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歌手黄老邪

流浪歌手黄老邪

网易号

关注
494粉丝
0关注
248被推荐
IP属地:河北

1枚勋章

读名著,品名著,读书使人快乐

  • 民间故事:老汉三年前救下一人,那人给他一根茶树枝,奇迹发生了

    2022-08-05
    图片
  • 书生考中进士被人冒名顶替,寡妇大骂魁星神像,天空突然一声霹雳

    2022-07-25
    图片
  • 民间故事:女子新婚之夜遭退婚,夜里忽然来了几个夜叉跪倒叫主人

    2022-05-17
    2跟贴
    图片
  • 民间故事:皇宫丢失玉玺,钦差去请神算,神算一句话钦差跪倒在地

    2022-05-13
    1跟贴
    图片
  • 从前,有个教书先生正在教学生作诗,忽然他的娘子来看望他,他就说道:“我与娘子喜相逢。”后来师娘生了个胖儿子,有个学生作了一首歪诗,把先生气得七窍生烟。
    这个教书先生,自说学问很深,不像其他的先生一样,都是一些落榜的秀才。他也不想考什么功名,如果自己去考,万一考不上,岂不被别人笑话吗,以后谁还认他这个先生呢? 这一天, 他对弟子们说: “学问嘛,就是识多见广,多学好问。 今天我带你们出去长一长见识, 回来后每人做一篇文章,谁若做不出来,我就用戒尺打他。 这先生就带着弟子们出了门,迈着方步,一步一摇地,走不多远,碰见了先生的娘子来看望先生。先生见了娘子,开口便说:“我与娘子喜相逢。”弟子们与师娘一一见礼。 先生对娘子说:“娘子先到下处,我带学生们上完课就回来。”这时,有一位学生名叫胡思,很有心思,就默默地记下了先生说的这句话:“我与娘子吾相逢。” 先生同娘子分了手,带着弟子们继续往前走,只见南边有一家房屋着了火。先生摇头晃脑地说:“大火一起满堂红。 ”那位名叫胡思的学生,又默默地记下了这句话。这时,有个人鬼头鬼脑的,趁失火拿起这家的一件东西,转身就不见了。 先生和弟子们都看见了,其中有一个弟子问道:“那人为什么拿了人家的东西就走了?”先生说道:“趁火打劫是好汉。”胡思望了望先生,但见先生摇头折扇没有看他,他只好随着先生又向前走去。 走了半天,先生和弟子们都热得满脸是汗,碰巧走到一条小河边,先生对弟子们说:“大家都到河边洗一洗脸,凉快一下再走。”就在他们凉快的时候,从河边上爬来一只乌龟,弟子们有的没见过,就问先生:“这是什么东西?” 先生看了看,认不清是乌龟还是老鳖,说道:“这个东西叫做铁甲虫。”胡思倒认识乌龟,只是在先生面前不敢说先生说错了,就笑了笑,也就随着说是铁甲虫。 这时,天已到了中午,先生就带着弟子们回了家,吃完饭,先生又看着弟子们作诗。这时有人来报信说:“先生,师娘生了个胖小子,让你赶紧回去看看呢!” 先生看了看弟子们说:“你们都要好好 作诗,不要偷懒,回来我要挨个检查。”先生走后,弟子们认真地作诗,只有胡思不安分,一会儿望望这个,一会儿望望那个。 最后,他看有的同学都做好了文章,他这才开始写,他拿起了笔眨着小眼,没多会就说:“我也写好了!瞧恁一个个都多费劲。”过了好长时间,先生回来了说:“恁的诗都作好了吗?” 弟子们回答先生:“作好了。”先生又接着说:“我要一个一个地看,谁若作得不好,我就用戒尺打。”先生慢慢地挨个看着,当正要看到胡思的文章时,胡思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要小解。” 先生摆了摆手说:“去吧。”然后低头看到胡思桌子上的砚台下面有一首诗,只见上面写道: 先生师娘喜相逢, 一年四季满堂红。 祖祖辈辈是好汉, 生个儿子铁甲虫。 先生看了气得七窍生烟,大声叫道:“胡思!你给我过来!”但是叫了好几声,也不见胡思的身影了,原来胡思早就借尿遁跑啦! 这个故事出自《鲁南民间故事》中的一则“先生教作诗”,讲述了一个教书先生教学生们作诗,结果弄巧成拙,叫一个学生作了一首打油诗给戏弄了的故事。 这个教书先生自诩很有学问,还不屑于考取功名,就在私塾教学生读书。他喜欢卖弄学问,没事就做首诗。没想到一个叫胡思的学生把他的诗句全部都学了去。 最后教书先生妻子生孩子,临走前让弟子们每人作一首诗,这个胡思就把刚才记的诗句全部用上了。教书先生看了气得七窍生烟也没有办法,因为这全是他白天所做。 教书先生喜欢卖弄,却没想到最后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 从前,有个憨子要到丈人家去,媳妇跟他说:“俺家里什么都是檀木做的,俺娘要是让你看是什么木头的,你就说是檀木的,保准她看不出你憨。”到了丈人家,丈母娘正在在解手,他上前就摸去。
    这个憨子听了媳妇的话,就来到丈母娘家,往椅子上一坐,说道:“大娘,你的椅子是檀木做的。”丈母娘一听很高兴,心想:人家都说俺闺女婿憨,我看一点儿也不憨。 说着憨子又摸了摸八仙桌子,说道:“这桌子也是檀木做的。”丈母娘更是高兴,忙拿出木碗给他倒茶。憨子端起木碗一看,又说道:“这碗也是檀木的。”丈母娘越听越恣,乐得合不拢嘴。 这时,丈母娘要到茅房解手,憨子心想丈母娘又要拿什么东西给他看,就跟了出去。到了茅房一看丈母娘正在解手,把定露在外面。憨子急忙摸着丈母娘的定说:“大娘,这个也是檀木做的。” 媳妇见了一把揪过憨子的耳朵:“别丢人了!给我回来!”该吃饭了,媳妇怕憨子不会夹菜,别人笑话,就对憨子说:“你在堂屋吃饭,我在堂屋东梢间看着。我敲一下盆,你就夹一下菜,我不敲盆,你别夹菜。我敲多快,你就夹多快。” 憨子把媳妇的话记在心里,到吃饭的时候,老丈人陪着吃。老丈人再让,憨子也不夹菜。过了一会儿,就听见他媳妇在东梢间敲了一下盆,他这才夹了一口菜。 老丈人就想:这孩子不是也怪懂事哩。谁知,吃着吃着,小孩哭了,他媳妇起身去哄孩子。那小盆里有放的小米,鸡进屋来了“叭、叭、叭”啄了三下,憨子就连着夹了三下菜。 这时,鸭子进来了,把鸡吓跑了,还把嘴插在盆里嘟噜起来。憨子一听,这是叫我不用筷子,端起来喝。没没容分说,端起所有的菜来喝了个精光。 憨子闹了笑话,之后媳妇再也不带去走丈人家了。可她爹想闺女,时间长了天天念叨,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这一天,他忍不住了,决定去闺女家看看。闺女听说她爹要来看她,也很高兴。 就对憨子说:“俺爹要来了,你别再闹笑话了,我叫你怎么说,你就怎么说。俺爹进来后,你就说‘爹,你来了?爹,你屋里坐。爹,你喝水。爹,俺院子里有棵枣树,到结枣的时候,你来吃枣;院子里有棵槐树,到热的时候,你来乘凉。’” 