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星

科学知星

网易号

关注
1747粉丝
0关注
125被推荐
IP属地:湖北

5枚勋章

分享宇宙科普,探索UFO奥秘

  • 你认为财务自由是每个人的追求吗?
    从生活层面来讲,财务自由只是相对而言。 通常情况下,只要无病无灾,在农村生活,有房有地不折腾,100W也能财务自由。 但在一线城市里,100W连个房子都买不到,需要更多的钱,才能财务自由。 另外,每个人的情况和环境不同,追求也不同,追求财富自由,只是其中一种。 有人追求财富,有人追求梦想。有人追求美色,有人追求感情。有人追求家庭,有人追求自由。 人的一生,本来就很短暂,无论追求什么,都只是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体验,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丢掉那些他人给的“定义”,去为“我”而活。 #你认为财务自由是每个人的追求吗?#
  • 10万级好开又好玩的纯电SUV,五门方盒子悦也Plus正式上市,售价为9.38-10.38万
      在大家还在感叹20万级纯电市场打得火热之际,号称10万级最好开、最能打的五门纯电方盒子悦也Plus正式上市,9.38万起的价格,让对手倍感压力。不过在我看来,价格只是基础,悦也Plus面面俱到的产品力才是杀手锏。   首先,从设计来看,比起同价位车型千篇一律的传统设计,悦也Plus的方盒子造型设计不仅极具辨识度,也带来了强大的气场。结合经典城市斑马前大灯、赛道后尾灯、黄金比例,以及24小时天光灵感车色,第一眼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我对它也是一见钟情。   其次,在内饰部分,悦也Plus并没有过分堆料,反而以实用为主,不论是整体空间表现还是细节储物空间的提升,都以方便为主。不过,在智能化方面,这辆新车却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你能想到10万级的悦也Plus就带有行泊一体的高阶智驾吗?要知道同价位产品仅仅是基础的L2级智能驾驶,而悦也Plus已经具备城市记忆领航,全国都能开,全国都好开。   从驾驶体验来看,标配新一代EPS控制软件的悦也Plus搭载的是一台最大功率为75kW、峰值扭矩高达180N·m的高功率电机,不论是动力输出还是操控稳定性都无可挑剔,我觉得日常出行完全没问题,再加上专业的调校和仅5.35m的转弯半径,这辆新车走街串巷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最后还要多说一句,从发布会足以看出,除了悦也和悦也Plus,宝骏接下来还有两款新车要推出,有兴趣的小伙伴不妨关注一波,相信这两辆新款SUV会给大家带来不小的惊喜。#宝骏悦也Plus# #10万城市家用车首选#
  • #第十一代 索纳塔再战中级车市场#
    10多万的索纳塔,真可谓里子面子俱全啊!它不再是四五十万BBA的专属体验,而是以亲民价格带来高价值的享受。从内饰到外观,每一处细节都彰显出品质与格调,那轿跑式动感溜背设计,真是充满了优雅与激情,再配合“小翘臀”式的上扬鸭尾设计,更是打造出动感身姿。老板键的加入,更是真的豪车感觉。性价比的极致神车,强烈推荐给追求品质生活的朋友们!#13万的索纳塔 掌握B级车定价权# #第十一代索纳塔#
  • 北京网友无意拍到极光,科学家预测:2025年人类或将面临末日级灾难
    就在2023年12月1号晚上,在北京怀柔区以及门头沟区等地,有不少天文爱好者竟然拍到了极光现象。只是大家都知道,极光一般都只会出现在南北极地区才对,怎么会在北京悄然出现呢,这难道是某种“不祥之兆”? 科学家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后却预测,2025年人类或将面临末日级灾难!这是真的吗?北京极光背后竟隐藏了这么大的危机? 要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得先弄明白,到底为什么北京能够观测到极光。 极光,又被称为极光光环或极光带,是一种壮观而神秘的自然现象。它们常在地球南北极附近的高纬度地区出现。至于极光的形成,主要是由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太阳风是由太阳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其中包括电子和质子等离子体。这些带电粒子以极高的速度从太阳表面喷射而出,进入太空,并且也会辐射到地球范围。 但地球是拥有一个强大磁场的,它环绕着整个地球,并延伸到太空中。磁场的存在,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中高能粒子的侵袭。 所以,当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与地球磁场相遇时,就会发生一系列相互作用,一部分粒子会被地球磁场引导到地球的极地地区。在此过程中,带电粒子与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发生碰撞,导致气体分子被激发。这些被激发的气体分子会释放出能量,形成光子。