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蔡梦莹 文/摄)走近高楼门22号,一栋坐北朝南、青砖墙面的民国小楼映入眼帘,气象学家陈学溶曾在此中度过了半生光阴。去年11月,因房屋存在安全隐患,南京市玄武区着手对高楼门22号民国建筑开展加固修缮。4月15日,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该栋建筑的加固修缮工程已完工,在此居住的8户居民正逐步搬回原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进高楼门22号一层朝北的房间,这里就是气象学家陈学溶常年工作生活的地方。据了解,陈学溶1916年出生于仓巷,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早年,他考入气象研究所第三届气象练习班,师从竺可桢,是中国第一代气象人。他还曾参与“驼峰”航线的气象保障,抗战期间保护了几十箱气象资料仪器,被称为中国气象“活字典”。他长期从事气象研究工作,开创了我国中小尺度天气分析的先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扇窗户是我父亲最喜欢的地方,窗边摆一张书桌,他就在这里工作,”陈学溶的女儿陈德红向现代快报记者介绍。据了解,这栋3层建筑,初建于民国时期,是一座现状保存相对完好的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民国建筑,目前是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陈学溶曾在此前出版的自述文章中写道:“刚住进来时,满院落绿荫遮盖,名花异草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德红也对这里的感情很深,“1961年,我刚满10岁,我们一家七口从北京回到南京,就搬进了这里。住在这里的多数是当时江苏省气象局的专家和工程师,大家都很熟悉。其间有段时间,我父亲辗转到上海工作,基本一直住在这里,直到他2016年过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年代久远,这栋民国小楼也愈发老旧。台城花园社区党委副书记兰静文表示,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这栋房子存在安全隐患,影响房屋正常使用,急需修缮。玄武门街道城市治理办公室副主任刘亮介绍,经房屋安全鉴定,当时该幢房屋结构危险性等级被评定为C级,构成局部危房。后来,经过玄武区房产局、区文化局、区房产经营公司、设计院等专家多次研究、商讨,终于确定了维修方案,于2024年11月顺利开工。

民国建筑的修缮并非易事,与住户的沟通和合作至关重要。玄武区房产经营有限公司副经理王政表示:“每天施工结束后,我们都向住户反馈当天的施工情况和第二天的施工计划。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与住户协商解决。”王政表示,“在施工过程中,在不改变文物建筑原貌及空间格局的前提下,我们也充分考虑住户的需求,更新功能区,方便居民今后的居住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15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这栋修缮完工的三层小楼,修旧如旧的青砖墙面,楼前的老松树随风摇曳。走进小楼内部,平整的木地板,排列规整的室内电线,保留民国风貌的楼梯和窗框等。通过此次消险维修,将保留建筑的原有外貌,彰显民国建筑特有风格,也确保了房屋安全,保障居民的正常使用。

再过几天,74岁的陈德红也将和家人重新搬回这栋小楼,她将住回父亲原来的房间里,相熟的邻居、相熟的场景,这份记忆还将陪伴她许久……

附:

陈学溶生平简介

1916年 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34年 考入气象研究所第三届气象练习班,师从竺可桢等名师;

1935年 毕业后到泰山测候所工作,此后进入西安头等测候所;

1944年 转入中国航空公司;

1950年 被调到华东气象处工作;

1954年 调入中央气象局任职;

1961年 被任命为江苏省气象局局级工程师;

1972年 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工作,直到1988年退休;

1984年 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从事气象工作五十年的前辈专家”奖;

1985年 获国家科技奖进步三等奖;

2004年 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气象科技贡献奖”;

2016年6月1日去世。

(除标注外均为记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