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9 年,木雅贡嘎

回溯历史,曾有无数中外旅行家踏足于这片广袤无垠的高原腹地,他们通过日记与摄影将旅行见闻记录下来,成为最早的藏地旅行记忆的印证。

犹如旅行家巴考 所说:“我记录的唯一目的是使读者能穿越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 遥望山外之山的神秘与深邃,藏地成为无数人向往之地,时光不停,记忆永恒,回望一百年前的藏地,巍然耸立的贡嘎雪山,肃然伫立的布达拉宫,草原成群的牦牛....如今有着怎样的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0年

1900年,崔比科夫和纳祖诺夫受俄国地理学会的派遣入藏。当时西藏地方政府不许外国学者在西藏从事考察,所以他们装扮成了到西藏朝圣的布里雅特香客。

崔比科夫精通藏语,他的《西藏游历目记》记载了当时的所见所闻,而成名之作首推《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他分析了当时西藏的农奴制度,在国际上风行一时。

二人在藏期间拍摄了拉萨的第一批照片,这些照片在他们归国后被收入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后来照片原版被美国一家博物馆买去并公开于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91年的拉萨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拉萨前的关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萨西部的吉曲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萨的街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萨 驻藏大臣衙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萨罗布林卡 达赖喇嘛消夏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萨 噶丹康萨金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萨 红山南麓布达拉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萨 布达拉宫南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萨 从西北侧看到的布达拉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萨 图中央是药王山,右侧是布达拉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萨哲蚌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萨色拉寺

1899 年版《西藏佛教或喇嘛教》中写道:

色拉寺被称为“色尔拉寺”或“仁慈的冰雹寺”。据说如此命名是为了压它的邻居“米堆”(哲蚌寺)一头,因为“冰雹”会破坏“大米”——据传两个寺院的部分僧人不时有争斗。色拉寺位于拉萨以北约一英里半,在名为塔提普的荒凉山脉的斜坡下方,这一位置的环境颇为浪漫:这片以银矿闻名的山脉,像一个圆形剧场般环绕着寺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萨西5英里处,荒废的城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丹寺附近,十三世达赖喇嘛树立的石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丹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桑耶寺

在1904年的文章《拉萨行》中,崔比科夫写道:“桑耶寺位于雅鲁藏布江左岸,拉萨东南方 67 英里处。它是西藏最古老的寺院,建于9世纪。它的寺庙有五层楼高,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融合了西藏和印度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喀则 扎什伦布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路上常见的敖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牧场牦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查格拉附近的贵族庄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族妇女

在《西藏》中,柔克义写道:“已婚妇女将头发中分,两边各编成很多辫子,从后面束起来;发辫越小,被认为越美丽。未婚女性则编另一种辫子,放在后脑。她们在发辫顶部佩戴珍珠(或珠子)或珊瑚串,称为达姆哲,通过一个银钩固定头发。在她们的发辫下端,会系上几条七、八英寸长的饰带,饰带上装饰着珠子或珊瑚,挂在肩膀上;这些饰带被称为多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底层妇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圣湖羊卓雍湖

1907年-191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雅克·巴考(Jacques Bacot)在康(Kham)写田野笔记,1907-1910 年

雅克·巴考(Jacques Bacot)(1877–1965),法国的一位开创性学者和重要的藏学家。同时,他还是地理学家、语言学家、人种学家,曾任教于巴黎高等实践研究学院。

他于 1906 年 11 月离开法国,1907 年 3 月到达云南大理,首次前往西藏东部地区旅行。在 1909 年至 1910 年间,巴考再次在康区进行了一段旅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考旅行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盐,通往西藏自治区(བོད་རང་སྐྱོང་ལྗོངས),Yerkalo(Tsha kha lhoཚ་ཁ་ལྷོ་།),Zla Chu(ཟླ་ཆུ་།;湄公河),1907 年 7 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7 年 7 月,云南西北部的Khawakarpo(ཁ་བ་དཀར་པོ་།)小径上的朝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9 年 9 月,与西藏同伴和中后方 Adrup Gonp 一起,在四川西北部康巴州 Nyakrong(ཉག་རོང་།)Nyag Chu 谷的一片草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7 年,Mani pa 和两个孩子在 Kha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9 年 9 月,位于四川西北部康巴的 Tchangou 寺庙

1916年-192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5 年,大卫尼尔做好准备启程回到拉萨

大卫尼尔(Alexandra David-Néel,1868-1969),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她在 1916 年未经任何人的允许,进入了西藏,到达日喀则,再从印度出发去了日本。大卫尼尔没有停止她的脚步,她从日本来到北京,接着去了塔尔寺。从 1918 年到 1921 年间,她在塔尔寺呆了整整 32 个月,每天坐禅、煮茶、读经,完全过着藏式的生活;同时准备着下一个进入西藏腹地的计划,这也是最后一次。

1923 年,大卫尼尔已经为赴拉萨的旅行作好了准备,这时她已经 55 岁,著名的《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就出自关于这趟旅程的真实日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九世班禅喇嘛和大卫尼尔签名的法文版拉萨历险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4 年,大卫尼尔在中印边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1 年,大卫尼尔在西藏东部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4 年,大卫尼尔骑在西藏骑牦牛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4 年,大卫尼尔和庸登拉萨布达拉宫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5 年,大卫尼尔快到拉萨边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5 年大卫尼尔被赐予的念珠。这些人体骨骼做的仪式物品是无常和放弃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 年代,亚历山德拉·大卫·尼尔在藏式房间里,被她旅行带回的物品所包围

