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虽然是周末,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的校园里却特别热闹。百余组家庭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活动,一隅桃花树旁家委会围炉煮茶开着读书会,图书馆里部分亲子在共读书目。

“全部都是免费的,学校开放操场、图书馆给家庭提供亲子交流和共同学习的机会。”学校家校共育中心颜艳老师介绍,本周已是“校园周末开放”的第三周,家长报名非常踊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种运动自由选 “爸爸含量”急速增加

为了贯彻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在全国部分城市已有周末开放校园场地供公众使用的先例,如篮球场、足球场等场地的对外共享。

但本学期,成都盐外首次开启了“周末校园共享开放 + 老师陪同亲子活动”的模式,针对全体学生不仅自由报名、全程免费,还有老师陪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星期日上午,活动本来是10:00开始,9点不到就已有家长带着孩子赶到。体育老师准备好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啦啦操、田径等7个项目需要的器材,先到的家庭很早就投入到了亲子运动之中。

“他爸爸一般都是和同事玩儿,如果没有这个场所,没有这种运动模式,我们可能就在家里过一上午了。我们早点来,让儿子能看到他爸爸在球场上冲刺的样子,也是一种教育。”二年级一班学生枣枣的妈妈说,他们连续3周都报名参加,坐地铁到学校也非常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周一个半小时的陪伴运动让体育组长杨东平老师也感觉到愉快,“这三周学校爸爸的出现率特别高,氛围轻松,充满活力。期望这种愉快能让他们保持到下一周,又来!”报名采取班级群线上预约的模式,家庭可根据自我喜好,提前分组,可连续每周选择相同的项目,也可以单周进行菜单调换,主打自主、自由与愉快。

桃花树下围炉共读 家长自主聊育儿

在操场边的萌宠乐园旁,有几只孩子们的“校园宠物”,春季桃花盛开,三年级的家长围炉煮茶,红茶、水果、一本书,大家感觉和春游无异。

本周共读的书目是《习惯决定孩子一生》。学校家校共育中心与各级部邀请家长共同开展读书共学活动。家委会志愿者、有共读需求的父母或者有一些亲子问题想要请教的父母,都可自愿参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的爸爸妈妈和孩子都在球场,有的是妈妈选择读书,“把女儿交给她爸带去打羽毛球,我也清闲一刻”。茶话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交流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帮助孩子养成自驱力。不少家长表示,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他们更加了解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也学到了很多育儿经验。

家校共育中心颜艳老师告诉记者,学校期望不仅能提供一个场地、一个空间,更是一种共融的场景,让家长和孩子能增进相互看见与了解的机会,不是只有下班后疲惫的样子,也不是只有放学带回家的作业。“让父母知道,原来在某个项目上,我的孩子也可以很了不起;我的妈妈原来跳啦啦操也很厉害;夫妻也有分工,同时了解一下其他家庭的养育方法,而让这些领悟都在自然而然之中。”

校长:尝试从物理空间开放到教育共同体构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构建家门口的好学校?这个‘好’一定不只是指学校空间的好,而是关于你是否能给与一个人在今天与未来的生命力、驱动力、解决问题与适应变化的能力。如果聚焦到‘人的终身成长’,构建好学校,也一定是家、校共同营造的结果。”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孟红说,学校刚启动“周末校园开放计划”,期望尝试突破空间、赢得时间,以小场景、微实践的形式为家校共育赋能新路径。

“目前我们已将周末值班教师的加班费做了确认,但我们还是面临很多挑战和畅想:长此以往,有无可能学校从单纯的教学场所转型为家庭教育实践平台,教师角色是否能延伸至亲子关系指导者与社区教育协调者,家庭教育的场景也能否进行校园化迁移?或许未来我们也会尝试,社区教育资源的制度化整合,做好优质公立教育资源的普惠性释放,帮助区域构建城市教育生态圈。”(肖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