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山的诗和远方

阿山的诗和远方

网易号

关注
55粉丝
16关注
4174被推荐
IP属地:湖南

人文领域创作者

9枚勋章

坚持原创,寻找心中的诗和远方

  • 战国十二竹叶四山纹铜镜,1992年出土于永州市零陵区鹞子岭省三监狱,外直径15.8厘米,内径15.6厘米,肉厚0.4厘米,重330克,现为永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该器铜质,灰绿色,非常光洁,属实用器,镜圆形,三弦钮,方钮座。纹饰由地纹和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竹叶纹,让人感受到两千多年前湖湘大地的勃勃生机,和青青翠竹的丝丝绿意。在地纹之上于凹面方格的四周,向外伸出四组连贯的花瓣,在各组花瓣之顶端又连接一棒槌状的长叶纹,四组花瓣与长叶纹将镜背分为四区,每区内有一倾斜的“山”字,在各“山”字之左有一片花瓣。全镜的花瓣均以窄蒂纹相连接。 此镜代表了我国铜镜铸造技艺在西汉达到鼎盛时期的水平。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潇湘大地上一种最古老、最淳朴的精神图腾。 山字纹是战国铜镜的特色纹饰,除四山字纹镜外,还出土有三山、五山、六山字纹镜,以湖南出土为多。
  • 战国巴蜀虎头纹青铜戈,战国一级文物,通长19.4厘米,1987年出土于四川省荥经县同心村战国土坑墓,现为雅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该器青铜质,直援,有脊,中胡四穿,内长方形,中部有一圆穿。援末及胡上铸有虎纹,侧身。头硕大,张口吐舌,虎身饰云雷纹,长尾上卷。此器型图纹是战国巴蜀兵器上所常见,具有极强地方文化特征。
  • 西晋简牍,2003年至2004年出土于郴州市苏仙桥一基建工地,共计904枚,现为郴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经考古人员辨认和证实,简牍记载了西晋惠帝时期(公元290—306年)桂阳郡政府机构设置、郡县治理、地理交通、人口与赋税、土地与物产、祭祀习俗等内容。由于西晋仅有52年历史,史料十分稀缺。全系地方官府档案,史料价值极大,为研究西晋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其中,一枚被发掘的西晋简牍记载:“故进山乡银屯署废无居人”。大致意思为,经过东汉末年及三国战乱,到了西晋惠帝时期,许多采银矿井被废弃。另一枚西晋简牍记录,在郴县仍有“口一千七百卌八采银夫”。由此可推测,当时桂阳郡采银业规模较大,要知道当时桂阳郡下辖县域人口只有一至三万人。 从已解密的部分西晋简牍来看,郴州在西晋时期就是一个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视农业,经济较发达,白银冶炼、酿酒等产业发展较好。
  • 春末绵雨随远足,浏河佳境任吾行——徒步浏阳河散记(五)
    2024-06-23
  • 春末绵雨随远足,浏河佳境任吾行——徒步浏阳河散记(四)
    2024-06-22
    1跟贴
  • 商代龙柄兽面青铜壶,国家一级文物,新宁县文物部门1988年6月从飞仙桥乡枫木坳村村民家中征集,为商末周初时朝廷显赫官员专用酒具之一,高38厘米,腹径17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11.5厘米,重3.5千克,现为邵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该器形状歪颈堕腹,形似长瓠,口沿曲状,圈足单耳。单耳呈爬龙状,龙回首张牙,曲体、尾上卷,前足附着壶颈,后脚连接中腹,龙体饰夔纹和三角形回纹,龙首有双耳双角。颈部有两层纹样,上层为两组夔纹,下层为一周勾连雷纹宽带。该器物造型独特,端庄典雅,铸制精美,装饰繁缛,为商后期青铜器典型精品。 夔是神话传说中的怪物,出自《山海经·大荒经》,相传为尧、舜时代的国家乐官,至商代及西周时期传说中是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形象多为无角、一只脚、口张开、尾上卷,在古代一些青铜器上经常会饰有夔纹。
