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山的诗和远方

阿山的诗和远方

关注
60粉丝
17关注
4701被推荐
IP属地:湖南

旅游领域创作者

9枚勋章

坚持原创,寻找心中的诗和远方

  • 夏代玉牙璋‌,1972年出土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望城岗,通长38厘米,宽10厘米,厚0.6厘米,现为南阳市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牙璋由南阳独山玉磨制而成,器体扁薄,通体灰黑色,由于受沁钙化,表面形成自然纹饰。牙璋刃部琢磨为月牙形内凹双面刃,左右两侧向上斜出成尖锋,一侧锋刃较高。其下器身渐窄,阑两侧饰牙形脊,端部是倾斜的弧形,柄部近阑处有一穿孔,是夏代常见的牙璋形式。 牙璋是一种礼器,在二里头文化时期,牙璋成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种物质象征。这件牙璋做工精细,器形较长,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 养伯铜方壶,口长13.5厘米,口宽9厘米,通高13.5厘米,1964年出土于夏饷铺鄂侯夫人墓地,现为南阳市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壶盖为方形,顶为喇叭形捉手,下有较长的子口。盖面饰盘龙纹,腹饰窃曲纹,捉手外饰鳞纹。盖子母口外铸铭文七行。铜铭文为:“养伯辅作宝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铭文显示,铸造这件铜器的主人为养国的国君。壶盖上盘龙纹蜿蜒曲折,线条流畅,图案优美。 养伯是西周时期养国国君。有其铭文的铜器为何会出现在鄂国夫人墓地?曾有考古人员推测,因铜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礼器,这件铜器很可能是养伯赠送给鄂侯夫人的礼物。在这里,龙纹被赋予了平安富贵的吉祥寓意。 这段铭文记录了养伯赠送给鄂侯夫人的礼物,展现了西周时期的礼器文化和赠送礼物的传统。
  • 中秋淌进浏河里,诗和远方在源头——徒步浏阳河散记(七)
    2024-12-18
    6跟贴
  • 珍珠地缠枝花卉纹瓷梅瓶,高29.4厘米,1955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宋墓,现为三门峡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该瓶的造型独特,呈矮梯形小口,短束颈,圆肩,瓶体瘦长,上腹部略丰,卧足。瓶身被双弦纹线分成三个装饰区域,肩部装覆莲瓣纹,足胫部分装饰仰莲瓣纹,腹部用划花珍珠地花叶纹装饰。花朵由五片单层花瓣组成,叶子的形状大而伸展,花叶之外用珍珠地装饰,繁密而整齐,如珍珠般圆润光滑‌。 “珍珠地划花”是我国唐末、宋初至金代末期北方窑系瓷器上的一种装饰图案,是从白釉划花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装饰工艺。这种装饰手法在陶瓷器上表现出唐代金银器装饰手法对陶瓷手工艺的影响‌。这件瓷梅瓶的精美工艺和独特造型展示了宋代陶瓷艺术的卓越成就和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势。
  • “追夷”簋,高38.6厘米,宽44.5厘米,重18.9kg,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李家窑周代遗址,现为三门峡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之所以定名为“追夷”,因其铭文记载,“佳正月初吉丁亥追尸(夷)不敢昧先人之显对扬厥显祖之遗宝”,显然这是一件记录祖先辉煌功绩的器物,属于传国至宝。 据考证,追同焦,追夷即焦夷,此“追夷簋”属于古焦国所有,持有者叫“焦夷(追夷)”,应为焦国贵族,姜姓焦国后裔。此地于汉武帝时置“弘农郡”,也有弘扬神农氏之伟大功业的意思。
  • 月牙纹彩陶罐,是仰韶文化中期的代表性器物,细泥红陶质,口径14.2厘米,腹径15.1厘米,底径7.5厘米,高11.5厘米‌‌,1981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仰韶村遗址,现为三门峡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该罐侈口、宽沿,圆唇,束径,折腹,平底,细泥红陶,口沿内部可见明显的慢轮修整痕迹,表面打磨光滑,唇部饰黑彩,外口沿饰白彩宽带纹,折腹处饰白彩窄带纹,口沿至折腹间饰有14枚白彩月牙纹,同时,亦可将红陶本色视为14枚红色月牙纹,白、红月牙纹交替出现。