光子以不同的波长和能量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从而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极光。 只是,极光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也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所以,之所以能在低纬度的北京地区被发现,只能说明这次抵达地球的太阳粒子的强度特别高,才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地磁暴,进而出现非常强的极光现象。 而根据科学家们的分析,早在2019年12月份时开始,太阳就已经进入了第25个活动周期,预计在2025年左右,就会迎来活动最高峰,到时候产生的太阳风暴活动将会更强,对地球上的人类产生严重危害。 其实,在人类史上,也发生过多次强烈的太阳风暴事件,比如著名的“卡灵顿事件”。 1859年8月底,英国天文学家理查德·卡林顿,发现了数个大型太阳黑子群。结果到了9月1日,太阳抛射出大量的高能粒子,随着太阳风到达地球。紧跟着,地球磁场强度在几分钟内发生剧烈变化,引发了几乎地球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的极光现象。 这次事件引发了强烈的磁暴,导致电离层异常增强,对地球上的电信通讯系统造成了严重干扰。人们使用的电报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电报线路发生了大规模的故障,甚至导致多起电报机起火等事故。强烈太阳风暴还引发了地球磁场的剧烈扰动,电力系统遭受严重影响。 根据事后人们的数据分析,这次事件中产生的太阳风暴的能量非常高,堪称有史之最。所幸,当时人们对电力系统的开发量还比较少,所以并未造成太大的危害。但要是换做现在再来一次,以如今人类拥有的这么多航天设施、电力系统设备、庞大的电网规模,以及家家户户各式各样的电器...实在难以想象会出现怎样的可怕景象。 正因如此,才会有科学家预测,2025年人类或将面临末日级灾难,主要就是因为以人类现今的技术,还难以抵御强太阳风暴的可怕威力。 虽然如今,人类的确已经发射了专门用于预警太阳活动的卫星,但是预警时间仅有几个小时,这对于人类的防护准备时间而言,几乎是没有什么用的。不过不管怎么说,如今人类已掌握大量关于太阳风暴的资料和数据,相信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探索出更好的应对方式。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趣味科普# #研究称明年地球将遭遇强烈太阳风暴#
  • 北京上空惊现云状UFO,科学家声称是“星链”卫星,究竟咋回事?
    你知道吗?就在2024年1月中旬,我国北京以及河北等地的许多网友,都表示自己曾在天空中发现奇怪的“不明飞行物”。 而且,这个“不明飞行物”的造型与平时常见的不同,呈现为“漂浮着的云朵状物体”。随后,很快就有相关天文机构发言称,这个东西其实与“星链”卫星有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在之前,曾出现过不少次将“星链”卫星,误认成“不明飞行物”的情况。 比如在2023年11月初的时候,在杭州地区,就曾有不少网友在夜空中发现过一连串发着亮光的“不明飞行物”。后来据猜测,这些物体是“星链”卫星的可能性极大。 另外,早在2022年4月,欧洲地区也有不少当地网友,也拍到过类似的长条状不明飞行物。在夜空的映衬下,这些“不明飞行物”格外显眼,看上去颇有些壮观。 根据众多网友的分享,在大多数情况下,“星链”卫星都是呈现“长蛇点阵状”。从这一点来看,这次的“不明飞行物”与“星链”卫星大相径庭,那科学家又为何将其联立到一起了呢?   原来,根据相关研究人员观察发现,这个“不明飞行物”实际上是“星链”卫星在经过我国华北地区上空时,进行的钝化处理所导致的。 所谓的“钝化处理”,其实就是指火箭将没用完的燃料给扔下的一种处理方式。 由于地球引力作用的原因,以人类现有的技术水平,还无法直接就将航天器送往太空,往往都是通过借助多级火箭的推力才能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每级火箭在完成任务后,都会与主体火箭分离。 可这些火箭废弃物要是不进行妥善处理,就可能会对轨道上的其他航天器造成威胁。而且,其中有些还残余了相当数量的燃料,这很可能导致爆炸。 于是,最好的结果就是,当这些火箭完成任务后,借助残余的燃料,进而飞回地球。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火箭都能在完成任务后还能成功降落地球的。于是,科学家们就想到了“钝化处理”,如果其中有燃料,就将燃料排空,同时还会将其中的气体和电能等放空,尽量将威胁降到最低。做完这些之后,就放任这些废弃物在地球轨道上运行,能飞多久飞多久,总有一天会落回地球。 所以,网友们拍到的“云朵状不明飞行物”,其实就是火箭废弃物在排放燃料的过程。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不明飞行物# #北京等地上空疑现不明飞行物#
  • 日本海底惊现26米恐怖断崖,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将被拖入太平洋?