憨子说:“好,我记住了。”第二天,老丈人来了,憨子出来迎接老丈人,见面就说:“爹,你来了?”老丈人一听,非常高兴,心想:这闺女婿说话多中听啊,这还是不憨。 接着憨子又说:“爹,你屋里坐。”老丈人进屋刚坐下,憨子又说:“爹,你喝茶。”老丈人喝完了茶,憨子又说:“爹,我院子里有棵枣树,等结枣了,你来吃枣。” 老丈人想:人都说俺女婿憨,这不还这么能说?正想夸他两句时,憨子又指着槐树说:“爹,这棵是......”可他突然间忘了,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在那干张嘴不出声。 这下,可把他媳妇急坏了,忙用手往怀里一指,那意思是说:“这是槐(怀)树。可是憨子看见她这样一指,会错了意,对老丈人说道:“爹,这是妈妈树,过年以后你来吃妈妈。” 这个故事出自《鲁南民间故事》中的一则“憨子走丈人”,讲述了一个憨女婿去走丈人家,结果因为不懂事不会说话,而闹了不少笑话的故事。 民间流传中这种憨女婿的故事有很多,不管媳妇在家教得有多好,憨子总是能在丈人家闹出笑话,也是让人很无语。说明傻子就是傻子,遇事不会变通,再教也是白费。
  • 从前,有个人在门口贴了幅对联:千顷地纳粮不愁,家住一座望月楼,门口两棵枫香树,两只盐船度春秋。这天朝廷钦差从这路过,一看门口这幅对联,不禁大吃一惊,赶紧把主人叫了出来。
    钦差一看这幅对联虽说写得不是很工整,但是口气着实不低,他赶紧吩咐手下人寻找写这幅对联的人,想问问他家到底有多富。谁知,过了一会儿手下人找来的是一个小孩子。 钦差就问这小孩:“你家真有千顷地纳粮不愁吗?”小孩说:“那还能假了?老爷,您算算,我从小就跟着俺娘,靠搂柴火为生。今年我都十五六了,搂过的柴火还不超过一千顷吗?搂柴火的地还能纳粮吗?” 钦差一听,小孩说得也有道理。又接着问:“你家中住的望月楼是什么意思?”小孩说:“俺家住的一间屋,塌了七个窟窿,是白天见太阳,夜晚见月光。这个不是望月楼是什么呢?” 钦差又问:“门口两棵枫香树指的是什么?”小孩说:“俺门口出了两棵茴子扫帚,那不就像月亮上的枫香树吗?”钦差又问:“那两只盐船度春秋又是什么意思?” 小孩笑着说:“我喂了两只鸭子,就靠着这两只鸭子下蛋,卖钱换油盐,鸭子成天在水里游来游去,不像两只船吗?”小孩的一番话,弄得钦差哭笑不得,只好说:“好文才,好文才!” 小孩长大了,娶了媳妇。这年快过年了,他裁好红纸,准备写对联。可是拿起笔,突然一时没了灵感。正在这时,他家养的一条狗,嘴里叼着一条长虫,从门外进来。 他灵机一动,就来词了。提笔写道:“我家门前一龙池,家有降龙犬一只。”写好了贴在大门上。该写屋门上的对子了,可想了一上午也没想出来。 正要吃饭,儿子摔破了一个碗,他又来了词。急忙提笔写了上联:“太子打破乌金碗。”写好上联,下联还是写不出来。到了晚上,媳妇看了看天,只见天无星光。 临睡之前,告诉他说:“你睡觉别忘了把酱盆端屋里来。”一句话提醒了他,想到了下联。拿起笔写道:“娘娘观星把将移。”写完贴好,就高高兴兴地睡觉去了。 过完新年,县太爷办事路过他家门前,吓了一跳,难道这里还隐藏着什么高人?忙派人打探,这里是不是住着皇亲。打探的人回来说,什么亲也不是。 县官很生气,就差人把他抓到了县衙,押了起来。幸好县官只想吓唬吓唬他,也没动刑。可一连数十天也无人过问,连媳妇也不来看他,他就写了封信,叫人捎给他大舅子。 信中写道:“提起笔来泪纷纷,拜声国舅致皇亲。娘娘如有探监意,怀抱太子看大人。”县官一看,大吃一惊,又急忙派人打听。后来,才知道是爱拽文的,只好放他回家了。 经过此事,他发奋图强认真学了几年文章,终于考中了秀才。有一天,当地的老财主做生日,做六十大寿。老财主请了本地方的很多名人,他也在被请之列。 这些人之中还有一个文笔比较好的才子,他俩明显脾气不一样。那人为人刁滑,会溜沟子打顺风旗。他则为人正直,对多行不义的富豪权贵,不是笑骂,就是讽刺。 这天,两人吃饭正好坐在一个桌子上,有人就乘着酒兴,要他二人作一幅对联献给老财主。两人听罢,都谦虚了一阵,便由那人作上联,他作下联。仆人拿过纸笔交给那才子,那才子接过来,略一思索,就写出一个上联来。 写的是: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得佳肴美味。位列三品,品享荣华富贵。贵宾早就该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写罢,把笔交给了他。 他提起笔来,想也没想,泼洒浓墨写道: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一个老孬种。终究不得好死,死无葬身之地。地皮未买点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他写罢就撂笔走了。 这个故事出自《鲁南民间故事》中的一则“才子对对联”,讲述了一个人从小就有几分才学,虽然只是捡柴为生,但是生活乐观,作的对联连过路的钦差都被唬住了。 后来发奋图强考中了秀才,被请去财主六十大寿的宴席上。别人都溜须拍马,他却不畏强权富贵,写下一副对联痛骂了财主,拂袖而去,真让人痛快之至。文人就应有此傲骨,立于天地。
  • 从前,有对新人拜堂成亲,晚上要入洞房了,新郎却不到里间屋去睡,新媳妇很奇怪,却也只能干着急。没想到半夜三更,新娘子的红绣鞋不见了,新郎也失踪了。
    苏州城李家庄有个李公子,新婚娶了张家庄的张小姐为妻。这天,张小姐跟李公子说:“明天俺娘家唱戏,你跟我去听戏吧?”李公子说:“行,你先回去,我明天再去。” 媳妇回娘家对他娘说,明天她男人来听戏。这闺女婿头趟走丈人,老丈人家都忙着准备。找了陪客的,请了厨师忙了一整天。第二天,闺女就领着他侄儿听戏去了。 再说济宁府有个孙少爷,这天来苏州城遛着玩,他背着小包袱,一遛遛到张家庄的戏台下,叫张小姐看着了。张小姐认错了,心想:看这个人,听戏就听戏,不家去,弄戏台底下乱串。 就对他侄儿说啦:“恁姑夫来听戏了,快去喊他。”小孩来到孙少爷跟前,迎头就说:“姑夫,来听戏啦。”孙少爷一听愣了,心想:我在苏州无亲无故,再说自己还没娶媳妇,哪儿来的妻侄儿呢? 又怕羞着小孩,就说:“来了。”说着又领小孩,给买了糖果点心,打发小孩走了。小孩回来说:“姑,这是俺姑夫给我买的东西。”张小姐说:“这个孬种,就买恁点东西,你没喊他家去!” 小孩说:“喊了,他不去。”小孩说完,就回家领着他爹来找孙少爷,不一会就找到了。小孩他爹迎着孙少爷就说:“贤弟,既然来了,还不赶快家走,家里都准备好了。走!等吃完饭再来听,好戏还在后头来。” 没等孙少爷弄明白,就被小孩他爹拉家去了。