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娃转学,我从惠州杀到深圳
四年前的那个夏天,我站在惠州某小学的教室外,看着三年级的儿子课本上还没开始的英语单元,心里一阵发紧。
编程课?科学课?在老家几乎是 “副科中的副科”,每周象征性地上一节,大部分时间都被主科老师 “借走”。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咬咬牙,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 带娃插班深圳!
深圳的学校果然不一样:三年级的英语课已经开始学语法,编程课上孩子们敲代码做动画,科学课更是每周都有实验课。
看着儿子眼里闪烁的光芒,我觉得,这一趟 “孟母三迁”,值了!

二、小升初,突然摆在面前的两条路
转眼间,儿子小学快毕业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一条是朋友说的 “冲名校”:深圳的名校有多香,不用我多说吧?多少家长挤破头都想把孩子送进去!
听说有的机构有名额能递交简历,像我儿子这样拿过区级优秀学生、市级优秀少年,还有国家级书法二等奖、绘画奖的,去参加考试,说不定就能考上!
另一条路,是老师亲自 “递来的橄榄枝”:那天儿子放学回来,眼神里带着一丝犹豫:“妈妈,老师找我谈话了,说让我留下来直升本校初中,还说能进提优班。”
提优班?我赶紧打听,原来这是学校专门为尖子生设立的班级,全年级八个班,只有前 40 名才能进!
去年初三的提优班更厉害:38 个学生,38 个都考上了不错的高中,这升学率,谁看了不心动?

三、留?还是走?我陷入了深深的纠结
一边是看得见的 “保底王牌”,一边是摸得着的 “天花板”,换作是你,你怎么选?
留在本校,优势太明显了:
第一,稳坐 “尖子生宝座”:儿子现在年级前十,进提优班妥妥的,重点老师资源随便挑,学习环境熟悉,同学关系稳定,不用花时间适应新学校。
第二,升学率 “肉眼可见”:去年提优班全员考上好高中,只要儿子保持努力,考上重点高中的概率大大提高。
第三,不用重新 “打怪升级”:从惠州到深圳,我们已经经历过一次适应期,现在要是留在本校,就能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不用再花半年时间让新老师、新同学发现自己的优秀。
可是,名校的诱惑也实实在在:
** 名校的资源,是真的不一样啊!** 听说名校的老师很多都是特级教师,课程设置更丰富,竞赛机会更多,就连同学都是各个学校的尖子生,在一起学习,进步肯定更快!
** 再说了,我当初为什么要从惠州转学来深圳?不就是想给孩子更好的环境和资源吗?** 现在有机会冲击名校,难道要放弃吗?
名校的 “严格” 和 “宽广领域”,说不定能让孩子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视野也会更开阔。

四、和娃聊了一夜,我终于想明白了
纠结了好几天,我决定和儿子好好聊聊。
“你想去名校吗?” 我问。
儿子想了想说:“妈妈,我喜欢现在的老师和同学,但是也有点好奇名校是什么样的。”
看着他清澈的眼睛,我突然意识到:选择,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要看哪种更适合孩子。
如果选择留在本校:
适合那些喜欢稳定,适应能力稍弱的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孩子能更专注地学习,保持自己的优势。
学校的提优班已经有成熟的培养体系,老师对孩子知根知底,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果选择冲击名校:
适合那些适应能力强,渴望挑战的孩子。在名校里,孩子能接触到更优秀的同学和更丰富的资源,激发自己的潜力。
但是,也意味着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给所有小升初家长的几点建议
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孩子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感受和意愿很重要。多和孩子沟通,听听他们对未来的规划。
分析自身优势和需求:如果孩子成绩优秀,适应能力强,名校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孩子更适合稳定的环境,本校的提优班也是很好的保底。
不要盲目跟风 “名校光环”:名校虽好,但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比起 “名校” 的头衔,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那里能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提前做好规划:如果决定冲击名校,提前准备简历,参加培训机构的考试;如果选择直升,也要和老师保持沟通,了解提优班的培养计划。
六、最终决定:我选了 “双保险”
思来想去,我决定给孩子上 “双保险”:一边准备名校的考试,一边接受本校的直升意向。
如果考上了名校,我们就去挑战新的环境;如果没考上,也不用担心,还有提优班等着我们。
其实,不管选哪条路,最重要的是:家长的陪伴和支持,永远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作为一个从惠州到深圳的 “教育迁徙者”,我想说:小升初的抉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只要我们用心分析,尊重孩子的意愿,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你家孩子小升初时,遇到过类似的纠结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