    你知道吗?就在2023年12月底,日本的一个研究团队,竟然在日本海沟水深7500米处的地方,发现了一个26米的断层悬崖!虽然26米听上去不高,但它是相当于足足7-8层楼的高度,肯定会对日本所在版块产生影响。 而且,在2024年初时,日本地区就地震不断,从1月1号到2号仅2天时间里,就发生了155次地震,最高震级达到7.6级。 对此,有不少人怀疑,那个海底断层很可能是长期以来的频繁地震所致,而接下来,它很可能会转过来影响日本,并在未来某一天,让日本彻底陷入太平洋。 那么,这个海底断层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日本未来真的会消失吗? 其实,关于这个海底断层,它的出现可追溯到2011年,发生在日本附近的一场超级大地震。当年3月11号,在太平洋西部地区,发生了一场里氏9级的大地震。 由于地震威力太大,直接引发了高达23米的滔天巨浪,给日本造成了可怕的灾难,超过7万民众受到直接影响。而且,正是因为这次地震,还导致福岛核电站出现泄漏,给未来海洋的生态环境,留下了不良隐患。 但事后根据研究人员发现,由于这次大地震的影响,日本海沟下的板块斜着向东移动了80-120米左右,直接导致海底前端水平垂直增加了60米。而且,而在移动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的前端崩塌,这才形成那个高度达到26米的断层悬崖。 那么,这个断层悬崖,真的会成为一个隐患,让未来的日本沉没到太平洋底吗? 的确有这种可能,但是概率却特别小。因为根据分析,如果想要让日本沉没,得需要日本板块还要继续朝东移动2公里以上才行。然而,即使发生1000次那样的大地震,也才只能让日本移动2.4米。 不过,虽然很难,但我们都知道,地震的威力几乎是没有上限的,如果真的有一天发生了特级强地震,那么日本还是会沉没到太平洋底,只是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比较低罢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其实在海洋当中,类似的海底断层悬崖并不少,它们几乎都是由海洋的板块运动所产生。 所以,虽然它听上去很危险,但并不用过于紧张。而至于它的存在是否会引起更大地震,目前科学家们还在对其进行研究,相信不久之后,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海洋的奥秘。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趣味科普# #日本沉没#
  • 西湖都冻住了?全球变暖明明愈发加剧,为何寒潮威力还如此之大?
      西湖竟然被冻住了?就在2023年底时,杭州气温曾达到零下4度,以致于西湖金沙港湖面全都结冰!要知道,西湖结冰可并不算一个常见的事,距上一次大结冰事件可是足足间隔有46年了。只是,这样的现象难免让网友们感到好奇,现在全球变暖愈演愈烈,2023年6月甚至还被传是有史以来的最热6月,那么2023年后期怎么会温度骤降?为什么寒潮的威力还会这么大?   其实,全球变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涉及到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和影响。尽管全球变暖导致了地球整体温度的上升,但也可能导致某些地区出现极端的天气事件,比如寒潮。   从寒潮的角度上来说,它一般都与大范围内的冷空气流动有关,所以以下这些因素,可能解释为何今年寒潮威力大。   首先,极端气候事件:全球变暖使得气候变得更加不稳定,更容易出现极端天气事件,包括寒潮。这可能是由于大气环流模式的改变、温暖海洋表面温度的影响等。   其次,温度反常: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洋升温,这可能导致冷空气的不稳定性增加。当冷空气来到某些地区时,已经变得相对较暖的水体,可能会导致更强的蒸发和降雪或降雨。   最后,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这会影响寒潮的形成和强度。例如,强大的高气压系统,可能会导致冷空气南下并停留在某个地区,导致寒潮。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全球变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但具体的天气事件和气候变化,在地区尺度上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虽然全球变暖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但还需要考虑这些地方所拥有的特定因素,来解释为什么寒潮在这些地区的威力如此之大。对于特定事件的详细解释,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数据分析。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全球变暖对天气事件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变化。   不过,对于西湖被冻结这件事,这毕竟算是一个短期的天气事件,目前暂不能与全球变暖这种长期气候事件相混淆。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还要多观察冬季对于西湖的影响,收集数据,再去分析它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   只是,抛开话题,如今人类面临的全球变暖问题,可谓是越来越严重,极端气候接连出现。希望各国都能尽快采取积极行动去应对,让地球能好好地持续下去。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趣味科普# #西湖结冰#
  • 美国卫星拍下壮观一幕,敦煌沙漠中竟有一万面镜子,到底是什么?