头天都准备好了,等客人一到,陪客的就拉开桌子喝了起来。孙少爷不知哪丸子药,也跟着喝起闷酒来,不多会就醉得不省人事,陪客的一看客醉了,也就散了席。 张小姐听戏回来,一听说自己的男人喝醉啦,那个气。心里骂道:这个没出息的种,没吃过东西,头趟来俺娘家,就喝成这个样子,叫俺以后怎么见人。 她嫂见妹妹听戏回来了,赶忙拎着一壶茶, 递给张小姐,说:“他姑,甭生气啦,快送壶茶给他姑夫。”张小姐虽然嘴上不情愿,还是拎着茶进了厢房。 这个孙少爷,醉得不省人事,瘫在椅子上。张小姐进屋,恐怕弄脏了听戏穿的红绫子小褂,就脱下来,搭椅子上,倒了碗茶,灌孙少爷嘴里,就回里屋歇着去了。 快半夜了,孙少爷醒酒了,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往里间屋看,新媳妇睡在床上。他心想:坏了,这天明人家能愿意?偷跑了吧!再一看,自己的小包袱还叫张小姐抱着呢。 转念一想:虽说包袱里有十来两银子,要是闹醒了小姐,这事就大了。我不如拿她的红绫小褂,当几两银子,赶快回家去吧。想完,伸手拿了红绫小褂就偷跑啦。天明了,张小姐睡醒一看,他男人拿着她的红绫小褂走了,问谁谁郁没见。 张小姐早饭也没吃,拎着小包袱就回家啦。到家就数落:“你这人,听戏不家走,拿架子,叫俺哥请你去?没见过酒,醉成那样子?醉就醉了呗,天明也该跟俺爹娘个招呼再走,不该拿俺的红续褂子偷跑,我的褂子呢?“ 这李公子听张小姐数落的这些事儿,他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根本没去听戏啊,听媳妇这样一说, 心想:难道说这世上真有和我长得一样的人?一定是老丈人家认错人了。 他也没跟媳妇争辩,第二天,就出门找和那个他长得一样的人。他出门就往北走,也巧,这天来到济宁府。走得又渴又累,遇着个小做活的挑水,想找口水喝。 就来到挑水人面前,刚想张口,小做活的抬头一看,少爷回来了。忙说:“大叔! 你可回来了,到家啦还不家走?你这一走,可把家里人急死了!今天喜日子就到了,可算今天回来了。” 没等李公子说话,拉着李公子就往家跑。没进门就喊:“少爷回来了!”孙少爷今天成亲,是早已定好的日子。过去只要选定了日子,就不能改,迎亲的日子到啦,新女婿不在家,把个孙老爷急坏了。 一听少爷回来了,全家人喜出望外,也没问孙少爷这些日子都干了些什么,就把他打扮起来。说着,新媳妇就到了,接着就拜堂。这一下李公子全明白了:这一家的少爷,一定长得和自己一模一样,认错人了。 晚上该入洞房了,他没到里间屋去,就在外间屋坐着。猜析着:这要是天明他男人回来,那还了得?不如学她男人,我也偷跑了吧!她男人拿了俺媳妇的红绫褂子,我也得拿她件东西。 一转眼看到房门口摆着一双红绣鞋。就趁新媳妇没注意,把鞋往腰里一揣,就溜出去了。还恐怕人家追上,跑得那个快。边跑边想,这回到家就能跟媳妇说清楚了。 再说了孙少爷,从张家庄跑出来后,没敢停留,半路上找个茶馆喝茶。也巧,这李公子跑了半天,也进这茶馆喝茶,正巧和孙少爷坐个对面。俩人一抬头,都呆了,就是双胞胎也没他俩长得像。 李公子和孙少爷拉起家常,说起各自的经过,李公子说:“你偷了俺媳妇的红绫褂子,没起坏心。”孙少爷说:“你替我娶媳妇没进内房门,心眼也不坏。” 李公子说:“从这我再不去济宁州。”孙少爷也说:“这苏州我也再也不去了。”两人从今往后用书信往来,成了通家之好。 出自《鲁南民间故事》。
  • 从前,有个老头和三个儿媳妇一起吃饭,老头想显露一下他的学问,就说了:“今天咱们喝酒吃菜作诗,作不上来的不准吃菜喝酒。”三儿媳妇作了一首把他气得七窍生烟。
    这老头名叫张大白,前半辈子很穷,后半辈子富了。家里的小日子过得不错,三个儿子也都成了亲,临老了也没有什么心事了。就是不识字,这一点很不顺他的心,他老想去求学。 到哪里去学呢?东庄有个教书的先生,是个秀才。张老头心想,我到他那里去学一崩吧!于是他打点行李,准备好礼物,就到东庄去了。学了有半年的光景,觉着学了差不多了。 这天夜里,来了一只老鼠爬上桌案,偷拉先生的糖。张老头心里话:老鼠把糖拉走了,我要不逮住老鼠,先生不说是我偷吃的吗?他就伸手拿了一张弓去打老鼠。 他把弓一拉,就听“当啷”一声,没砸着老鼠,把先生的荼杯砸烂了。他一看,这下可惹事喽!老鼠没砸着,把茶杯砸破了。气得他蹦瞪一下站起来了,到外边去解手。 先生门前栽了些牡丹花,天黑看不见,他一尿尿了一牡丹花。他低头一看,“哟!我的亲娘哎!这怎么尿先生牡丹花上了?这......这可如何是好?”烦得他一夜蹲在地上没睡觉。 天明,先生上书房来了。一看,他蹲在地上正生气。就问:“你为嘛蹲在这生气?”“咳!甭提了,恁‘令叔 鼠’拉恁‘令堂糖’睐,我想打恁“令叔’,拿了恁的‘令公弓’,一下子砸了你的‘令伯杯’,把恁令伯砸破了。” 这下子可把先生气坏了。连声说道:“行行!你学得不错了,赶紧回家吧!你走吧!”回到家里,三个儿媳做好饭菜为他接风。饭菜摆好,全家人围坐在一起。 老头想显露一下他的学问,就说:“今天,咱们吃菜喝酒作诗,作不上来的不准吃菜喝酒”。三个儿媳妇想:这老头出去学了半年,还真长学问来。就问:“咱以嘛为题?” 老头说:“今天随便,题我就不出了。他大嫂,你先作。”大儿媳妇想:俺娘家是个开药铺的,我比着俺娘家作吧。就说:“东山楂,西术灵,摆上酒席敬公公;公公要是不饮酒,还有荆芥和防风。” 张老头一听,连说:“不错!不错!好诗!好诗!他大嫂,你先喝酒吃菜。他二嫂,该你了!”二媳妇想,大嫂娘家开药铺,她以药店作诗。俺爹是个教书先生,我就比着俺爹作。 就说:“《百家姓》《三字经》,摆上酒席敬公公;公公要是不饮酒,还有《礼记》和《春秋》。”老头也是连说:“好诗!好诗!他二嫂,你也喝酒吃菜。他三嫂,摊你了。” 三儿媳妇心想:大嫂、二嫂都比着她娘家做,俺娘家是个杀驴剥猪的,我也比着俺娘家做。说:“杀驴的刀, 捆猪的绳,摆上酒席敬公公;公公要是不饮酒,抓着尾巴拧着鬃。” 老头嘴里正噙着一口酒,听了三儿媳妇作的诗,直气得七窍生烟,这口气差点没上来。 这个故事出自《鲁南民间故事》中的一则“张老头作诗”,讲述了一个姓张的老头一辈子不识字,临老了找个教书先生学了半年学问,倒也学了个半吊子水平。 把先生的东西都弄坏了,气得先生把他赶回了家。回家他还显弄自己的学问,吃个饭喝个酒也要作诗,最后三个儿媳妇作了一首,把他气了个七窍生烟,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 从前,有兄弟四个作了一首诗骂了他爹,他爹非常生气,就到县官那里去告。县官说:“我出一题,你们每人作一句诗,如若作对了还则罢了;如若作不上来,每人打四十大板!”