  • 鸮卣,属于商晚期青铜酒器,其造型以鸮为原型,国家一级文物,1986年出土于娄底双峰县金田乡月龙村的庙嘴上南面土坡,通高23.5厘米,腹深13厘米,口长20厘米,现为娄底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尽管铜质生锈,但其外观依旧光泽,出土时卣内装有玉玦、玉璜等。鸮卣的器表呈草黄色,身呈椭圆形,带盖,器身用羽翅装饰,盖面饰有浅浮雕的饕餮纹饰,两端为兽嘴,器腹两侧各置一环,内系提梁,底印有四矮兽足。 湖南省仅有四件鸮卣,而娄底博物馆藏有的“庙嘴上鸮卣”是其中之一,其余三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 八部大王铭文石碑,1979年征集于湖南省湘西州保靖县拔茅乡土家族摆手堂,通长148厘米,通高76.5厘米,国家一级文物,现为湘西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该石碑呈长方形,正中铭文为“八部大王”,两边浮雕两只龙相对,上部正中浮雕图案为一龙,下部为云水纹饰。这是土家族摆手堂的门楣石碑,极具民族特色。八部大五庙对研究杯流域文化和土家族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八部大王祭是流行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流域保靖县、龙山县、永顺县、古丈县土家族民间先祖祭祀活动,它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三日或六月六土家年进行祭祀,祭祀祖先八部大王涅壳赖。
  • 中脯王鼎,是一件稀有的秦代青铜重器,因其口沿下外壁刻有“中脯王鼎”铭文而得名,1978年出土于湖南省溆浦县马田坪M24战国秦墓,高17.3厘米,腹径20厘米,国家一级文物,现为怀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器形呈扁球状,方耳,三短蹄足,外观顶部带盖,内敛子母口,一耳有链与盖上环钮相连,圆腹圜底,矮蹄足,方形附耳一对,耳上端略为外撇,盖隆起,上置三环状钮,钮与耳内铜链。鼎口外侧刻有四字铭文“中脯王鼎”。中脯王鼎出土时本为一对,形制规格一模一样,一只带去了湖南博物院,一只留在了怀化博物馆。 该鼎的出现见证了楚国在沅陵设立黔中郡郡治之后,秦军数次攻占黔中郡的史实。据古文字学专家对其铭文的释读,认为“中脯”二字应为封邑之地名。
  • 双凤谷纹玉璧,战国文物,外径4.8厘米,内径1.8厘米,纵8厘米,质量25克,1977年出土于益赫山庙,现为益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小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周礼》有“以苍璧礼天”的记载。 双凤谷纹玉璧色泽乳白,扁圆体,内外缘均以阔边作轮廓线。孔内壁光滑平整。器之两面均琢有谷纹,排列有序。璧外缘两边对称各附有一透雕凤形神兽饰件,凤首昂起,凤尾舒展微上翘,造型优美。 谷纹是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的典型纹饰,此时的谷纹以浅浮雕或阴刻技法制作,形似发芽的谷粒。从工艺考察,该器谷纹是在底面上先打磨出条状网格纹,然后在其内琢磨出谷纹,因而在器外缘上留下打磨沟痕。该器制作规整,为战国晚期的佳作。 玉璧除作礼器外,还是佩玉,称为“系璧”;也作为礼仪或馈赠用品和随葬用品。玉璧是玉器中沿用时间最长的器形,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几乎都使用。 战国至两汉为玉璧的鼎盛期,玉璧的造型、纹饰、琢工和使用量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工艺精湛,器轻体薄,阴刻、透雕、浮雕俱全。纹饰多变,谷纹、乳丁纹、蒲纹、螭纹、云纹等变幻无穷。