      你知道吗?美国的卫星在运行的时候,曾无意中在我国敦煌的沙漠当中,拍到了壮观的一幕。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中,竟然有一个由一万多面“镜子”构成的奇怪建筑,据说这一发现当时甚至还惊动了联合国。那么,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它又有什么作用? 其实,这个东西是一个光热电站,而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发电。敦煌光热发电站是一项引人注目的清洁能源项目,它采用光热发电技术,通过集中接收阳光产生高温,驱动液体工质发电,实现清洁能源的转换。 该项目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以西20公里处,是一个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光热发电站之一。 敦煌光热发电站的发电容量高达50兆瓦,足以为约31万个家庭提供电力。而且,它还减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其他有害物质。这是敦煌光热发电站的一个重要贡献,不仅当地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持,同时还促进了全球清洁能源的发展。 当然,之所以敦煌光热发电站能如此强大,这也和它特殊的结构构造有着不小关系。该发电站是由熔盐集热塔和1.2万面太阳能电池板组成,当太阳光线照射到敦煌光热发电站反射面时,反射面上的镜子就能控制光线,把太阳光线聚焦到太阳能容器上。太阳能容器中的高液体工质被加热并蒸发,蒸汽驱动涡轮机,涡机再带动发电机发电。 而且,整个过程基本上全是依靠太阳能,完全不需要燃烧任何化石燃料,因此也不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废气。根据分析,按照这种方式,敦煌光热发电站一年就可以发电3.9亿千瓦时,但却能减少35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这相当于一万多亩森林所带来的环保效益。正因如此,它才会让联合国都大为感叹。 当然,对于沙漠光伏来说,它虽然发电能力很强,但也存在不少缺点,其中最大的就是,它的清洁成本很高。由于沙漠风大,所以一般的光伏发电站,其太阳能板很容易被刮来的沙子掩埋,丧失收集太阳能的能力,且打扫也十分不方便。 但敦煌光热发电站,却是通过在面板下面种了植物,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再一个,研究人员们还发明了辅助机器人,周期性对太阳能面板进行清理,大大减少了由此带来的清洁成本。 如今,敦煌光热发电站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一个亮点,它除了展示人类的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利用自然能源制作清洁能源,也为未来能源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趣味科普# #戈壁上的光热电站满满科幻感#
  • 日本多地天空惊现神秘火球,全身散发诡异绿光,坠落时还伴随巨响
      你知道吗?就在1月15号凌晨7点左右,在日本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散发着绿光的巨大火球。据目击者表示,这个“大火球”在飞行的时候,还发出了非常大的爆炸声,并且拖着长长的尾巴,迅速从空中朝远处坠落过去。 当地市民将这一发现分享到了网上,结果很快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奥特曼正在打怪兽。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与电影中外星人登陆地球的场面很像。 那么,这个奇怪的现象,到底是什么东西引起的呢? 其实,对于此类现象,发生的次数还是比较多的。比如一些航天器在完成使命或者遭到损坏后,就会脱离原有轨道,并因为地球重力的原因坠回地球。然后由于地球大气层的原因,导致这些航天器在坠落的时候,会因摩擦而燃烧起来,进而形成一个“大火球”,并坠向地面。 只是,在此次日本发生的现象中,这个“火球”的颜色特别怪异,呈现鲜有的绿色,而且还伴有强烈爆炸声,与平时航天器坠落事件的差距很大。 根据日本平冢市博物馆的天文研究员表示,从监控画面的图像来看,这个“大火球”是陨石的可能性最大。 虽然很多陨石在坠落地球的时候,会因为剧烈燃烧而在半空中消散,很难被人们发现。但一些较大尺寸的陨石在坠落时,就没法被燃烧殆尽。这时,它们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火球。而且,对于这些陨石来说,它们内部会因为含有一些稀有的金属物质,燃烧后就可能发出罕见的颜色光亮,比如红色、黄色、蓝色或者绿色等。 除此之外,一些陨石的内部材质不够均匀,导致不同部位在燃烧时可能发生解体,进而出现爆炸现象,这样就会产生巨响。 所以,从这几点来看,出现在日本的这个“大火球”,是陨石坠落的可能性最大。 不过,由于很多陨石都来自外层空间,里面很可能含有不少的稀有元素。而且,密度越高的金属,在坠落时就越不容易被烧尽。 所以,凡是能成功坠落到地面的陨石,其价值都是相当高的,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宇宙的奥秘。 正因如此,在该事件发生后不久,相关机构也是调动不少人力,希望能够收集到散落的陨石碎片,以研究其成分。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趣味科普# #不明飞行物#
  • 高端光刻机究竟有多难?全世界仅有两个国家掌握,比原子弹还稀有
      光刻机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目前全世界仅有两个国家掌握其技术。这也导致,光刻机数量比原子弹都还要稀有。那么,光刻机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为什么如此难造? 首先,光刻机是集成电路中的核心设备之一,是半导体芯片生产流程中最复杂和关键的步骤。它是通过利用光的显影技术,在芯片的表面上刻上十分细小的电路图案,以实现让芯片产生作用。所以,一台好的光刻机,就能决定生产出的芯片性能以及质量。只是,目前在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掌握着高端光刻机的制造技术。 那么,光刻机到底为什么如此难造呢? 其实,这其中有多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光刻机很重,重达180吨,这就意味着它需要相当大的材料成本投入。而且,这些材料还要被制成十多万个部件,制作周期相当长,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 同时,光刻机的制作,还涉及到了多个领域的顶尖专业知识,意味着得聘请多个领域的科研人员,这就需要投入大量人力。 除此之外,即使上面的人力物力都能找齐,可别忘了,光刻机所需要的那么多部件,可不是一个国家就能搞定的,这往往需要多个国家的协作。特别是一些精密仪器,基本都得由美国、德国等国来提供,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之前我国光刻机制作方面,总是会被”卡脖子“。 最后,就是光刻机对精准度的要求非常高,得需要达到纳米级别,别看听上去简单,但这所需要的加工技术,却是要通过长期的探索才可能达到。