1920年-1930 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5 年,约瑟夫·洛克在云南

约瑟夫·洛克(Joseph Charles Francis Rock,1884-1962),出身于奥地利维也纳,美籍奥地利人,植物学家、语言学家、探险家和纳西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洛克出行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0 年,洛克在中国西南地区

1907 年,洛克在美国的夏威夷学院获得植物学教职。1922 年,受美国农业部的委托,他前往东南亚做植物调查;随后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赞助,到达云南丽江,初入中国从事植物调查,洛克取得的成果极为丰硕。

1922-1949 年间,他在丽江和纳西人结下了极深的缘分。特别是在 1930 年至 1962 年去世前,他几乎全力灌注于对纳西文化的研究,被誉为“西方纳西学之父”。除此之外,作为探险家和摄影家的洛克在中国的川滇甘青一带的所拍摄到的大量照片,以及他先后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上的报道,也为世人首次揭开了他所游历的这一世外桃源,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1924 年,洛克从丽江出发,经永宁的泸沽湖,访问“第三玉龙国”——木里,这次出访只待了三天,他得到了木里土司的接见,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与木里土司结下友谊,取得了再次访问的机缘。而这次在木里的经历,也以《黄喇嘛之地》为题在同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1925 年开始,洛克与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合作,前往阿尼玛卿山和祁连山调查。在此期间,他访问了卓尼土司,进入迭部地区采集植物种子,前往青海阿尼玛卿雪山区考察并登上了主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9 年,过雅砻江、木雅人物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9 年,从木里前往九龙途中

1928 年 6 月及 8 月,洛克两次从木里出发前往“日松贡布”,即稻城亚丁的三神山区,首次为世人揭露了这三座无与伦比的神山。1929 年 4 月,缘于前一年在前往三神山处时望见了贡嘎雪山,因此洛克再次率队经过木里,渡过雅砻江,再经九龙到达木雅地区的贡嘎雪山处,在这里,他首次将木雅贡嘎雪山带到了世人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0-1930 年,洛克在Konka Risumgongba (雅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8 年,洛克和木里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9 年,贡嘎雪山、木雅

1934年-194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庄学本(1909-1984)出生于上海,摄影家。曾任上海《良友》画报、《中华》画报、《申报》画刊的特约摄影记者。建国后,历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民族出版社画刊编辑室、《民族画报》社编辑部副主任等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9 年,在四川巴塘与当地文化人士交流,中坐者为庄学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4 年,庄学本画的果洛之行地图

1934 至 1942 年,庄学本在川、滇、甘、青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在这期间,庄学本拍摄了万余张照片,写了近百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以及日记。

首次对西康的民族调查始于 1934 年夏,他从成都出发,徒步沿岷江而上,经过灌县、汶川、茂县、理番、五屯、四土,在当地土司的帮助下,安全到达果洛,返回时经阿坝草地,松潘、茂县、汶川,在同年 10 月返回灌县(都江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藏戏教民织布,庄学本 1939 年摄于四川巴塘。这是藏戏中文成公主将织布技术传授给藏民妇女的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辩经。庄学本 1939 年摄于四川理塘

1937 年,庄学本过通天河水桥南下,经炉霍、道孚、泰宁于12月底到康定。

1938 年,先到丹巴,考察大金川流域的嘉绒,越西田坝考察彝族。

1939 年初,在冕宁、西昌,进入昭觉城,又经盐源进入木里,南行到永宁泸沽湖。返程经九龙回康定时正是夏季,庄学本在休息一个月后又携帐篷西行经理塘草原,到巴塘拍摄藏戏,又顺金沙江南行到得荣,再从白松折返,经义敦到巴塘,在巴塘过冬,1940 年冒着春雪回到了康定。这一时期考察了西康的藏、彝、普米、苗、傈傈、纳西等民族。

1941 年 2 月,庄学本在重庆举办了《西康影展》。这次影展除了展出庄学本拍摄的有关西康风光、物产和民族的照片外,还展示了许多经过调查所得的统计图表,引起政界、学界的广泛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贡嘎寺。庄学本 1938 年摄于木雅贡嘎雪山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九代孔萨土司德钦汪姆。庄学本 1937 年摄于四川甘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庄学本 1939 年摄于四川巴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跳弦子的胡琴手。庄学本 1939 年摄于四川巴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往得荣县城的江边小道。庄学本 1939 年摄于得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 年,庄学本重返西南民族地区

1985年-1988年

马克·吕布是一名法国摄影师,以其对东方世界的广泛报道而为人知,其中包括:中国的三面旗帜、直面北越南、中国印象。至今,马克·吕布已先后20多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观察和记录了在这里发生的许多历史大事,用无声的照片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他说:那些相片只是一些琐碎的细节,它们不代表任何观点或价值判断,那些细节和摄影本身都是源于生活的。这是他1985年-1988年拍下的西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