    这个老头,四个儿子都没娶媳妇。老伴早就去世了,按说该好好过日子,挨个地成家立业。可是这四个儿子,偏偏都不爱庄户活,专爱学作诗,成天和他爹拉不到一块儿去。 这一天,是个半阴天,兄弟四个来到村头高粱地锄高粱。锄了不一会儿,天上的云彩越来越多,老大想偷懒,就说:“庄稼最怕锄后灌,咱弟兄到地头歇会,看没雨再锄。” 其他三个一听,赶忙撂下锄,全部都跟着歇脚喝茶去了。歇够了四兄弟就回家了,一回家正看见他爹正在打扫院子,诗兴就来了,老大说道:“家有一老老。” 老二听了,紧接着也来了一句:“怀抱扫帚扫。”老三嘴也不闲着说:“家里有灰尘。”老四最后接一句:“没灰他也扫。”他爹打扫院子时,眼看这四个儿子在地头玩,不锄地,本来就不高兴。 又看见他四个嘻嘻哈哈,咕咕叽叽,心想:这四个不孝之子,准是嫌我让他们去锄地,又骂我呢。他越想越生气,扔下扫帚就上衙门把这四个儿子告了。 县官升堂一听,心想这四个儿子太不像话,竟敢骂他老子。于是,传令将他们捉拿到县衙。这兄弟四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为了什么事被叫到衙门。 他们跪下问道:“老爷,不知叫小民来所为何事?”县官一听,大怒道:“大胆刁民,为何不在家老实干活、种地,却要骂恁家老爹?现在恁爹已经告下四人,快快快如实招来,若有半句谎言,每人先打四十大板!” 这兄弟四人听了,心里着实纳闷,问道:“俺什么时候骂老爹了?”县官就把他爹告状的话讲了一遍。老大一听说:“老爷,小民安冤枉啊,俺那哪是骂俺爹来,俺是作诗哩!” 县官听了,心想:这几个小子还会作诗?就说:“你们还会作诗?来,我出一题,恁四人每人作一句,如若作对了还则罢了;如若作不上来,每人打四十大板!” 老大说:“听候老爷吩咐。”县官手指门前一棵杏树,说:“就以这杏树为题吧。”四人说了声好,老大先开了头:“老爷门前有棵杏。”老二说:“叶青枝茂结红杏。” 老三说:“红了最好吃。”老四说:“青了还发硬。”县官一听,这几句虽然无绝句,但也是那么回事。就又指着门前的一棵竹子,说:“再以为竹子为题作一个。” 老大说:“老爷门前栽青竹。”老二说:“根直叶青长得粗。”老三说:“长得粗来能解板。”老四说:“长得长来能盖屋。”县官一听,心中大喜,便要放兄弟四人回家。 老头在堂前听得明明白白,非要老爷揍这四个儿子不可。县官一听,心中不高兴,便说:“你这刁民,无事生非,诬告儿子骂你。如今不给你点厉害尝尝也不行。来呀!把这刁民重打四十大板放回。” 衙役们听了,扭起来就打,直打得老头子叫苦不迭。打完以后,县官吩咐他兄弟四人抬回家去。一路上,老头一阵子骂,一阵子喊疼。 老大诗兴又来了,说:“无事生非要告俺。”老二说:“白白挨了四十板。”老三说:“打得可能还挺疼。”老四说:“不疼他不会骂咱。”老头听了气得直翻白眼。 快过年了,老头心想:这一年过得太窝囊,不是生气就是打官司,破财费钱的。今年,我一定要写几句吉庆话,贴在堂屋里,冲冲晦气。写点什么好呢?有了! 他想:自己和四个儿子每人拣一句吉庆话一说,不就行了吗?老头打定主意,年三十晚上,就找了一位先生,就把四个儿子叫来,说:“今年咱要过个好年,咱爷五个,一人说一句吉庆话,叫先生写。” 说着示意一下先生,接着说,“我先说,恁挨着来。先生,你写上‘今年好’,这句话。”先生和他四个儿子一听,都说:“不错,不错。”老大想:该我了,我说什么呢?对了,往年净遇些倒霉的事。 就说:“晦气少!”先生听了,又写上了。老二想:去年打官司,不光毁钱,还受罪。就说了一句:“不得打官司。”老三想:以前喂猪不是不长,就是病死。就说了句:“喂猪长成象。” 老四想:从前,俺家的老鼠太多,粮食也叫老鼠吃了不少,衣服鞋袜也让老鼠咬了。就说了句:“老鼠死个净。”先生把爷儿五个的话依次写在纸上,就告辞了。 可是由于大意,他在这五句话中没有加标点,老头也不懂,就把它贴在了堂屋的墙上了。大年初一,亲戚来拜年,见到墙上新帖的字,觉得很新鲜,就顺口念了出来。 “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喂猪长成象老鼠,死个净。”老头和四个儿子一听都傻了眼。 这个故事出自《鲁南民间故事》中的一则“四兄弟作诗”,讲述了一家四兄弟作诗,被老爹告上衙门的故事。这兄弟四人不学无术,整天作诗取乐,也难怪他爹生气。 告上衙门后,县官也是胡乱断了案,还把老爹打了四十大板。最后老头想着一年不顺利,想写几句吉庆话贴在门上,没想到断句以后又起了反效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 民间故事:算命先生说他有大难临头,没想到他的一个举动拯救自己
    2022-04-29
    2跟贴
  • 民间故事:两人去算命,同字不同命,算命先生说看看你身后有什么
    2022-04-28
    76跟贴
  • 从前,有个王员外,接连娶了四房媳妇,都没生下一个儿子。这天他忽然想起,年轻时上京赶考,半路与一位店家的小姐有过私情。于是他就去旧地寻找,没想到引来了杀身之祸。
