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被垃圾围城困扰的中国城市,正经历一场令人瞠目的反转:全国各地垃圾焚烧厂频频喊“饿”,设计处理能力远超实际垃圾供给量。在云南怒江州,新建成的泸水市垃圾焚烧厂虽已调试完毕,却只能等待垃圾“投喂”来启动运行;河南南阳的3000吨/日大型焚烧项目,被迫掺烧35%的工业固废才能维持运转——相当于每天1050吨额外“口粮”。

狂飙突进的数据揭示了这场饥荒的根源:

2021年《“十四五”规划》设定2025年垃圾焚烧目标:80万吨/日

2022年实际产能已达80.47万吨/日,焚烧化率79.86%(超规划目标)

2024年最新产能飙至111万吨/日,比目标高出38.75%

更戏剧性的是,这个本该用五年完成的目标,仅用两年就被突破。与此同时,全国焚烧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焚烧炉超过2172台,一场“抢垃圾大战”已全面爆发。

从数据来看,截至 2024 年 8 月,我国已建成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达 925 家 ,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能力高达 103.5 万吨,一年能处理 3.7 亿吨。但现实很残酷,我国城郊地区每年清运的生活垃圾总量仅 3.11 亿吨 ,这就意味着垃圾产量与焚烧处理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缺口。据 E20 研究院研究,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厂平均负荷率仅约 60% ,大部分焚烧厂都未能满负荷运营。

其实,这种垃圾不够烧的情况,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早在几年前,各地焚烧厂就陆续出现类似状况。比如,2020 年 7 月并网发电的陕西咸阳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能力为 1500 吨,可咸阳主城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仅 800 吨 ,还不到发电厂处理量的一半。河南省周口市的商水静脉产业园垃圾焚烧发电厂,自 2021 年 12 月并网发电起,就饱受垃圾清运量严重不足的困扰,只能采用单炉运行甚至停炉的方式维持生产 。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垃圾焚烧厂 “吃不饱” 的尴尬局面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垃圾去哪了?过剩背后的三重挤压

垃圾产生的自然增速放缓是首要因素。2023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2.54亿吨,相比2013年的1.72亿吨虽有增长,但年均增速仅约3.5%,远跟不上焚烧产能年均超20%的扩张步伐。

而垃圾分类与资源化革命截流了关键垃圾流。2022年我国垃圾焚烧化率已达74.6%,资源化利用率提升使更多垃圾变废为宝。厦门陆海环保通过AI分拣中心,每年从垃圾中抢救上千吨低值可回收物;漳州庄家宝合作社将菜叶、秸秆转化为有机肥,月处理农业垃圾200吨——这些原本都是焚烧厂的“燃料”。

最根本的推手是焚烧项目的野蛮生长。20192020年间,河南、河北等省份集中上马数十个项目。当这些项目在2022年后陆续投产时,等待它们的已是“无米之炊”。行业中标项目数从2019年的100个锐减至近年50个左右,投资金额腰斩,昭示着市场饱和的残酷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生存之战:焚烧厂的突围术

面对产能闲置,一场 “掺烧技改潮” 席卷全国。2022年近30个焚烧项目启动技改环评,2024年又有20个项目加入。江西、贵州等14省份的焚烧厂纷纷改造设备,掺烧比例普遍达12%35%。

更深层的变革在商业模式重塑。随着国家绿电交易新规明确“补贴与溢价不可兼得”,焚烧厂从依赖政策输血转向精细运营。上海嘉定再生能源中心的实践极具启示:引入施耐德电气APC先进控制系统后,操作量减少90%,发电效率提升20%,环保耗材用量下降20%,年处理50万吨垃圾创造2亿度绿电。

政策适配也在加速。浙江率先发布《协同处置工业固废名录》,明确7类可掺烧废物;上海建立焚烧处置总量申报制度;合肥、佛山跟进制定负面清单。这些举措为合规协同处置铺平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未来地图:从规模竞赛到价值深耕

地域分化成为必然趋势。当东部地区如火如荼推进超低排放改造(浙江要求2027年完成全省改造)时,中西部仍在填补空白——泸水市今年3月刚投运首个200吨/日焚烧厂,解决周边9个乡镇的垃圾处置难题。

技术升维开辟新战场。嘉定再生能源中心正研发燃烧参数视觉识别技术,通过AI分析炉内火焰实时优化燃烧;浙江要求2025年将产灰比控制在3.5%以内,倒逼灰渣资源化技术突破。

能源角色蜕变成为最大想象空间。焚烧厂正从单纯发电转向综合能源供应商:

浙江提出加强焚烧厂与工业园区供热联动

漳州餐厨垃圾厂沼气发电实现厂区用电自给

炉渣建材化技术成熟,嘉定中心年转化数万吨建筑骨料

当垃圾焚烧厂开始挖掘填埋场陈腐垃圾“加餐”,当各地政府为争夺垃圾运输车展开补贴竞赛,这场反转已不只是行业阵痛,更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独特隐喻。

从更深层看,垃圾从“围城”到“不够烧”的三十年反转,恰是中国城市从野蛮生长走向精细化治理的缩影。随着《“十四五”规划》资源化利用率60%的目标迫近(福建已先行布局),焚烧产业的生存逻辑已彻底改写——规模为王时代落幕, “精耕细作” 正成为新生存法则。

> 焚烧炉的火焰不会熄灭,但照亮的不再是增量扩张的狂欢,而是循环经济冷静而坚韧的晨光。

对此,您怎么看?

期待您在留言区文明理发布高见,留言点赞最高的朋友,扫码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获得投行圈子精美商务背包一个

‍感谢耐心阅读,欢迎顺手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