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宣布欧盟将对美国“对等关税” 政策采取反制措施。这一表态标志着跨大西洋贸易关系面临历史性转折,全球贸易体系正站在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对决的十字路口。
根据欧盟委员会披露的方案,首批反制措施将聚焦于美国钢铁和铝制品,涉及金额达260亿欧元。该举措是对美国3月12日对欧盟加征25%钢铝关税的直接回应,涵盖波旁威士忌、摩托车、纺织品等标志性美国商品。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已启动“反胁迫机制”,未来可能扩大至数字服务税领域。法国总统马克龙明确表示,欧盟可通过对谷歌、亚马逊等美国科技巨头征税实施报复,利用服务贸易顺差抵消商品贸易逆差。
冯德莱恩强调,欧盟“已做好应对风暴的一切准备”,但同时保留谈判可能性。她呼吁美国回到多边框架,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然而,欧盟内部对反制力度存在分歧:法国主张“精准打击”科技领域,德国则倾向于维持克制,避免全面贸易战。这种政策博弈凸显了欧盟在维护团结与捍卫利益之间的微妙平衡。
德国总理朔尔茨批评美国关税政策 “从根本上错误”,但反对采取过激反制措施。他在联合记者会上表示:“我们需要的是建设性对话,而非对抗升级。”

相比之下,法国财长勒梅尔强硬表态:“欧盟必须展现团结,任何软弱都将被视为可乘之机。” 这种立场差异反映了欧盟成员国在经济结构上的深层矛盾——德国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对贸易战冲击更为敏感;法国则试图借危机推动数字主权战略。
为协调立场,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将于4月5日主持紧急会议,讨论反制措施的具体细节。据知情人士透露,欧盟可能分阶段实施报复:4月 1 日启动首轮关税,4月13日扩大至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同时研究对美国银行参与欧盟政府采购的限制措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指出,若美欧关税战全面升级,全球GDP增速可能下降1.2个百分点,通胀率将攀升2.3%。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美国消费者每年将因关税多支出约800亿美元,汽车、药品等民生领域首当其冲。欧盟工业联合会警告,20%的关税可能导致欧洲汽车出口减少35%,相关产业链就业岗位流失超 50万个。
历史经验为当前局势敲响警钟。1930 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将美国平均关税推升至60%,引发全球贸易萎缩60%,直接加剧大萧条。复旦大学宋国友教授指出:“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本质是零和博弈,违背比较优势原则,最终将导致双输局面。”
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多国加速构建新型贸易网络。中国与东盟启动自贸区升级谈判,拉美国家酝酿建立 “南方国家经济联盟”,日本则推动《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扩容。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警告:“如果主要经济体放弃多边规则,全球贸易治理体系将面临1945年以来最严重危机。”
欧盟的反制举措不仅关乎自身利益,更被视为维护多边贸易秩序的关键一仗。正如冯德莱恩所言:“我们不是在与美国对抗,而是在捍卫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这场贸易战的走向,或将决定未来十年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当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博弈进入白热化,国际社会正拭目以待:是携手重构规则,还是坠入保护主义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