    当年他赶考回来时,听说小姐已身怀有孕,就是不知这位小姐走了没走,孩子生了没生,是男是女,是死是活,一点也不知道。王员外心想:不管怎样,我得出去打听打听。 主意拿定,第二天便备上快马,来到原来住店的地方,打听之下才知道,这店主也姓王,王小姐怀孕后,被父母赶出了家门,过着要饭的日子。后来,在一家财主家当奶妈子。 生下一个儿子现在已经十八岁了,跟人家贩鲜鱼为生。也挣了几个钱买了两间破草房,娘俩过得非常艰难。王员外千辛万苦找到了王小姐家,进门一看两人都认不出对方来了。 王员外说明自己的身份和来由,俩人抱头痛哭。王小姐的儿子,也不知道什么缘故,就两边劝,两人才不哭了。王小姐把儿子叫到跟前,把当年的情景又说了一遍。 王员外把自己的家境,也跟王小姐说了一遍,王小姐说起自己当年被赶出家门生养孩子的难处,越说越难过,又痛哭起来。谁料她过于难过,一口气没上来,竟然死了。 儿子见亲娘死了,痛哭了一场。与刚见面的爹商量了一下,王员外拿出钱来,买了口棺木把王小姐埋葬了,然后带着儿子回到了自己的家里。过了两年,王员外也过世了。 再说这王公子已经二十来岁了,家中他爹娶的第四房夫人,也不过二十多岁。两人都青春年少,整天眉来眼去,天长日久,也就私通了。 这王员外有个兄弟,见他哥在外面领了个儿子来,儿子又与他第四房嫂子有私情,就想把侄子和四房嫂子一同赶出家门,好独吞他哥的财产。这王公子与他四姨娘有私情,外界也有传闻。 王公子在家里也蹲不住,就与四姨娘商议,把家中的细软,金银一带,两人就逃出了家门。谁知王公子与四姨娘有私情,四姨娘已怀孕在身,这就把原来的母子关系变成了夫妻关系。 等儿子生下来,也长到十八岁的时候,给他娶了媳妇,媳妇倒也十分贤惠。这一天,正巧夜里媳妇拉肚子起夜到外面解手,就听上房公爹跟婆母正在拉私房呱。 只听婆婆说:“你个小杂种,我是恁娘,你就把我变成媳妇了?”公爹说:“这不能光怨我,你不也有意吗?”听到这里,媳妇再也听不下去了,回到自己屋里,就把小王公子从被窝里拉了出来。 说:“恁这家子都是一家子什么人家?”小王公子莫名其妙:“你说什么人家?”媳妇就把刚才听到了话,跟小王公子学了一遍。这小王公子一听,羞得不知道怎么好。 就拿起一把杀牛的刀,到上房趁爹娘熟睡把爹娘给杀了。回到自己屋里,又把自己的媳妇也杀了。杀完以后,就在影壁墙上写道: 杀爹爹是大长兄, 杀母亲是无正经。 杀妻子怕外人听, 自己死了图清静。 小王公子把父、母、妻子杀了以后,题完字,自己也自 杀了。邻居看王家几天没人开门,有点奇怪,推门一看,全都死了。再看看影壁墙上留的字,都明白了。把四口人埋葬了,也就没事了。 这个故事出自《鲁南民间故事》中的一则“公子杀家”,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从王员外开始,就似乎没有一个正经人。他连娶四房媳妇都没生下儿子,才想起去寻找当年的王小姐。 早先这十八年干啥去了?自己老了没儿子才想起来?那王小姐年轻时与过路的举子有私情,还生下孩子,也不是大家闺秀所做所为。念在她含辛茹苦养育儿子不易,功过相抵。 王公子在父母死后竟与四姨娘有染,俩人也都属于大逆不道。后来生下儿子娶了媳妇,媳妇半夜听公婆的墙根,也是不应该。但是最可悲的是小王公子,竟然在知道父母丑事之后,自灭满门,也是相当凄惨了。 父母再有错,也是生你养你的父母,不知报答也就算了,还挥刀泄愤,真是猪狗不如。而且他媳妇不过是无意中得知了公婆的事,也遭到灭口,算是很可惜了。 看来人生在世,还是千万不要做亏心之事,那句俗话说得好: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否则早晚有一天,老天爷会连本带利让你偿还的。
  • 这个说小鼓的,一出去说小鼓,经常个把月地不回家。他兄弟俩,他是老大,家里还有个兄弟。说小鼓的一出门,他媳妇就去走娘家。这天,他从外地回来,一见媳妇不在家,就让他兄弟去叫嫂子。
    两庄相隔十多里路,他兄弟十八九岁,没娶媳妇,把他嫂子叫到半路上,就装病在躺在地上打滚。他嫂子问:“你怎么了?”他说:“嫂子,俺不能活了。”嫂子问:“怎么不能活了。” 他说:“我有病了,这病还不好治唻!”嫂子问:“你生的什么病给我说说!”他说:“我的病叫鸟求。”嫂子问:“那怎么才能治好呢?”他说:“要想治好,除非咱俩在一块睡觉,才能好。” 他嫂子一听,这个熊事怎弄得了呢?一看四外也没人,就说:“好吧,咱俩睡觉,治好你这个病再走吧。”两个人就睡了一觉,睡完病也好了,也能走了。 回到家里,一走个把月,两口子就拉了。男的说:“我出外多少天,一来你就不在家,叫俺兄弟接你才来。”“你甭提恁兄弟的事啦,要不是我,恁兄弟非死在路上不行。” 说着他媳妇就把他兄弟的事说了一遍。他哥说:“好!这个兔崽子,还有这回事!哼!”他哥起那就搁在心里啦。过了两年,他在外面说小鼓挣了几个钱,给老二说了个家口。 看好了日子,给老二成了亲。那天晚上,喝罢喜酒,送完了洞房,他到后柴院把一垛柴火点着了,然后大声喊:“起火啦,快来救火啊!”老二刚要睡觉,一听起火了,慌忙出来救火。 你反是新媳妇不能出来救火吧,他哥趁着这个机会,闯到新房里。把他兄弟媳妇抓耳挠腮地按到床上搂着就睡,睡完就走了。等老二救完火回来,已经过了半夜了。 将娶的媳妇头一夜,还是想睡,脱了衣裳又睡了。新媳妇说:“你将睡完怎么又睡呢?”“我啥时候睡过?”“不是你是谁?”“你看准了吗?穿什么衣裳?”“跟你差不多。”他弟一猜想差不多。 第二天,他哥说小鼓早早地就走了,他兄弟哪能咽下这口气?一见他哥出门了,他带上钱就外出找他哥去了。他走了有四五十里路,来到了一个庄上,正逢摊集。 他哥正在唱小鼓,一看他兄弟拉着个脸来了,心想:肯定是为那事来找我的。于是他拿起鼓棒敲了两声,就唱上了:“你是畜驴我是牛,好不该路上生鸟求。” 他兄弟一听,哦!是说我的哟。他哥又接着唱:“我在那后柴园里点把火,这才是冤报冤来仇报仇。”他兄弟一听,无话可说回头就走了。 这个故事出自《鲁南民间故事》中的一则“哥俩说小鼓”,讲述了兄弟两个,弟弟趁哥哥外出说小鼓的时候,把嫂子骗了。哥哥知道后反过来,又把他兄弟媳妇也骗了的故事。 说到底是这兄弟有错在先,哥哥也算仁至义尽,还给他娶了媳妇。不过他不该反过来,也把兄弟媳妇骗了。冤冤相报何时了?两兄弟应该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把日子过好是正经。
  • 民间故事:货郎勾搭别人媳妇竟成功,结婚后一个举动,媳妇起疑心

    2022-04-24
    1跟贴
    图片