  • 元末缠枝牡丹纹青花瓷罐,元青花精品,1988年发现于马家河派出所,国家一级文物,现为湘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该罐造型为元代罐类中的饱满型,腹径长于高度、罐直口、短颈、鼓腹、浅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花 纹繁密,由上至下分为五层:缠枝花叶、缠枝莲花、缠枝牡丹、卷草、仰莲瓣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是君子所尚,莲花象征纯洁,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作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元青花主要纹饰是缠枝牡丹,肩部的缠枝莲与近底部的仰莲,夹着中部主纹缠枝牡丹, 寓意莲生富贵。
  • 元代花鸟蜜蜂银脚金步摇,是簪的一种,簪头连缀着金片做成的花朵、蜜蜂、大雁、枝叶等造型,纹饰精细繁,是元代金饰品中的上品之作, 1992年出土于攸县丫江桥乡,现为株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步摇,由单股的簪杆和簪头饰件两部分组成,簪头一般连缀花鸟枝叶饰件,走步则摇动,于是称为步摇。
  • 春末绵雨随远足,浏河佳境任吾行——徒步浏阳河散记(三)
    2024-06-15
  • 宜宾崖墓石棺画像,东汉浮雕,1979年发现于四川宜宾城北公子山东汉崖墓,墓道长10.4 、宽1.8米,墓门宽1.1米、高1.8米,墓室长7.45米、宽4 .05米、高2.4 米。墓室内放画像石棺三具,一大二小,均用整石凿成。大棺在前,其后并列二,现为宜宾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该墓有石棺三具,一大二小,均用整石凿成,虽残,但雕刻的画像大都完好。大石棺前档刻双阙,阙顶为歇山式。后档刻人首兽身伏羲女娲图,伏羲左手托日,右手执规,女娲右手托月,左手执矩。右棺板上两组画像。前一组为迎客图,四人一马,高冠长服手执便面者,作躬身举手状,当作主人。相对之高冠长服执便者应是来客。并有骑奴扈从。后一组为青龙、白虎,中有一鼎,上挂置一壁。鼎双耳各系绶带,龙与虎的后足均抓踏在绶带上,各用一只前爪抓住绶带。左棺板上也有两幅画像。前一幅迎客图为三人一马。主人躬身伸出双手,作迎客状,客人身后紧跟牵马侍从。后一组为观禽捕鱼图,水中有三禽,其中二禽争夺一鱼,另一禽左爪抓住一鱼。岸上二人观看,其中一人捧腹欲蹲,另一人跪地举双手欢迎。画像为浅浮雕,无背景,底面留有粗重的斜向凿纹。小石棺前档刻双阙,后档刻伏羲女娲图,作交尾状。右棺板有两幅图像。前一组为厨炊宴客图。在挂有帷幔的屋内,壁上挂猪腿、鱼、鸡和一器物,其下一人跪坐,操刀在俎上剖鱼。屋内地上置一物,主客对称,置杯对饮。后一幅杂技图,八人头饰双髻高冠,一人飞三剑,一人跳四丸,一人执圆环,一人飞身从环中跃过,还有二人在樽上倒立,另有击鼓者,可能是僰人之杂技。左棺板有两幅画像。前一幅迎客杂技图,主人躬身伸手欢迎牵马之客人,马后有执便面、负戟之侍从, 侍从之后有二人, 一人在鼎上倒立,一人跳丸。另一幅刻二人六博图。石棺画像浅浮雕,底面留粗重的斜向凿纹。
  • 宜宾市博物院现存《大藏经》约1700册,材质为蓝绢装、黄绢装和木夹板。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明版《永乐北藏》大藏经,另一种是明末清初私刻的《大藏经》,具有较高的文物收藏价值、版本研究价值,在四川甚至是全国都非常罕见。现为该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大藏经》(明1368―1644年)又名“一切经”,亦称“三藏”或为藏经,是佛经典籍汇编而成的丛书名,也可以说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内容分经、律、论三部,因内容广泛、流传久远、涉猎佛教经典、地理史记、山志寺志等众多知识门类,所以称之为大藏经。是佛学文化最权威、最具文物价值和最具文献价值的万能全书。 全藏收经1662部,6930卷,693函,以“千字文”为序号,每版25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5行,每行17字,字体采用秀丽的赵体。
