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成功入选高水平特色发展先导性研究项目校,成为金山区唯一入选学校。那么,这所学校究竟有何优秀之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一堂“特殊”的项目化课程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7日下午,在上海师大二附中,一节项目化学习课堂内坐满了学生与前来听课的全市教育工作者代表。与常规的课堂不同,学生们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围坐在一起,而他们聚精会神在看的不是老师的板书,而是电影《老人与海》。

“老人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他倾尽全力,身体疲惫不堪,但他从未放弃。他坚信,只要紧紧抓住手中的舵,总会找到前进的方向。”

“在这个孤独的战斗中,老人没有被大自然的威力所吓倒。相反,他用自己的意志和勇气与大自然抗衡。他的坚定和执着成为了他的力量源泉,让他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自己的信念。”

这一幕在常规的语文课堂上是见不到的。语文老师赵欣怡表示,以前在学习《老人与海》这篇课文时,往往就是依托文字传达人与自然对抗的过程,让学生自行领悟人类精神的不败、尊严与勇气,以及生命意义在于奋斗本身而非结果的哲思。“但是,通过文字与电影的形式学习老人的精神,让学生直接填写答案,这还远远不够。”赵欣怡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看完电影选段后,赵老师在课堂上抛出了一个问题——当代社会需要“圣地亚哥式”硬汉吗?小组成员间激烈讨论,甚至是辩论了起来。随即,赵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了圆形图、气泡图、桥形图、双气泡图等8种思维地图,让学生们利用思维地图,抽丝剥茧,最终得到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能想到,语文课堂竟然用到了思维地图。课堂上,同学们先是讨论起了“圣地亚哥式”的硬汉精神内涵是什么?海明威“冰山理论”体现在哪儿?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硬汉形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最后,大家展开了思维碰撞,结合眼下时代发展的脉络,讨论当今社会需不需要“圣地亚哥式”的硬汉,并利用思维地图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说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展现了渺小与庞大之间的竞争、搏斗。”学生梅家豪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说:“虽然当今社会互联网发达,我们渺小却不孤单。但我们仍然存在信息茧房,我更希望硬汉精神能折射到我们这代年轻人身上,就像黑暗中燃起的一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将思维可视化,让学生在课堂中摆脱“死记硬背”,做到“活学活用”,甚至是能“举一反三”,是该学校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宗旨。赵欣怡说:“我们一节课40分钟,但是今天这堂课,足足有100分钟,但学生们却并不觉得枯燥无聊。相反的,大家将思维的脉络展现出来后,对于自己最终获得的答案也更加清晰了,这样的答案才是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们摆脱了“死记硬背”,正是因为老师们摆脱了“公式化教学”。上海师大二附中校长蔡文表示,不论是学科高地建设,还是育人方式的改革,最终应该让学生学习质量和综合素养得到“双提升”。

记者:武云卿、唐屹超

编辑:俞萝寅

责编:干钰琼、何小燕

审核:陈建军、林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