  • 从前,有两家做生意的商铺恰好开在一条街的两对面,原先两家生意都差不多,可慢慢地,其中一家生意却越做越冷清。这家很奇怪就去偷看,原来问题出现在饭桌上。
    这两家商号,本来不管是论门面、论家底,还是论家口,两个铺子都是半斤对八两,谁也不比谁高,旗鼓相当。可是慢慢地,其中的一家生意越做越红火,家道也是越来越富有。 而另外的一家,生意却越做越冷清,日子也是越过越艰难。这家就去对面偷看,最终发现,原因并不是两家做生意的本领有什么高下,原来问题就出在两家的饮食——吃鱼上。 起先,两家的生意还没有高低之分的时候,各家吃饭都是量着自家的家底做开支的。但是没过了多久,后来穷下来的这家就开始望对门的嘴了。 虽然是隔着一条街面,但是每顿都能看到他家必吃的菜中有一条热气腾腾的大鱼,而且日日如此,顿顿不离。这样一来,就把自家的心也惹得心痒痒,嘴被诱得馋馋的了。 这家就想,咱们两家一样的家口,一样的生意,光你吃得,我就吃不得?于是,他就学着对门的模样,每顿也买一条大鱼来,油炸红烧、清炖白煮,比着塞得吃喝开了。 可是,这鲜鱼虽然吃着爽口,却并非是每一个小户人家都可以时常享用的,所以才过了四五个月的时间,这家的经济周转就开始有些拮据,手头也很难再有能松动的钱文了。 可是再看看对门,人家依然有吃有喝,家道似乎还比前些日子更兴旺了些。于是他就越发地不服气,又咬着牙硬撑了三个月,直到手头出现了许多亏空,生意也一日比一日萧条了,才晓得这大鱼不是该比塞吃的。 直到了害病想吃的地步,也觉得自己确实吃不起了。 然而,对面那家,却依然是新鲜大鱼,每日顿顿不离。家道呢,也似乎并未因此而稍衰,相反的倒是花团锦簇,生意兴隆。 到了过春节的时候,还在铺门上贴了大红对联,横批的四个大字竟然写的是:连年有余(余谐鱼)。而穷下来的这家,却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吃鱼越吃越穷,而对面却可以越吃越富。 原来,这富起来的一家,他家每顿上桌的鱼竟是一条用木头做成的假鱼,而且这条假鱼做得也是出神入化,用筷子夹着一抖,就能够一块块地拆卸下来,仿佛是每个人都夹一块分吃似的。吃完饭后,又可以原样收拢起来。 这原本是自家怕人笑穷而想的主意,却没想到逗引了别人,使之落了个家道中衰的结局。由此看来,各人心头都有个称,自家做事花钱,要量着自己的家底去办,决不能死要面子瞎逞能。 这个故事出自《民间杂谈》中的一则“比吃鱼”,讲述了两家本来家产差不多的人家,因为比赛吃鱼,而导致一家衰落的故事。看来,俗话说得好:攒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 一分一文都是得来不易的,如果光知道爱慕虚荣,那要不了几天,就会变成穷光蛋的。那些做生意发财的家庭,大多都是小心会算计,知节俭的人家,这才是理家之道。
  • 有一天,张天师和财神云游四方,看到一个老头在推着小车卖砂壶。张天师就对财神说:“你看他这么可怜,不能送他点钱吗?”财神说:“他没有发财命,不信?我试试你看。”
    从前,有这么两个人,一 个是五十多岁的老头,一个是六十多岁的财主。先说这五十多岁的老头,他从十六七岁就推着小车卖砂壶,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冬天还是夏天,他都没闲过。 可就是这样,他也还是一生穷困。有一天,天上的张天师和财神云游四方,正好看到这老头在卖砂壶。张天师就对财神说:“你看,那老头都那么大年纪了,还推着小车卖砂壶,有多可怜?你不能送他点钱吗?” 财神瞅了瞅那老头说:“他没有发财命。不信?我试试你看。”说完,就取出一个金元宝,丢在老头正在走的山路上。这个卖砂壶的老头因为黑天白夜地劳累,困得走路都能睡着,走到元宝跟前打了个“哈哈”就过去了,根本就没看到元宝。 没过多大一会,有一个中年人路过这里看见了金元宝,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连忙拾了起来,用汗巾包了好几重,哼哼叽叽地往前走。张天师看了说:“这人倒有发财命。” 财神说:“他也没有发财命,一会就得撂。”只见那个中年人没走多远,放下元宝到沟里去解大手。他解完手,元宝没拿就走了。财神说:“怎么样?他也没发财命吧。” 又过了一会,打后边来了个小青年。财神说:“发财的人来了。”那青年走到元宝跟前,“咣当”被那元宝绊了一跤,小青年一看是个金元宝,拾起来恣个囊地走了。 再说那个六十多岁的财主,他虽然地有百顷,瓦舍百间,但是他生活非常简朴,勤俭治家,吃的是家常饭,穿的是粗布衣,没事了就背上粪杈子,走街串巷上岭下坡地拾粪。 这一天,财主拾粪来到庄头上,见一伙青年人,正坐在地上吃饼子。天干饼酥,撒了一地的饼渣子,财主一看非常心疼,他放下粪杈子,吓腰拣起地上的饼渣子就吃。 这群青年人见他这么大年纪捡饼渣子吃,以为他是个要饭的,都纷纷从饭包里拿出饼子给他吃。财主说:“我并不饿,只是见到你们撒了满地地饼渣子,觉得太可惜。俗语说得好:‘吃了不疼撒了疼,老天见了不收成,丰收不忘欠收年,人要富了莫忘穷’。” 财主的一番话,说得这起青年人哈哈大笑。其中有位年龄稍大一点的壮年人说:“还是这位大爷说得对,咱都是庄户人,在外做买卖,出苦力,饭食就是咱的命根子。” 青年们听壮年人这么一说,便都捡起了撒在地上的饼渣子。财主装上了一袋烟,打着火,吧嗒吧嗒地吸了两口,接着问:“恁这起青年人,推着车子做什么买卖?” 青年人齐声回答:“俺是贩卖芝麻卖的。”财主一听,又往下问:“恁是买黑芝麻,还是白芝麻?”青年人回答道:“黑白芝麻俺都要,但价钱不一样,黑芝麻三十钱一小斗,白芝麻二十八钱一小斗。” 财主说:“我家里还有两瓢芝麻,一瓢黑的一瓢白的,两瓢都卖。”财主的话音刚落,这起青年人都笑了:“俺一共二十辆车呢,买你两瓢芝麻,不值当的。” 财主说:“咱大小是份买卖,俺家就在这庄东头,恁走到那里,顺便到俺家喝杯茶,再去买芝麻,也不迟。”