由于我国涉足光刻机技术的时间不是很长,目前也才仅仅掌握了中低端的光刻机研发技术,如果涉及到更高端的芯片,就只能通过进口。 正是因为上述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如今高端光刻机的制作难度,非常之高。除了要涉猎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大量资金以及人才的注入。 但这也说明,我国如果还想要在芯片制作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了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外,对人才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未来,还得持续在这一方面进行资金输出,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我国自主的高端光刻机的发展。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趣味科普# #高端光刻机#
  • 月球已死?有科学家表示,月球其实在20亿年前就成了一具“空壳”
      你知道吗?就在2023年底,作为我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的欧阳自远学士,竟然在一项学术会议上表示,月球其实早在20亿年前就耗尽了能量,如今的月亮实际只是一具“空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另外,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前不久,哈尔滨工业大学还提出了一个与月球相关的计划,要朝月球发射导弹,并预计在2030年时完成,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首先,关于月球只是“空壳”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科学家在分析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数据后发现,月球在20亿年之前,其实还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岩浆活动。 而这一发现的意义相当重大,能够为未来人类殖民月球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以研究月球岩石的构成,以及未来月球基地到底该如何修建。 而根据已有的信息来看,月球表面是没有大气层的,这就导致月表的环境非常恶劣,估计月球基地将有很大概率修建到地下。从这一点来看,月岩相关的数据,必然是能获得的越多越好。 而基于这一系列信息,前不久哈尔滨工业大学就提出了一项高度可行的计划“哈工大月球溶洞计划”。该计划旨在利用月球表面本身拥有的洞穴,朝着地底下建立月球科研站。届时,将会根据情况向月球发射钻地导弹以制造空洞,或者如果现有洞穴比较坚实,就会派遣机器人前往内部进行探测和整理,以顺利让后续计划中的月球基地核心舱成功登录其内部。 如果该计划成功,那么未来航天员和科学家就可以长期驻扎在基地当中,进行更多重要的科学实验。并且,还能先一步实地了解关于未来是否可以执行人类殖民月球计划。 当然,之所以会选择将基地建立在月球地下,除了月表上的太阳高能辐射太强之外,同时也能降低基地被陨石撞击的可能。而且,基地被地下的土壤包裹,也能为基地提供一定的保温能力,为科研人员们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目前,该计划预计在2030年完成,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还将安排嫦娥6号前往月海溶洞附近进行技术检验,以确定“月球溶洞计划”是否能成功进行。 除此之外,2026年还将进行月球找水计划,2028年会安排机器人前往月球,对月球溶洞进行更为详细的数据检测。如果数据没问题,那么项目就会进入落地阶段。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趣味科普# #欧阳自远称月球已死#
  • 地球或突破8大临界点,2024年气候问题更严重,人类将何去何从?
    你知道吗?就在2023年底,由90多个国际机构的专家,联合发布了《临界点报告》。在该报告中表示,目前的地球生态系统正面临5项“临界点”,如果这5个观察指标被突破,将很可能导致地球迎来“生态灾难”。 而且,如果这5个指标被突破之后,在2030年代,地球还将面临三个“临界点”被突破的风险。简单来说,就是地球如今面临的生态危机已经非常严峻,如果情况继续恶劣下去,那么人类应该提早作好准备。那么,这几大“临界点”到底是什么呢?人类真的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阶段了吗? 其实,从如今发生的许多现象,大家应该也感觉得到,如今地球的情况是真的不好。先有南北极冰川大量融化,后有全球单月平均气温均刷新高,直接导致2023年的夏天,成了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夏天...所以,专家们会提出地球环境面临危机的警示,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根据报告中的内容,此次其实一共是提到了26个气候临界点方面的问题,只是,其中有5个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它们分别是格陵兰岛冰盖的消亡、南极洲冰架的全面崩塌、永久冻土层的大范围融化、温暖水域中珊瑚礁的死亡,以及北大西洋大气环流的崩溃。甚至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其中有些甚至很可能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另外,如果这5个现象继续放任下去,那么未来还有3个临界点将加入其中,那就是红树林、海草草甸以及北方高纬度地区森林的大规模消亡。 根据相关专家表示,这些“临界点”已经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非常大的威胁,如果它们都被突破,那么由此引发的多米诺效应,将会导致地球出现更大的灾难。 对此,也有不少人担心,2024年的气候将会变得更加严峻。 的确,由于如今全球气候已经发生变化,加之影响气温的因素,比如各地冰川量骤降等,地球的问题将只增不减,这说明2024年的夏天温度,必将只高不低。而且,除了全球变暖外,来自厄尔尼诺的气候因子仍然存在,而且2024年将会表现得更强。这说明,2024年人类肯定是要做好相关准备的。 那么,面对这些已知的问题,人类还能够解决吗? 如今,地球气候已经发生剧变,所以,只能在此基础上,先稳定住目前的气候,不能再让其继续恶劣下去。然后,再针对每一项气候危机好好进行规划,但这一项得全球各国都付诸努力才行。 如果气候危机一直得不到解决,人类必将失去美好的家园,即使我们真的能殖民月球或者火星,那里的环境也完全不如地球上的这么舒适,何必舍近而求远呢。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趣味科普# #科学家:地球正处5大灾难性生态临界点#
