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018字
阅读预计8分钟
作者|南平
编辑|邓慧玲
审核| 范家菀

根据《德干先驱报》、新德里电视台、《印度教徒报》等印媒2025年4月3日报道,印度总理莫迪当日早上离开印度,前往泰国曼谷,参加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第六届峰会。期间,莫迪将与泰国国王拉玛十世及总理佩通坦举行会晤,谈及印度参与泰国“陆桥”项目的相关事宜,以阻止中国通过参与该项目获得地缘战略优势。随着中印对这一项目的关注日益加深,泰国“陆桥”不仅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经济工程,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属性,将成为中印角逐印太的新舞台。
一、泰国“陆桥”项目的背景与战略价值
泰国政府的“陆桥”项目构思由来已久,初衷是绕开马六甲海峡,开辟一条新的国际贸易主要通道,改变区域贸易格局。马六甲海峡作为全球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每年承载约40%的世界贸易量,包括中国80%以上的石油进口。然而,这条狭窄水道的拥堵、海盗威胁以及地缘政治风险,使其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瓶颈。泰国前总理赛塔·他威信(Srettha Thavisin)曾指出,马六甲海峡日益拥堵,每年约有9万艘船只和7040万个集装箱通过此处,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最大运力,如果出现拥堵,可能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届时“陆桥”的重要性也将得到体现。
有鉴于此,泰国政府将“陆桥”项目视为绕开马六甲海峡的替代方案。该项目计划通过在泰国南部春蓬府(Chumphon)和拉廊府(Ranong)建设深水港口,并以约90公里的公路和铁路连接泰国湾与安达曼海,打造一条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替代通道。根据泰国政府的规划,该项目预计耗资1万亿泰铢(约合290亿美元),将于2025年至2040年间分四个阶段实施,旨在缩短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运时间、降低运输成本,为泰国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并提升泰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战略地位。一旦建成,泰国预计每年能够处理数千万个集装箱和创造28万个就业岗位。
从地理位置上看,泰国地处东盟中心,拥有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天然优势。春蓬府位于泰国湾一侧,拉廊府毗邻安达曼海,两地间的克拉地峡(Kra Isthmus)是马来半岛最狭窄地带,长期以来被视为开凿运河或建设陆上通道的理想地点。尽管早先的克拉运河计划因资金、技术和政治阻力未能实现,“陆桥”项目作为替代方案以更低的成本和可行性重获关注。泰国政府计划通过国际招标吸引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和中东国家在内的投资者,并为中标方提供50年特许经营权,显示出其开放合作的姿态。
然而,“陆桥”项目的意义远超经济层面。对于中国而言,它提供了绕开马六甲海峡的潜在通道,可能缓解所谓的“马六甲困局”,即中国能源安全因依赖单一航道而面临的风险。对于印度而言,该项目不仅关乎印度洋的海上霸权,还涉及其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中印两国对“陆桥”的兴趣,使其成为两国竞争的新焦点。
图源:“南洋风云录”微信公众号
二、中国与“陆桥”项目:破解“马六甲困局”
中国对泰国“陆桥”项目的关注源于其能源安全和贸易通道的战略需求。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高度依赖海上运输,尤其是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石油和原材料,其中大部分需经过马六甲海峡。这一航道不仅自然条件复杂,还受制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国海军的影响。一旦发生冲突或封锁,中国经济将面临“卡脖子”的风险。因此,寻找替代通道成为中国长期战略的一部分。
“陆桥”项目恰好契合这一需求。通过在泰国南部建立港口和陆上运输网络,中国可以将货物从印度洋直接运至泰国湾,再经由陆路或铁路延伸至中国西南地区(如昆明-万象-曼谷线路),从而避开马六甲海峡。泰国时任总理赛塔曾亲自向中国推介该项目,并展示手绘草图,表达了对中国投资的殷切期望。分析人士指出,若项目成功,中国不仅能缩短航运时间,还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整合中南半岛的铁路网,形成陆海联动的运输体系,进一步提升区域影响力。