月牙纹彩陶罐白彩纹饰绘制严谨,间隔等距,艺术表现力高超,单体白彩月牙纹高约5厘米,最宽处1—1.3厘米,相邻白彩月牙纹间距在1.8—2厘米。折腹处饰一周黑彩带状纹,黑彩多已脱落。月牙纹彩陶罐上的白彩月牙纹是仰韶先民观测月相,记录月相,通过增加闰月的方法,协调阴阳历法相统一的结果。 月牙纹彩陶罐上的白彩月牙纹是仰韶先民观测月相,记录月相,通过增加闰月的方法,协调阴阳历法相统一的结果。 月牙纹彩陶罐的发现告诉我们,当时的人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天文知识,并出现天文崇拜的现象,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月牙纹彩陶罐成为了代表仰韶文化的重要文物,既装点了史前先民的多彩生活,也焕发了时代蕴积的艺术精神,承载了珍贵的文物价值。
  • 清代豆青釉瓜棱橄榄瓶,高23厘米,1999年出土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弦歌的一座宋代砖室墓,现为周口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该瓶形体高大,橄榄形,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器底部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三行款。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此瓶外观为瓜棱式,突出了瓶体曲线的流线感,自然流畅,雅致优美。通体施豆青釉,呈色醇厚,匀净光润,腻若清脂,玉质感强烈,工艺水平空前高超,艺术品位极高,不仅突出了单色釉质纯净之美感,而且青釉随瓜棱起伏而浓淡有致,增强了韵律感,富于变化,十分精美。 橄榄瓶为宋代登封窑创制,清代官窑烧造,雍正、乾隆时最为常见,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瓜棱式为清代流行器形。
  • 清代五彩透雕十八罗汉云龙纹天球瓶,高42厘米,口径6.5厘米,腹围75厘米,底径13厘米,现为周口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该瓶直口,长管状颈,圆肩,球形腹,卧足,通体饰青绿釉,并且绘有五彩,主体纹以卷云纹为主,颈部有一盘龙环绕,器腹纹饰之间透雕有马蹄形小孔,底无釉。卧足底部有篆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方形款。 整个瓶子外形肚圆颈长,线条流畅优美,亭亭玉立。瓶颈苍龙绕颈,瓶身布满了浮雕、透雕、浅雕等技法呈现的五彩祥云图案和十八罗汉形象,镂空凹凸,层层交错,立体感十足,宛若一幅3D版万紫千红的花海世界。瓶身上的十八罗汉更是栩栩如生,或三五成群,或神态各异,十八罗汉的面额饱满、鼻宽且丰、两眼微闭、两唇微翕、欲言又止、神态悠然自得,表情异常生动,衣纹随风飘扬、流畅自如、富有动感,整个画面和谐而美好。不仅展现了清朝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文化艺术和瓷器技艺的高超水平,同时也融汇中华文化和中亚佛教文化精髓于一身。 以仙佛人物和云龙为题材,以五彩卷云纹衬地,器表绿釉、淡黄釉相间,以矾红釉点缀,瑰丽多彩。颈部饰一条盘绕的褐红色行龙,腹部镂空,浮雕十八罗汉,神态各异,其形象比较肥硕,面额饱满,鼻宽且丰,两眼微闭,两唇微翕,欲言又止,表情异常生动,姿势自然舒展,悠然自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衣纹用刀十分流畅,如行云流水,临风飘荡,富有动感。该器物采用多种雕刻技法,特别是高浮雕,极具立体感,不论前观还是侧看,都显得和谐自然,堪称景德镇清晚期圆雕之杰作。
  • 宋代耀州窑荷叶口刻花瓶,通高24厘米,口径9.1厘米,腹径7.5厘米,圈足饰黑釉凸棱,腹部有5组18条米黄色线条,1999年于出土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弦阳,现为周口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此瓶为荷叶口,细长颈,丰肩,鼓腹,喇叭口座。瓶身以“刻花”为饰,颈、座部刻莲瓣纹,腹部刻缠枝牡丹花。刻工刀锋犀利,深浅有致。牡丹花繁而不乱,花枝缠绕,俯仰结合。瓶通体施青釉,釉面晶莹温润,玻璃质感强,釉层匀净。 耀州窑刻花青瓷以盘碗为多,瓶类2较少。此瓶荷叶口细长颈,衬出瓶身的雍容饱满,刻线处积釉色深,凸起处色较浅,使花纹更加清晰,有立体图案的效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耀瓷中的精品。 北宋驰名的耀州窑,在今陕西铜川,以古属耀州而得名。