  • 最佳睡眠时长,竟然不是8小时?超时睡眠风险将大大升高
      你绝对想不到,一直以来我们以为的最佳睡眠时长8小时的言论,实际上并不准确。而根据科学家们最新研究发现,每天只睡7个小时,实际上是最健康的。另外,除了少睡有危害外,睡多了也会十分危险。那么,这是真的吗?睡眠到底与健康有哪些关系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首先,这项研究还是具有一定的信服度,因为它与以往收集的数据不同,主要是以亚洲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收集到的32万份数据得到的结果显示,当人每天睡眠时间在7个小时的时候,其因心血管方面疾病致死的概率最低。 只是,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却发现,如果超过7小时,对健康的危害也十分不小,不亚于睡眠不足。比如,如果男性每天睡眠时间达到8、9、10小时时,全因死亡率将分别升高到9%、18、43%!女性虽然概率不同,但同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不过,该研究并不能完全代表每个人的情况,因为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一些携带了“DEC2”突变基因的人,天生睡眠时间就比普通人少。同样,也有些人天生就携带着“长睡基因”,这会导致他们比普通人更加嗜睡。 所以,光靠“每天睡7小时”来对自己进行要求,也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到底应该如何判断自己的睡眠是否标准呢? 其实,也很简单。由于我们的身体会因为多方面因素发生变化,比如环境、习惯等等。所以,要想知道自己睡得好不好,可以观察自己第二天醒后的状态。如果感到精力充沛、工作时注意力集中,那么就表示头天晚上的睡眠质量是极高的。反之,如果第二天感到头昏脑涨、注意力容易分散,那么就能结合判断自己是否是没睡够,或者睡太久。 不过,相对于睡眠时间,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东西,往往被大家给忽略掉,那就是最佳入睡时间。 根据2021年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晚上10到11点之间,是最佳入睡时间。因为在这段时间里睡觉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最低的。而如果入睡时间延后,那么就会提高风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入睡时间早于10点,同样也会提高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一点是让研究团队没有预料到的。 只是,研究归研究,如今因为各种方面的原因,如工作、娱乐等,大多数年轻人都无法按照最佳时间入睡。长期熬夜导致不少年轻人的健康出现问题,甚至还有猝死的现象。 所以,大家尽可能还是让自己调整到一个最佳的睡眠状态才好。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趣味科普# #研究:人类最佳睡眠时长竟不是8小时#
  • 地球正在漏气?罕见气体向外泄露,奇怪现象引起全球关注
      地球正在漏气?就在2022年,一篇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表明,有一种地球上罕有的气体,正源源不断从地核中向外泄露。该消息一经公开,立马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那么,这从地核中泄露的气体究竟是什么?它会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影响吗? 根据相关报道显示,发生泄露的地点,就位于加拿大巴芬岛,科学家们在当地的火山岩中,发现了稀有氦同位素氦-3。而且,除了氦-3之外,他们还在火山岩中检测到了氦-4。只不过,在地球上,氦-4还算比较常见,而氦-3却是极为稀少的。正因如此,此次发现才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好奇,大家都想弄明白,这些氦-3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根据早前的研究,宇宙中大部分的氦-3,都是起源于宇宙大爆炸。而人为想要获取氦-3,就得需要极低以及高压的环境才能实现。所以,能在地球内部发现数量庞大的氦-3,说明它们都是在地球形成之初进入到地球内部的。 科学家们以此推测,在太阳系形成早期,这里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星云”。后来,在星云向星系转变的过程中,地球也随之形成,地核内部的引力,将星云中的氦-3吸入,这才被封闭到了地球的内核当中。 不过,相对于地球氦-3的起源,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这些氦-3能如何为人类所使用。因为氦-3并不是普通的气体,它被认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新型能源。据说,仅100吨的氦-3,就能为全世界提供如今一年的能源。 所以,一直以来,人类都在为氦-3的获取进行相关探索。根据早些年的研究,月壤中就存在着浓度极高的氦-3,且储量达到了惊人的129万吨,如果换算成年,将足够人类使用至少一万年! 只是,从月球上开采氦-3,还需要不少科技支持,短时间内仍无法实现大规模开采。所以,如果能对地球上发现的氦-3进行收集利用,那么人类开采新型能源的进度,将得到更快发展。 对此,也有不少人担心,地球内核的氦-3泄露,已经说明地球内部出现问题。对此,相关研究者表示,地球内部泄露出的氦-3,并不会对人类或者地球造成负面影响。因为氦-3是一种惰性气体,它不会与其他物质产生反应。 只是,从目前观察得到的结果来看,这些氦-3很可能已经从一亿年前就开始泄露,且大多都从地球逸散到了外层空间。 所以,真正想要将地球泄露的这些氦-3利用起来,仍然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趣味科普# #科学家发现地球正在漏气#
  • 俄罗斯境内惊现7000个“巨泡”,专家怀疑不祥之兆,到底怎么回事?
