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来的各个王朝陵墓,宋代是保护的最差的,几乎每一位皇帝的墓都被盗掘过。一是因为宋代帝王陵寝不像唐、明、清那样规模宏大和完备;其二则是南宋失去了中原,想保护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南宋年间,宋太祖赵匡胤的墓就被盗了,墓中珍宝散落,有的流落民间,被私人藏家所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就有这么一件格外珍贵,它不仅是王羲之罕见行书的集合,还是《淳化阁帖》的鼻祖,此作便是《澄清堂帖》。这件作品大有来头,南唐建立后,视自己为大唐的继承者,李璟、李煜都极善书法,他们搜集唐朝尚存的内府书法,尤其是王羲之法帖,加以鉴定、集帖,最终完成了一部包含“书圣”60余件珍贵书法、总长度超过11米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匡胤攻灭南唐,将其宫廷内的典籍藏书以及书画真迹运往汴梁,而这部法帖也就成了他的“心头宝”。他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嘱咐臣下要在他驾崩后将这部作品随葬。宋太宗即位后,命王著编修《淳化阁帖》,并以《澄清堂帖》为底本和参考,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阁帖》第六至八卷基本延续了《淳化阁帖》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宋时期,赵匡胤陵墓被盗,《澄清堂帖》流落民间为施宿所得,他在泰州提举茶盐司厅堂“澄清堂”内进行了进行了精心修复和拓印,故得名《澄清堂帖》,后来原作被毁,初拓本则留了下来。《澄清堂帖》递藏有序,先后藏于贾似道、梁清标、孙承泽、王澍、王文治、翁方纲、利荣森等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澄清堂帖》为纸本册页,总计82页,每页纵26.5厘米,横13.4厘米,还有诸家题首、跋文总计约20段。清人王文治称赞:“毫芒飞动,使转纵横,晋人神韵,赖此以传……此种宋刻宋拓之右军书,真世间稀有之宝!”何绍基更是认为:“于淳化、大观、绛、潭、太清楼诸拓为远胜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0年代,利荣森将此作捐献给了香港中文大学,被誉为“北山十宝”之首,还被国家评为“一级文物”,纳入“珍贵古籍名录”。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地位,有三大原因:其一是内容丰富,包含王羲之60多件作品,且经过了李煜鉴定,比《淳化阁帖》等更真实可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二是极为罕见,有些帖早已失传,而在《澄清堂帖》中再次被发现,展现了丰富的魏晋笔法。其三则是拓工细腻精到,笔画遒劲饱满,细节处也是纤毫毕现,准确生动展示了王羲之用笔的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合而言,《澄清堂帖》是一部比《淳化阁帖》更珍贵,比《圣教序》更丰富,堪比墨迹的王羲之行书“标准教科书”,值得毕生临摹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今,我们将《澄清堂帖》进行了超高清1:1等大复刻,与原拓本别无二致,并添加释文对应,标注出每一帖帖名,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