  • 宋代耀州窑荷叶口刻花瓶,通高24厘米,口径9.1厘米,腹径7.5厘米,圈足饰黑釉凸棱,腹部有5组18条米黄色线条,1999年于出土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弦阳,现为周口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此瓶为荷叶口,细长颈,丰肩,鼓腹,喇叭口座。瓶身以“刻花”为饰,颈、座部刻莲瓣纹,腹部刻缠枝牡丹花。刻工刀锋犀利,深浅有致。牡丹花繁而不乱,花枝缠绕,俯仰结合。瓶通体施青釉,釉面晶莹温润,玻璃质感强,釉层匀净。 耀州窑刻花青瓷以盘碗为多,瓶类2较少。此瓶荷叶口细长颈,衬出瓶身的雍容饱满,刻线处积釉色深,凸起处色较浅,使花纹更加清晰,有立体图案的效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耀瓷中的精品。 北宋驰名的耀州窑,在今陕西铜川,以古属耀州而得名。
  • 宋代白釉剔花瓷瓶,1999年9月出土于周口市淮阳弦歌湖工地的宋片代墓室,高18厘米,口内径为8厘米,外径为9.5厘米,腹径12厘米,现为周口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该器形制为唇口,深腹,腹部稍广,圈足,口底大小相若。腹部中心区刻饰三株折枝菊花纹,接近口、底处分别刻饰一周莲瓣纹,上下对称,相映成趣。莲花纹上划出清晰的花蕊和叶筋,委婉多姿,优美清雅,富有动感。 该器物综合运用了剔、刻、划等多种装饰技法,以剔、刻为主,剔花技艺娴熟,刀法遒劲犀利,线条洒脱流畅,浮雕感强烈。 这件褐色地白釉剔花瓶的加工顺序是:先在器物坯胎表面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刻划出花纹,剔去花卉以外的部分,而后在花叶上划出花蕊及叶筋,罩以透明釉,最后装窑烘烧。器物烧成后,剔去的露胎呈深褐色,花纹部分因敷有白色化妆土而呈洁白之色,在深褐色底子上衬托出白色的花纹,釉色、化妆土色与胎地形成鲜明对比,花纹又高于地子,具有立体感,装饰效果极佳。
  • 唐代黄釉乳钉纹瓷豆,高19.5厘米,口径23.7厘米,底径15.4厘米,重2.5公斤,1958年4月出土于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槐店镇谷河工地,现为周口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一种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高脚盘。该器深腹,敛口,卷沿圆唇,底部呈喇叭形,实柄较矮,圈足。瓷胎较厚且粗糙。里外皆饰米黄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盘部以下有聚釉现象,烛泪外流痕迹明显,这是烧制过程中釉在氧化还原时自然下垂形成的结果。器表有很小的细似冰裂纹的开片。在黄釉和瓷胎之间还饰有一层很薄的白色护胎釉。豆的腹部有3 层乳钉纹,上层8个乳钉,光滑透亮。中间一层有54个乳钉,排列密集,非常规整。下层有8个较大的乳钉,对称均匀分布。整个器物胎体厚重,淡雅匀静,古朴端庄。黄釉色在灯光辉映下,呈现出五彩缤纷、斑驳陆离的景象,给人以恬静柔美的感觉。 该豆造型优美,形制高大,保存完整,是唐代寿州窑同类器物中的佼佼者。
  • 隋代鸡首壶,高25.2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6.2厘米‌‌,2003年出土于项城华丰皮革城,现为周口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该壶造型独特,体表釉色明亮,呈青绿色。一侧装饰有鸡首,昂首向上,引颈高歌,作打鸣状。壶口为盘状,手柄为一龙首造型,龙体高出壶体,龙头向下弯曲伸入盘中,作饮水姿势。壶口的盘与壶的手柄巧妙结合,连接管状环形器身,与鸡首共同构成了整件鸡首壶的主体。颈部细长,与壶口的盘相连接,肩部装饰附有二横系四个,足部为圈形,底足平,中间微凹‌。 “鸡”与“吉”谐音,鸡首壶延续使用了数百年,反映出在那段战乱频繁的年代里,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祈望。
  • 《无题》诗15首:长练通炁扶阳桩,养生保健享安康
    2024-12-08
  • 周口市博物馆的汉代玉珩,形制大,呈不规则半圆形,两面纹饰相同,采用线雕、透雕、浮雕等多种手法,雕刻满饰兽面纹和勾连云纹,兽首上部透雕成牙状,两兽角突出,兽面眼、鼻、鬃毛清晰,下部有凹槽及4个圆孔,雕工细腻,纹饰精美大气,颇有大汉风度,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拥有。