青年人一听,这老头说话又温和,又在理,就答应到财主家去看看。 于是财主在前,他们推着车子在后,不多时来到财主家大门口。这起青年人放下推车一看,前出后厦的门楼子,还专有看大门的,再看这老头大家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财主进家,打开了两口瓢样的仓库,叫青年人把车子分别推进了两口仓库。黑白芝麻各量了十车,两口仓库的芝麻还没去掉一个角。买芝麻的这起青年人面面相觑,更佩服财主致富不忘勤俭的家风。 这个故事出自《鲁南民间故事》中的一则“没有发财命”,讲述了两个老头不同的财运故事。第一个老头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老天不让你有发财命,那么就算把金元宝摆在你面前,你也看不到捡不起。 第二个老头的故事是在说:勤俭持家的作风不能丢,不然纵然家财万贯,也早晚被挥霍一空。俗语说得好: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就算再富,勤俭的优良传统也不要忘
  • 从前,有个人教书先生,在私塾教了一年的书年底赚了工钱回家,却把这一年的工钱全部给了一个女的。空手回到家,连年货也没买,他媳妇知道原因后非但没有埋怨,还连声夸他做得好。
    这一位教书的老先生,家中只有他和媳妇老两口,日子过得非常清贫。这位老先生在外面给人教私塾,离家有十里路,每天来回都要路过一个井台。 这一天,正值大年二十九,教书先生把教书一年赚来的工钱一领,便赶着回家过年。他回来路过井台的时候,累了就想坐在井台边的石头上,歇一会儿再走。 还没坐下,就听到耳边传来一阵哭声,他抬眼往四周一看,原来是井旁边的园屋里,有一个女的在哭。这位先生就来到园屋跟前问道:“这位大嫂,为嘛在这里啼哭?” 那女的抽泣着说:“因家里穷,老母亲病重,卧床不起,家里又缺衣少粮,我想照顾她,可没有钱生活,更没钱医治,我只好把自己卖了。可是我走以后,谁来照顾老母亲?” 老先生又问道:“你卖给了谁?”女的说:“大王庄的王二家,他光棍一条,心眼儿倒也很好。”老先生说:“你以多少钱卖的?”那妇女就说了多少多少。 老先生听了安慰她说:“你先甭愁,我教书赚了两个钱,正想回家过年,如今正好用我的钱给你还上,甭卖给他了。”那女的千恩万谢,只说不敢麻烦先生。老先生说:“不妨。” 第二天,这位教书先生便到大王庄找到了王二,问道:“你家有几口人?”王二说:“只有俺光棍一条。”老先生又问:“为何不找媳妇?”王二说:“我要娶了。”“什么时候娶?” 王二说:“快了,这一两天她就来。”老先生说:“你甭想娶她了,她男的在外当兵,现在做了官了。这是他叫我给你捎来卖她的钱,还给你。”王二听说她男的是个官儿,钱也不敢要了。 老先生回来以后,就把钱交给了那女的,那女的十分感激,连声说道:“谢谢先生救命之恩。”老先生说:“快拿这钱给老母亲请大夫抓药吧。”说完就转身回家了。 这老先生的媳妇是个贤惠的人,见先生回来了就说:“快过年了,人家都在准备过年的东西,你为什么不买点儿年货回来?”老先生说:“咱没有钱。”媳妇问:“你的工钱呢?” 老先生说:“我赚的几个钱借给人家急用了。”说着把借钱给那女的赎身的事情一说,媳妇也没埋怨,只是发愁:“事情虽然做得好,可没钱那怎么过年呢?”老先生说:“我看这个年就这么过吧。” 媳妇说:“要不把我过门时穿的那件红裙子你拿去店里当几个钱,裝瓶酒喝吧。”老先生就当了红裙子,买回来了一瓶酒,也没有菜,就切了点咸菜当下酒菜。 过年晚上老两口在火盆旁烤着火,媳妇问:“你怎么不喝酒?”先生这才端起杯喝了起来。这先生喝酒时好做个诗,老两口越喝越高兴,先生就做了一首:“红裙子换绿酒,乌木筷子沾白盐。” 话音未落,这时就听门外有个声音接道:“老夫六十生一子,十八岁来做状元。”老先生听见有人说话,就打开房门向外看去,可是看了半天也没有人,就又关上门,老两口接着说笑喝起来。喝完他们就睡觉了。 后来,这位教书先生果然在六十岁上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年满十八时真做了状元。 这个故事出自《鲁南民间传说》中的一则“教书先生作诗”,讲述了一个教书先生拿自己一年的工钱帮助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妇女,给她赎身让她给老母亲治病,自己却落得连过年时喝个酒都要当衣服的地步。 可是这教书先生却并不后悔,他媳妇知道后也没有埋怨,依然有说有笑地过了这个年。老先生结婚多年没有育有一子,就因为这件事打动了上天,在他六十岁的时候赐给他一子,还在十八岁那年中了状元。 这真是就了那句话——好人有好报。老先生乐于助人,雪中送炭,让那女子的老母亲不至于老无所依,成全了别人。所以老天爷也成全了他,送给了他一个状元儿子,皆大欢喜。
  • 从前,有三个叫花子,拾到了一文钱。三人都想要,你抢我夺,吵得不像样。一个叫花子说:“咱们这样抢不是办法,不如去官府,找大老爷评评理,县官老爷说判给谁就判给谁。”“好!”三个人拉扯着就去了。