  • 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或称彩绘人物故事漆屏、北魏彩绘人物故事漆屏,木质漆屏风,出土于山西大同城东南7.5公里处的石家寨村西南司马金龙墓,入选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现为大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该文物所展现的漆绘工艺十分高超。漆工以朱漆为底,黑漆勾勒线条,铅白涂脸、手,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渲染服饰器具。漆液粘稠,本不易作画,但此屏风上彩绘笔法细腻,人物须眉衣带一丝不苟,线条勾描与顾恺之笔法相似,实为北魏绘画的杰作。 该文物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彩画漆屏风大都已经朽散,从保存较好的两段看,绘画内容大部采自汉代刘向《列女传》故事,绘画艺术和油漆工艺都有很高的水平。 这件屏风不但在当时属于上品,在现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难得的精品。它的发现是美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漆画上有大片题刻题榜文字,字体秀丽遒健,用笔和结字已近楷法,是晋隶向唐楷过渡的典型,是为不可多见的北魏书法真迹。
  • 春秋·鹦鹉首拱形玉饰,1986年4月出土于通安严山春秋吴国的玉器窖藏,弧长8.4厘米,宽3厘米,厚0.5厘米,现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该器玉色淡绿,内蕴墨绿色斑点,呈拱形瓦筒状,两端作对称的鹦鹉首形,高肉冠,圆目钩喙,头部边沿琢出细密的阳线羽状纹,颈与器体相连,器体表面分饰四组繁密的蟠虺纹。两端为对称的侧面鹦鹉头像,突出钩喙、肉冠及眼部,利用整器圆弧形的表面进行满幅排列,构成了上下左右四方连续的纹样。 器体两端为鹦鹉的侧面轮廓,弯喙,肉冠和镂孔的眼相结合,头部边沿采用单线阴刻手法形成羽状纹,而颈部则用阴线向体部延伸贯通,四组蟠虺纹采用减地浅浮雕于法。其造型风格独特,显示出明显的南方吴地文化风貌。
  • 双鸾瑞兽纹铜镜,是盛唐时期最流行的镜类,直径26.8厘米,通高0.9厘米,现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该镜呈八瓣菱花形,镜背分三层纹饰布局,镜背中央伏卧一兽,腹下有一孔,形成镜钮。内切圆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外区分饰八组飞鸟、蝴蝶和花草纹,内区饰双鸾双兽,间饰缠枝莲纹。 从纪年镜的资料中可知,该镜大约成镜于武则天长寿年间,菱花镜也始铸于这一时期。镜中的“双鸾”有着爱情寓意,在诗意中总与恋情、相思之类的情景相连。”
  • 春秋·楚途盉,春秋晚期调酒器,通高25.2厘米,口径10.8厘米,重4105克,1980年出土于苏州吴县西津桥镇南,现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小口,设浅平盖,宽肩上置夔龙形提梁,扁圆形腹圜底,下置短蹄足。腹前端置一曲颈龙首为流,后置透雕交龙纹为鋬。龙首为双目外突,小圆口,头顶铸出扉棱。盖顶饰一活络链与提梁相连。盖面饰雷纹,腹饰变形龙纹。肩部铸铭文八字,记楚叔之孙途作此盉。
  • 苏州博物馆馆藏元朱碧山银槎,高11.4厘米,长22厘米,宽7.5厘米,形如老树权丫,腹空,周身作桧柏纹理,瘿结错落,枝权纵横,槎上道人昂座,一手抚膝,一手撑于槎面。道冠云履,长须宽袍,神态安然,作乘槎凌空云游状。槎背面尾上刻:“至正乙酉朱碧山造”八个铭文。现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元朱碧山银槎是白银铸成后,再施雕刻而成的,头、手、云履等部分是铸成后接焊的,接焊处混然无迹。 元朱碧山银槎是元代的金银器,全世界发现四件,一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馆(清宫旧藏);一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件为苏州博物馆收藏;还有一件,1860年英法联军入京火烧圆明园,银槎杯被英国将军毕多夫盗走,现为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收藏。 元朱碧山银槎有传统绘画与雕塑特点的工艺品,标志着元代时期铸银工艺的技术高度与艺术水平,对于研究元代艺术发展的历史有很大意义。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