相遇问题。很多人一听说相遇问题,第一反应就是“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公式一套,so easy。 但我还是那句话,先理解,再谈引入公式。 于是,我先带孩子做了一道最基础的相遇问题:甲乙两人分别以每小时8千米和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行走,若他们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后相遇,则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图一) 首先,根据孩子当前对这类题型的理解,我们采用分段计算的方式:A、B之间的距离就等于甲乙的路程和。 然后,分别计算甲乙走过的路程,再把路程相加。 此时引入乘法结合律,就得到甲、乙速度和乘相遇时间的算式,再由此得出“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的公式。这样,孩子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公式为何意了。 接下来,再让孩子继续练习几道类似的题,她就能灵活运用公式,甚至当相遇问题加大难度后,孩子还是能一如既往灵活运用公式,毕竟,这样讲下来,咱不是死记硬背,完全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种题型,这才是真正的so easy! 最近陪学,感触良多,欢迎大家关注@三土妈妈,我们一起集思广益哟
  • 你家有同款解题时不爱打草稿,也不愿画线段图的小学生吗?
    我女儿就是典型的“手懒”娃,每次做题,她就喜欢坐那里干想,不习惯打草稿,更别提用线段图做辅助了。 在我的印象里,我读书时解应用题其实特别喜欢借助线段图,一来能帮我理解题意,二来能让各个数量关系更加清晰。 为了让孩子体会到线段图的妙处,我特意带着她练了两道题。 第一题来自孩子的教材,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道习题(图一): 狮子今年28岁,大象今年的岁数比狮子的3倍小25岁,大象比狮子大多少岁? 我女儿解这道题时,提笔就先算大象的年龄,然后再用大象的年龄减去狮子的年龄。(见图二法一) 当然,她的解法是正确的,但是咱们画了线段图后就会发现更简单的解法。(见图二法二) 孩子看了我画线段图解题后,虽然认可我的方法更简单,但是由于这道题目本身比较简单,所以她还是对画线段图有些嗤之以鼻的感觉。 于是,我们开始研究另外一道行程问题,这道题来自《学而思秘籍——小学数学思维培养》7级教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奥数题。(图三) 讲真,这道题不画线段图,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娃真的很难将它解出来,但是有了线段图做辅助,就很容易看出数量关系,解答时就能恍然大悟+手到擒来了。 讲完这两道题后,我女儿表示线段图确实挺有用,但是我相信要让她真正灵活运用这个工具,还得多加练习才行。所以,陪学路上,我还会继续探索,欢迎大家关注@三土妈妈,我们一起集思广益
  • 又见背公式解奥数题,这种模式真能让孩子提升思维能力吗?
    孩子带回来一张考卷,她感叹最后一道附加题简直就是送分题(图一),孩子说题目里直接给了公式“追及的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根据公式瞬间就做出来了,这种难度的题怎么好意思叫“附加题”! 我看了这道附加题,如果最后不给那个公式,估计会有不少人抓耳挠腮了,给了公式后确实就很简单了。 可是,看了公式后做出这道题的孩子,真的都理解这道题了吗? 我看未必,就准备找资料,借此机会让孩子好好掌握与行程问题相关的题型。 这次学行程问题,我用的参考书是学而思秘籍系列的《小学数学思维培养》。 这套书名气很大,我也是在朋友推荐下入手的。说实话,我买回来随手翻了一下,第一印象是很嫌弃的。至于原因,大家可以看看图三的目录(这是四年级的教程),给我的感觉有些杂乱无章,作为一名陪读家长,拿着这本教程我感觉有些不知所措。 因为看见这本7级教程里有关于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内容,就随手翻了一下。仔细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内容编撰其实挺好的,对每个话题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剖析,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和吸收。 就拿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来说,它最开始就是最基础的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中途某点相遇,然后告诉两人分别的速度和相遇时间让求路程,或者知道速度、路程,让求相遇用时。 当孩子掌握了这个最基本的知识点后,再提升一点点难度,两人或者两车相向行驶,还没相遇,间隔一段距离时就让求时间。再延申,相遇后两人或两车继续向前行驶,再相隔一段距离再出题。 一道题一道题地逐渐提升难度,后面还有做往返运动相关的题型。 总之,一个系列下来,题目难易程度设计很合理。我对比过《举一反三》和《黄冈小状元培优周课堂》,个人感觉就行程问题这个板块来说,题型设计上学而思秘籍系列的《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更科学,当然书本的趣味性也更浓一些。 另外,家长们在引导孩子学习行程问题时,建议带着孩子学一下如何画线段图,将已知条件都标注到图上去,就更加一目了然了,会有助于孩子解较难的题型。 要知道,画图解数学题这事在新加坡数学体系里有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建模”,就是让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展现在图形上,我感觉跟线段图就是一个意思。 后续我会跟大家分享如何将与行程问题有关的题型用线段图展现,欢迎大家关注@三土妈妈,陪学路上,我们一起集思广益!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