此外,“陆桥”项目对中国具有更广泛的地缘政治意义。它可能削弱新加坡在全球航运中的枢纽地位,并为中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和军事存在提供新支点。然而,项目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多式联运(海路-陆路-海路)的复杂性可能增加物流成本,若衔接不畅,其效率未必优于马六甲海峡。其次,泰国政局的不稳定性——如赛塔在任不足一年即被免职——可能影响项目的连续性。最后,中国若主导投资,可能引发周边国家的警惕,尤其是印度和美国。
三、印度的战略考量:阻止中国主导“陆桥”
根据《德干先驱报》4月3日的报道,印度正考虑参与泰国“陆桥”项目,以防止中国通过该项目获得战略优势。这一动向反映了印度在印太地区对华遏制政策的延续。
印度洋是印度的传统势力范围,其海军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部署使其对马六甲海峡东入口具有一定控制力。然而,若中国通过“陆桥”项目打通印度洋至太平洋的替代通道,印度在区域海上贸易和安全中的影响力可能被削弱。
印度的战略焦虑不仅限于航运。近年来,中印在印度洋地区的竞争日益加剧。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缅甸等地投资港口项目,形成了外媒所谓的“珍珠链”战略,引发印度的高度警惕。泰国“陆桥”的50年运营权如果落入中国之手,可能成为“珍珠链”的新节点,进一步压缩印度的战略空间。此外,印度担心中国可能借机在安达曼海附近增强军事存在,对其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构成威胁。
但参与“陆桥”项目对印度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印度可通过投资或联合开发,确保项目不完全由中国掌控,从而维持其在印度洋的地位。另一方面,印度国内经济资源有限,且其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不及中国,参与如此大规模的项目可能面临技术和资金压力。此外,印度需平衡与泰国的关系,避免被视为干涉其内政。《德干纪事报》的报道指出,印度可能寻求与日本或美国合作,组成多边财团参与竞标,以分散风险并增强影响力。
四、中印竞争的博弈焦点与泰国立场
泰国“陆桥”项目无疑已成为中印竞争的新舞台,但其最终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泰国的立场。作为东盟核心成员,泰国长期奉行平衡外交,在大国间寻求利益最大化。当前总理佩通坦上台后延续了前任的政策,强调泰中“深厚而友好的关系”,并对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持开放态度。然而,泰国也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国家可能损害其自主性。有泰国学者曾经警告道,佩通坦领导的泰国新政府在推进“陆桥”时需谨慎,避免被大国博弈绑架。
从中印竞争的角度看,双方的博弈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投资主导权:中国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在基建领域占据先机。印度则可能联合日本和美西方,通过多边合作分担成本并制衡中国。
地缘政治影响:中国希望通过“陆桥”增强东南亚影响力,而印度旨在维护印度洋的战略平衡。两国的竞争可能使项目演变为地缘政治角力的象征。
经济效益与风险:尽管“陆桥”承诺缩短航运时间,但其多式联运模式的经济性存疑。中印若过度竞争,可能推高项目成本,影响其可行性。
泰国在此过程中需权衡各方利益。一方面,它希望吸引中国投资以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也需回应印度和西方的关切,避免项目引发区域紧张。泰国学者和环保人士已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陆桥”成本高昂且对环境影响严重,这可能为印度等国提供切入点。
因此,泰国“陆桥”项目堪称经济雄心与地缘政治博弈的交汇点。对中国而言,它是破解“马六甲困局”的潜在钥匙;对印度而言,它是阻止中国扩张的战略筹码。中印在此项目的竞争不仅关乎泰国南部90公里的陆上通道,更折射出两国在印太地区的长期角力。泰国作为项目的主导者,需在经济利益与大国平衡间找到立足点,而“陆桥”的最终命运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印太地区未来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
本文转载自“南洋风云录”微信公众号2025年4月3日文章,原标题为《中印暗战风云再起:泰国“陆桥”项目背后的战略博弈》
本期编辑:邓慧玲
本期审核:范家菀
*前往公众号后台发送“编译”,即可查看往期编译合集
▲政报·102期 | 为保2024大选,印人党打算收割这个群体的选票了.....
▲经报·96期 | 印落后中国16.5年,但正在快速缩小差距!
印国防工业大崛起?美国居然是印军火最大购买国…
更多内容请见↓
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