    玉珩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器形制之一,是成组佩饰中最重要的部分,呈弧形片状,起着平衡成套玉饰的作用。每个时期的玉珩,除了具有圆弧形特征外,形制、纹饰变化都非常大。 玉珩早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被人们用作佩于胸前的装饰品,形状多不规则,变化较多。春秋战国时期佩玉盛行,玉珩作为成组佩玉的组成部分大量出现,其形式和纹饰极为丰富,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异形玉珩。汉代以后,由于佩玉在社会中流行的范围开始变小,因而玉珩的数量极少。
  • #每日一文物# #文物有话说# 汉代绿釉卧羊尊,共一对,1979年5月出土于河南省周口市项城蛤蟆寨的一座汉墓,其中一件现为周口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另一件1997年被征调到河南博物院。
    这件绿釉卧羊7尊,昂首,双目炯炯注视前方,口微张似咩, 两角前绕为半环式,两角向后卷曲,躯干浑圆,凸胸,小尾贴臀,四足作跪卧状, 臀部有凸起短尾,腹部中空,背部有一喇叭形管状注口,除底部外通体施绿釉,釉色碧绿明净,为汉代铅釉陶中的珍品。其造型别致, 匠心独具,神态安详,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风格。 尊,今作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在汉代,羊通“祥”,是吉祥的象征。它融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表明当时周口一带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畜牧业发达,六畜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文史知千年# #趣事奇闻# #中国传统文化#
  • 战国龙形玉佩一组,1984年出土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现为周口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均以青玉料雕成,作屈曲勾首的龙形,躯体呈连续“S”形,并以角、鳍等作装饰。龙身两面纹饰相同,器边起沿,器体饰卷云纹。 1983年,淮阳县公安局从大连乡盗墓群众家中查获,后移交县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5年,移交县博物馆收藏。 一件体呈平板状,回首躬身,垂尾,后身呈折叠状,线刻龙形透雕龙体,龙群刻卷云纹,长10.4厘米,宽5.5厘米,厚0.2厘米;另一件体呈平状,昂首,躬身,翘尾,线刻龙形,透雕龙体后身呈折叠状,长9.8厘米,宽4.4厘米,厚0.2厘米。器形充满动感,变化多端,生气勃勃。 淮阳为伏羲故都,伏羲号为龙师,可以说周口是中华龙文化的发祥地,是“龙的传人”的精神家园。这组战国龙形玉佩,说明周口人民对龙的崇拜源远流长。
  • 西周铜方觚,长子口方觚,通高23厘米,口边10.6厘米×10.5厘米,底边7.5厘米,座高1.6厘米,现为周口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该器方口外侈,方唇,腹壁近直,中腰不鼓,平底,圈足外撇,四角自口至足有扉棱。颈饰蕉叶纹和夔龙纹。蕉叶纹下施一周小鸟纹,每面二只,相互对首。小鸟勾喙,冠羽后垂,双足直立,细短尾向下。中腰和圈足每面各饰一组分解式兽面纹,兽面纹形式相同,以中间扉棱作鼻梁,角呈高竖的矩形状,勾眉,圆形方目,横条瞳孔,阔口咧嘴,无肢足,以细雷文作地纹。 该器造型规整端庄,不仅为考古学断代提供了标准,而且它比老子出生的年代早400多年,由此说明鹿邑其地很早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子诞生于此并非偶然。
  • 方肩银布币,呈长方形铲状,长13.6厘米,宽6.2厘米,国家一级文物,1974年出土于河南省扶沟县古城村,该币短柄,实首,灰白色,保存完好,现为周口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布”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布币的形制就是由其演化而来,因形状似铲,故又称“铲币”。布币分为空首布和实首布两种,所谓空首布就是柄内中空,实首布就是柄内实心。 银布币是楚国专用货币。战国时期鄢陵属楚,淮阳也属楚,并一度为楚国国都。而扶沟古城就是战国时期的曲洧故城,位于鄢陵与淮阳之间,所以此地也归属楚国,是楚国晚期西部战略要地。方肩银布币的出土,充分证实我国先秦时期确实使用过银质货币,将我国使用银币的历史从汉代提前到了东周时期。
  • 中秋淌进浏河里,诗和远方在源头——徒步浏阳河散记(六)
    2024-12-03
    4跟贴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