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9日讯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时代命题的大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如何突破“师资薄弱、生源复杂、资源匮乏”的发展瓶颈,一直是基础教育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近期,潍坊昌邑市围子街道民丰小学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该校创新实施“”教研结合、校家社结合、教师队伍结合、五机制结合”的“四结合”育人策略,不仅破解了农村教育难题,更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为全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政策引领下的农村教育突围:从困境到创新的必然选择
民丰小学校内60%学生来自单亲、留守或隔代抚养家庭,心理健康问题频发;教师队伍中35岁以下年轻教师占比达70%,五年内流动率曾高达45%。校长徐军介绍,学校基于农村教育现实困境,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四结合”育人策略,构建起“问题识别-策略设计-实践验证-成效提升”的闭环体系。没有简单照搬城市学校的育人模式,而是立足农村实际,将国家政策要求与本土教育需求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套可操作、可复制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育人体系。
四维联动构建农村教育新生态:策略创新与实践路径
在教研创新维度,民丰小学开创联盟教研模式,与潍水学校等市直学校建立三年支教机制,邀请骨干教师驻校开展名师进课堂活动,将“教学评一致性”等先进理念植入农村课堂。数据显示,三年来该校累计开展诊断课指导89人次、区域教研活动42场,100%教师参与三级教研联盟(校际/区域/市直),80%教师成长为市级优秀教师,英语教师韩元元等青年教师在昌邑市单元教学观摩中获一等奖。这种“市直校输血+区域校造血”的教研机制,彻底改变了农村学校“单兵作战”的教研困境。
校家社协同方面,学校构建起“理念-行动-资源”三位一体合作体系:邀请齐鲁名校长工作室开展惠清话教育系列讲座,通过抖音、公众号等渠道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建立100%覆盖的学生心理档案,班主任每月开展半天无课日家访,针对留守儿童设计入学衔接四类阶梯课程;联合社区开发红色研学、职业体验等实践项目,学生走进浩信集团、绿博园等十多处实践基地,在烘焙制作、农机参观中理解劳动价值。
教师队伍建设打出“情感+发展”组合拳:改造教师宿舍为“温馨公寓”,解决年轻教师食宿难题;实施青蓝结对工程,潍坊市教学能手刘惠清等名师与青年教师结对,指导姜坤等教师完成4项省市级课题;创新考核机制,将乡村教学年限、家校沟通成效等纳入评优标准,近三年教师流失率降为零,90%教师获县级以上荣誉。
五机制融合聚焦学生终身发展:建立心理健康教师持证上岗制度,2名教师获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开发《一年级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创设师生同乐活动机制,每周开展篮球、故事会等社团活动;推行习惯养成儿歌评价体系,通过坐姿端正星、倾听小标兵等多元评价,让85%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从“留得住”到“学得好”:教育质量的全面跃升
如今的民丰小学已实现质的飞跃:三年蝉联昌邑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潍坊市智慧校园;4项省市级课题立项并结题,十多篇微视频登上昌邑市父母大讲堂公众号;学生在全国禁毒知识竞赛、潍坊市“儿童友好”绘画赛等活动中获国家级奖项7项、省市级43项;家长满意度调查显示,92%家庭认为孩子学习习惯变好、心里更阳光。
在民丰小学的教室里,曾经沉默寡言的留守儿童如今能自信地站上讲台分享读书心得;在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孩子们亲手种植的蔬菜摆上了食堂餐桌;在市级各类比赛中,民丰小学学生的身影越来越常见“四结合”育人策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为农村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站在新的起点,民丰小学正探索“小班化个性培养”新模式,计划开发、农耕文化、非遗传承等校本课程,将社区资源转化为育人活水。民丰小学的探索,是潍坊昌邑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在潍坊这片教育沃土上,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正在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实践创新,破解农村教育发展难题,书写着乡村教育振兴的新篇章。
闪电新闻记者 王亮家 刘九省 潍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