    你知道吗?就在过去的近十年时间里,科学家在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平原上,已经陆续发现了超7000个“地下巨型气泡”!这些“巨型气泡”的直径,一般都在几米到几十米之间不等,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地质结构,且带来了诸多风险。而且,这些“巨型气泡”出现得十分突然,似乎短短一夜之间就会冒出来。对此,有不少地质专家认为,这很有可能是一种不祥之兆。 那么,这些神秘的“巨型气泡”,究竟是什么呢?它又到底是如何出现的? 其实,自2010年开始,在西伯利亚地区,就已经开始出现这些奇怪的“巨型气泡”。只是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还不是很在意。毕竟,地球板块一直都是处于活动当中,偶尔因为运动导致断层或者板块空洞,是很正常的事情。 然而,随着几年过去之后,当地的地质学家们却发现,这些“巨型气泡”出现得越来越多,频率也开始越来越高了起来,只好提高对它们的关注度,以了解这种现象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只是,随着研究一步步进行,地质学家们有些坐不住了,因为根据他们得出的结论,这种现象是一种“不祥之兆”,未来很可能对当地群众带来危害。 原来,根据实地测量,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巨型气泡”中气体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烷。而大家也都知道,当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中,高浓度的甲烷是很容易产生爆炸的。而这些气泡所产生的空洞又比较大,一旦爆炸,地表将会瞬间崩塌,十分危险。 但奇怪的是,为何2010年之前,这些“巨型气泡”都还出现得很少,如今为何会越来越多呢? 其实,西伯利亚地区的土地,最开始的时候,是一层厚厚的冻土。在这些冻土之下,储存了大量的甲烷气体。许多朋友应该有看到过相关的报道,就是在俄罗斯许多地区的河流湖泊,像贝加尔湖,每年冬天都能看到许多被冻结的巨大白色气泡。别看它那么漂亮,实际上里面全是甲烷气体,一个不注意,就可能危及生命。 西伯利亚平原上“巨型气泡”中的甲烷气体,与这些湖中的甲烷相似,本身都是被储存在地下的。只是近些年,因为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原因,导致冻土融化,不少地下甲烷气体释出,最终在地下形成巨大的空洞。 虽然这些“巨型气泡”的存在,十分危险,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真的不好解决。而从此事也能看出,如今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要是未来不进行干预,还不知道会显露出哪些危机呢。 还是希望世界各国都能努力,防止更多人类危机的出现。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趣味科普# #科学有意思#
  • 四川发现“白色石油”,引日本高价收购,它究竟有什么作用?
      石油相信大家都知道,它看上去黑乎乎的,然而就在2019年,在四川地区,竟然发现了神奇的“白色石油”,据说比稀土还要珍贵,且足足有近52万吨之多。这个消息很快被传了出去,诸多国家在听闻后,纷纷提出愿高价收购,然而全部都被拒绝了。 那么,这神秘的“白色石油”,到底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何能引得各国争相购买? 其实,这所谓的“白色石油”,并不是咱们平时所说的“石油”,而是一种如今利用广泛的稀缺资源——锂。锂是自然界中密度最小的金属,它的外观呈银白色,因为如今地位颇高,所以便被形象地称之为“白色石油”。 介于目前全球都在朝着新型环保能源转型的趋势,锂这种能被广泛用于现代高科技领域的金属资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在电池方面,含锂电池大家都已经十分熟悉,它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使用寿命长以及自放电率低等特点,以前曾被大量用于手机等电子产品。如今,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锂离子电池的运用率,被再度推高。 除此之外,由于锂本身的密度较低,它可以与其他金属元素制成合金材料,既保留了材料的高强度性能,也让其合金密度变得更低。因此,含锂合金也常被用于航空航天业以及汽车制造业。 最后,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锂在核工业当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聚变反应发生时,锂可以吸收其中能量较高的中子,并进而产生氚和氦。这些产物可以作为聚变反应的燃料,以提供更高效的能源转化效率。 综合以上各方面来看,锂的作用是十分广泛且重要的。 只是,虽然世界对锂的需求很大,但地球上锂的含量并不多。根据已有的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已探明的锂储量,只有1400万吨左右,且主要位于澳大利亚和智利。我国虽然有,但不多,只有大约810万吨,但这就已占据了全球比例的6.31%。 所以,在2019年四川金川县发现仅52万吨的锂后,都会引得各国哄抢。其中日本的反应更是剧烈,不惜抛出高价,只为了满足自身的锂资源需求,不过最后仍然是没能如愿以偿。 不过,虽然我国是发现了相当储量的锂资源,但鉴于开采技术以及相关锂污染的治理,我国未来在锂产业链的优化方面,仍然还存在着不小的挑战。只有想办法加速锂产业的研发和创新,同时提高锂资源的开采效率以及重复利用价值,才能真正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锂资源短缺引发“抢矿大战”# #趣味科普#
  • #记者举报洗浴中心警方出警无收获# 医疗、教育、养老,这才是老百姓真正关心的问题。
  • 曾经风靡一时的鸭脖市场,如今却萧条不已,究竟是怎么回事?
