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下,“作业”不再仅仅是课后练习的代名词,而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思维的发酵场,更是过程性评价的关键载体。2025年4月10日下午,长沙市左江红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的第五次主题研修活动在长郡双语实验中学举行,聚焦“基于过程性评价的项目式作业设计”。内容涵盖课例展示、教研对话、专家讲座、优秀“三单”作业分享等环节,为与会的教师提供了深刻的教学洞察与实践指导。

课例:立足项目,重视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让语文教学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项目式学习又如何与过程性评价自然融合?这是本次研修活动的核心问题。长郡双语实验中学的康江昆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主题课例《热爱家乡民俗,传承文化基因》八下第一单元项目写作展评课。这堂课围绕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文化传承”展开,呈现出教师、学生与评价三者如何在项目式作业设计中交织互动。学生在前期通过民俗调查、资料整合、写作练习等环节,切实走进生活,感知文化;本堂展评课则是通过课前诊断学生例文《长沙臭豆腐》,课中搭建多元支架引导学生从生活、性格、精神三个方面丰厚文章的民俗文化价值,利用评价量表促进学生自我修订和优化文章。正是得益于过程性评价的完美体现——评价不再仅仅停留在数字背后,而是通过持续反馈,帮助学生逐步积累和完善自我。

项目式学习的实质不仅是任务的叠加,更在于对学生认知的深度挖掘;而过程性评价的核心,不是工具的简单更替,而是评价视角的转变。

展评:巧用作业,融通学程

在研修的互动环节,工作室成员围绕“项目设计与评价嵌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共同探讨了如何在项目式作业中深化对学生认知的引导与评价的精准性。工作室彭程老师在评课中指出:语文教育从不止于纸面上的教与学,更在于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从“作业”到“项目”,从“结果评价”到“过程关注”,这一系列转变正是语文学科深处教育温度的体现。此次研修不仅是一次教学路径的深耕之旅,更是一场语文教育理念的再升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业因“设计”而灵动,评价因“过程”而精准,课堂因“真实”而生辉。接着陆语熙老师和宋玉鑫老师分享了工作室首届作业三单设计的优秀作品。两位老师都通过巧妙的写作情境设置,精准的课前诊学把脉;精妙的课中导学提升技法与道法,在严谨的评价量表的促进下,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与自我提升;精巧的课后拓学单,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实现知识与思维的双向成长,给予与会教师们重要的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座:专家引路,赋能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随后的专家讲座中,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的余艳教授进行了主题讲座《基于过程性评价的项目式作业设计》。她深入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融合“多元视角+动态反馈+过程跟踪”的评价机制,强调作业设计应成为引导学生思维成长的催化剂。余教授提出,作业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而精准的作业目标与优化的作业内容,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能力的迁移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她同时指出,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夯实基础,并通过情境化设计将作业与单元目标相结合,确保作业任务的系统性。最后寄语我们语文老师们让作业成为学生瞭望世界的窗口,让老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建筑师。

此次研修活动中,工作室主持人左江红教授还表彰了工作室首届作业设计比赛表现突出的教师,总结本月工作室的常规。左教授鼓励老师们:持续深化教学研究,做到“教有所依、研有所据、评有所悟、学有所长”。

结语:作业设计,教学之魂

从课例观摩到展评,从理论讲座到成果颁奖,本次研修活动不仅是一次学术的碰撞,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提升和价值的共鸣,作业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学习任务,它承载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与使命。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式作业,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更能引导他们思考与反思,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长沙市左江红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将始终秉持“名师引领,集体研修,实践探究”的理念,不断优化“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作业设计,因其科学与灵动,必将成为引领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动力源泉,而教师的智慧与努力,将不断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作业方寸间,育人天地宽。

潇湘晨报记者钟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