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取消原定中欧高层对话。官方声明显示,此举在获得稀土供应后立刻实施。

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材料对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技术至关重要,是中国对外经济杠杆的一部分。过去十年,中国一直是欧盟稀土的主要来源,欧盟多国依赖于这种关键矿产来推动绿色转型。2023年初,双方签署了一项大型贸易协议,欧盟承诺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但实际执行中,进口量并未明显下降。中国控制着全球80%以上的稀土供应,这一数字凸显中国在此领域的战略优势。去年欧盟从中国进口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稀土,主要用于制造电动汽车电池和风力发电机。数据显示,全球稀土市场中有70%的份额属于中国产地。这种供应关系短期内难改变,欧盟在政策文件中也承认对华依赖度仍偏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盟资料图

欧盟这次行动显得突兀又急切。就在冯德莱恩取消对话的前一周,欧盟刚接收了一批新稀土货船,这批货物来自之前的贸易协议,缓解了部分工业短缺。这批稀土被迅速分配到德国和法国的清洁能源项目中。隔日,欧盟官方突然公告取消本月中旬的中欧峰会计划。布鲁塞尔方面给出的理由是“贸易不平衡”,强调需要在其他领域重新评估合作框架。这个取消决定未与中方充分协商,似乎是一边倒的举措。背景是中欧经贸摩擦上升:欧盟正推动《关键原材料法案》,目标2030年减少从单一国家进口关键矿产,但现实是中国仍是无可替代的供应商。欧盟的动作被视为对中方的直接背叛,破坏了累积数年的外交努力。过去几个月中,双方在数字经济和人权议题上出现分歧,但稀土交易曾被视为稳定关系的支柱。欧盟在获得物资后迅速转向强硬立场,加剧了不稳定局势。

中方对此反应强烈而谨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欧合作应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欧盟的翻脸行为损害了信任基础。在稀土出口上,中国一直为欧盟提供稳定供应链,但欧盟的“突然脱钩”策略让中方措手不及。贸易数据显示,中国2023年稀土出口总额超15亿美元,其中欧盟是第二大客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盟资料图

全球稀土产量的主导者是中国,其开采设施遍及内蒙古和江西等地,支撑着80%的国际供应链。中方损失了本次高层对话的机会窗口,这不仅影响双边关系,更可能导致中方在全球贸易棋局中的筹码减弱。稀土作为中国的外交王牌,如今被欧盟“利用”后抛弃,中方投资者和分析师普遍认为这是战略失误。这不仅是经济打击,还牵扯到政治影响力——中国一直试图通过稀土合作增强对欧洲事务的话语权,欧盟取消对话意味着削弱这一目标。

特朗普的阴影在这场风波中浮现成最大受益者。特朗普任期内推动“美国优先”政策,现在美国正加速本土稀土开发项目,试图填补欧盟的供应链缺口。美国政府报告显示,2023年美国稀土产量增长了15%,预计明年将达到全球需求的20%以上份额。这个上升趋势源于拜登政府对《国防生产法》的强化,但特朗普的遗产功不可没:他发起的贸易战早在2020年就对中国施加关税,迫使盟友多元化采购。中国稀土的市场主导地位面临挑战,份额从原来的85%水平下滑。欧盟转向美国寻求替代,华盛顿顺势受益。欧洲国家开始与美国签署新的矿产协议,特朗普的强硬姿态成为无形标杆——许多欧盟决策者借鉴其政策来对抗中国影响力。短期内,美国能快速提升出口量,弥补欧盟缺口。特朗普本人虽未亲政,但其政治团队频繁发声,批评欧盟的犹豫态度,主张美国式“独立外交”。在中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欧盟的行动间接强化了美国的全球经济霸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盟资料图

这场事件折射出全球供应链的重组风险。国际关系专家指,稀土不再是单纯商品,而成为地缘政治工具。中欧摩擦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比如中方减少稀土出口配额,或将资源转向其他伙伴如非洲国家。对欧盟而言,取消对话虽短期减轻压力,但长远看未必可行:欧洲工厂依然高度依赖中国的高纯度稀土,本土开采成本高昂,效率低下。未来中欧关系回暖需要务实步骤,从平衡贸易入手。否则,这种“互信缺失”可能扩散到军事领域,比如北约对华安全评估的升级。国际社会正紧盯中方下一步动作——中国或通过谈判重建桥梁,或用实力回应。无论如何,特朗普时代的政策遗产正在这场变局中得势。世界进入多极对抗模式,稀土争议只是冰山一角,每个决策都可能颠覆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