      简直是难以下口!曾经的鸭脖可谓是风靡一时,但是如今市场销量确是大大减少。此前,还传出高校“指鼠头为鸭脖”的事件,是否属实?而这件事是否也与鸭脖市场萧条有关?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指鼠头为鸭脖”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2023年6月,江西一高校的男子在食堂吃鸭脖时吃出一个类似老鼠头的东西,但是高校却声称这个东西就是鸭脖,虽然事发当事人随后也发表声明表示是鸭脖,可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也没有长着啮齿类动物的门牙的鸭脖呀!并且在舆论的压力下,东西被送到相关地方进行检查,经核查,这个东西就是老鼠头。   并且此前,这所学校分别在2008年以及2021年都发生过在菜里吃到老鼠头的新闻,这表明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日积月累,大家对鸭脖的热爱也逐渐被消磨,实在是不敢吃了。   难道因为高校里的事件就让鸭脖市场萧条了吗?   其实,本来指鼠头为鸭脖不关市面上的卤肉店的事,但奈何一个黝黑的长毛鼠头让大家产生了阴影,所以受了一点影响。也就是说如果高校能重视一下食品安全问题,在之前就加大检查力度,想必鸭脖市场受的影响就要小一些了。   可是市场萧条却不仅仅因为“指鼠头为鸭脖”事件,还因为很多卤肉店强行加称。也就是说本来说了买20块钱的鸭脖,一上称就变成了30块钱,很多人也是吃下这个闷亏付了钱,但这也让那些商家变本加厉,导致这样的潜规则愈演愈烈。而这样的强买强卖,有哪个顾客能长期受得了,因此很多人也慢慢不吃鸭脖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鸭脖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以前的鸭脖价格还能消费的起,现在50块钱都买不来一斤的鸭脖,甚至鸭舌的价格也飙升到一斤近200块钱,实在是让人吃不起啊。   那要这么说的话,其实鸭脖市场的三大巨头因为高校事件而受影响是有些吃亏,但是市场利润暴跌还是于自身价格以及售卖方式有很大关系,而同时我们也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不然吃东西始终会有些担心。#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 黑鱼在美国泛滥成灾,最后却被鲤鱼搞定,它究竟怎么做到的?   
      大为震惊!曾在美国长期泛滥的亚洲黑鱼居然能被轻易解决,甚至是从未想过的方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亚洲黑鱼会在美国泛滥?他又是怎么被解决的?   为什么亚洲黑鱼能在美国泛滥呢?   首先,这是因为亚洲黑鱼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亚洲黑鱼长着鳃上器,是可以再空气中呼吸的重要器官,哪怕是在低温、低氧等恶劣环境下也能正常生活,最为典型的表现还是它能离开水后生活长达3天。   其次,亚洲黑鱼的繁殖力也很强大。成熟期的亚洲黑鱼可以一年产5次卵,每次能产至少一万的鱼卵,数量极其的夸张。并且,在幼鱼成长的早期,父母会守护在它们的身边,免其受灾难,因此鱼卵的存活率非常高。   除此之外,亚洲黑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亚洲黑鱼生性凶猛,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对美国本土鱼进行攻击,导致美国本土鱼的数量受损,久而久之也变少了。   针对泛滥成灾的亚洲黑鱼,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第一个办法就是进行悬赏。考虑到钓鱼佬的因素,政府表明只要有人钓起来一条亚洲黑鱼,不论大小就可以奖励一美金。但是也因为这种措施的利益性,导致有很多人直接大量养殖黑鱼,然后变相卖给了政府,这也导致国家花了钱还没有达到减少黑鱼数量的效果。   第二个办法就是电击。电击对于亚洲黑鱼来说非常有效,但是在水里电击也会误伤到同流域的本土鱼,也是得不偿失的一种方法,所以也宣告失败。   第三个办法则是投入天敌。政府认为亚洲黑鱼泛滥是因为没有天敌的约束,所以引进了鳄雀鳝这类鱼,想要消灭掉黑鱼,但是由于黑鱼强大的战斗力,导致不仅没有减少数量,还和黑鱼一起吃本土鱼,这让美国简直是损伤严重。   可是黑鱼肉质鲜美,为何美国不像中国人一样采取“吃”的方法呢?   实际上,美国人比较在意颜值,认为亚洲黑鱼长得很丑,非常影响食欲。其次,在当时美国的餐桌已经被罗非鱼等鱼类占领了,所以黑鱼也没有什么竞争力了。除此之外,亚洲黑鱼有一种土腥味,按照美国的烹饪方式很难消除掉这样的气味,也就影响了它在顾客当中的评价。因此,亚洲黑鱼在美国的口碑并不好。   既然如此,亚洲黑鱼最后是怎么被消灭的呢?   说起来有点戏剧性。亚洲黑鱼是被另一种泛滥的鱼类所解决的,而这个鱼就是鲤鱼。因为鲤鱼泛滥的规模太大,导致它们碰上了黑鱼。虽然鲤鱼在战斗力上可能敌不过黑鱼,但是它们能从源头上解决黑鱼的扩散,也就是直接吃黑鱼的鱼卵。经过长时间的奋斗,亚洲黑鱼也消失了,留下来的就是鲤鱼了。   如今,疯狂泛滥的不再是亚洲黑鱼而是鲤鱼了,而要解决鲤鱼的扩散又将是一条很长路要走了。#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 变温大容量冰箱在手,“吃饭糊弄学”也能玩出新花样!

    2023-11-27
    2跟贴
    图片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