    到了县衙大堂上,三个叫花子都抢着说:“是我拾的。”“是我先看见的。”“让他抢去的。”县官老爷说:“你们甭吵,甭吵,我看这一文钱嘛,谁用得急就给谁。恁每人作首诗,谁作得最穷我就判给谁。” 第一个叫花子说: “我一间屋里四下空, 里面光盛西北风; 小锅搁得叮当响, 老鼠饿得光啃灯。” 县官老爷说:“你够穷的,你拿去吧。”第二个叫花子说:“老爷,我比他还穷。”县官说:“还怎么穷,你说说!” 第二个叫花子说: “我老天当间屋, 月亮当蜡烛; 枕着胳膊睡, 盖着肋巴骨。” 县官一听:“你还真比他穷,这一文钱给你吧。”第三个叫花子沉不住气了,忙说:“老爷!我比他俩还穷得更厉害呢。”县官老爷一听,烦了,说道:“你说说,你还能怎么个穷法?” 第三个叫花子说: “我牙闲六个月, 肚空有半年; 丝来毫去还有口气, 就等这一文钱。” 县官哭笑不得,果然是这第三个叫花子最穷,就把这一文钱判给了他。 再说这县官,他有三个儿子,都成家立业分开过日子。到了大年三十这天下午,三个儿媳妇都去请老公爹到家里过年,谁都想叫老公爹去过初一。三个儿媳妇争执不下,县官也很为难,到底上哪个家里去呢? 他想了半天,最后想到三个叫花子身上,一时就有了办法。他对三个儿媳妇说:“恁三人各作一首诗,各以娘家干什么为题。看谁作诗作得好,我就到谁家过年去。” 三个儿媳妇都同意,大儿媳妇先开头了。大儿媳妇的娘家爹是个私塾先生,她想了想,说道: 《百家姓》《三字经》, 俺到上房请公公。 公爹您老若不去, 再加上一部《四书》行不行? 县官听了连声夸好,让二媳妇接着作。二媳妇的娘家爹是一位老中医先生。她想了一会儿,开口道: 甘草,薄荷,共麦冬, 俺到上房请公公。 公爹您老若不去, 再加上四两“大黄”行不行? 县官也说道:“也不错,也不错!”最后,轮到嘴最笨,心最实的三儿媳妇作诗了。三儿媳妇的娘家爹是一个钉马掌的,她也开口作道: 搬马头,拉马鬃, 俺到上房请公公。 公爹若不到俺家去, 拿个鼻钳牵着行不行? 县官一听,哈哈大笑,连忙说:“用不着,用不着,我不上恁两个嫂子家去了,我到你家去过初一就是了。” 这个故事出自《鲁南民间故事》中的一则“县官作诗”,讲述了县官遇到的两件事,一个叫花子抢一文钱和儿媳妇让他去谁家过年,都让他用作诗的幽默手法轻松化解了的故事。 其实说是作诗,充其量也就是打油诗吧,是劳动人民辛苦劳作了一天茶余饭后的苦中作乐罢了。做人也要像故事中的县官一样,乐观对待每件事,用幽默化解问题,开心每一天。
  • 从前,有个傻子看到有家失火了,就拍手说道:“花花绿绿真好看。”人家很生气,就把他揍了一顿。傻子回家跟媳妇说了,媳妇说:“下次遇到失火的,你就说大哥大哥我泼罐”。第二天,傻子来到一家铁匠铺。
    这个傻子,甭看他傻,媳妇可不孬,夫唱妇随的,家里也不穷。这天,两人商量着去走娘家。他们到了丈母娘家,丈母爷怪高兴,请来了不少陪客的陪着。 坐了一会儿,傻子想出去遛遛就走了,他媳妇也帮着弄菜去了。傻子遛到了马棚,一看丈母爷光马就十二匹,都喂得膘肥体壮的。他低头一看,在马槽根处有个马蛋,赶紧拾起来揣兜里了。 其实那是别人不要的破石头,傻子心想:怪不得丈母爷喂了这么多马,原来都是下的马蛋出的,我得给偷走,拿回家也生出个小马驹不好吗? 傻子回到客屋就要走,他挎包里还装了石头蛋,不能坐啊。他小声对媳妇说:“咱甭吃饭了,赶快走。”媳妇说:“饭都办好了,不吃吗?”傻子说:“办好了也不吃了。” 媳妇没办法,就跟她爹说了:“他想回家去。”她爹说:“饭都办好了,又找来了陪客的,哪能走呢?”“他非走不行。”“这是嘛事儿?走就走吧。”丈母爷很生气。 两口子就走了,刚出了庄,媳妇就说:“你真是个傻子,饭菜都弄得样正的你不吃?”“你妇道人家懂什么,你知恁爹家为嘛那么阔吗?”媳妇问:“为嘛?” “刚才我一遛遛到了马棚,拾了个小马蛋,恁爹的那些好马,都是马蛋出的。我偷了个小马蛋,还能在人家吃饭吗?”媳妇一听笑了,说:“甭扯了,俺还没听说过还有下马蛋的。” 傻子从挎包里把它拿了出来,媳妇一看,笑弯了腰:“真是个傻子,这不是块破石头吗?人家不能用的,你还拿着当宝贝,赶紧扔了。”傻子一听怪生气,饭没吃上,弄半天还不是小马蛋。 他一使劲儿,把个破石头扔了四十多步远,正巧扔到一只兔子跟前,把个兔子吓得没命地跑。傻子看见后悔了,说:“怎样?我说是小马蛋吧,你不信。这下好了,小马驹跑了,我得去追。” 傻子一追,追到了一个庄上,见到有一户人家失火了,好多人正在救火。傻子一看,就拍手说道:“哟!花花绿绿真好看。”人家很生气,就把他揍了一顿。 他又往前走,心里还想着那个小马驹。走着走着又碰到两个人正打架,他看着怪热闹。他也把皮锤一攥,说了声:“大哥、大哥,我揍他。”他揍这个一拳,又揍那个一拳。 两个打架的烦了,说道:“那小子,你干嘛?”他俩架也不打了,两个人合伙把他揍了一顿。傻子哭哭啼啼回到家里,媳妇问他:“你这么半天干嘛去了?” 傻子说:“唉,甭提了,我去追那只小马驹,遇着一家失火的,我看那火着得怪好看,就说‘花花绿绿真好看’,人家就把我揍了一顿。遇着两个人打架,我也上去打,又被揍了一顿。” 媳妇一听哈哈大笑,说:“揍你还多?你真傻种 ,见到失火的你应该说‘大哥、大哥我泼罐’;见到打架的你要说‘大哥、大哥甭生气,我来拉架’。”傻子就把这话记住了。 过了几天,傻子又出去遛了。他走着走着,遇着个铁匠铺,铁匠一清起没生着火,炉子刚烧起来。傻子一看,忙慌着端了一盆水来说:“大哥、大哥,我泼罐。”一下子把火给拨灭了。 人家一清起没生着炉子,本来心里就气得难受,这回能饶了他?铁匠抓住傻子就是一顿狠揍。傻子哭着走了,遇上两头牛在牴架,他赶紧跑过去站到中间说:“大哥、大哥,甭生气,我拉架。”他刚说完,就叫牛给顶了个大跟头。 这个故事出自《民间故事杂谈》中的一则“傻子学话”,讲述了一个傻子去丈母娘家做客,看到丈母爷家养的马又肥又壮,又看到旁边一个大石头以为是马下的蛋,就捡回了家。 媳妇骂他傻,他还不相信。看到别人家失火,他反而拍手称好;别人打架,他也跟着打;别人好不容易生的炉子,他给拿水泼灭。最后挨了打,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可见傻子就是傻子,不懂得变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千万不要学那个傻子一样不分青红皂白,惹人笑柄不说,弄不好还招来一顿胖揍,就得不偿失了。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