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历史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查阅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地名资料不难发现,当地上至区县名称、下至村社称谓,很多都带有明显的“山东”(尤其是胶东半岛,清代登莱二府)印记。追溯渊源,它们基本都与历史上的“闯关东”大潮有关,可谓“闯关东”现象的一种直观体现。本文就以国家地名信息库、地方史志和地名资料为参考,对东北三省地名中的“山东”印记简要举例叙述。
一、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
昌邑区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区中部、松花江沿岸。该区与山东省的昌邑市(现属潍坊市,清代属莱州府)同名,在历史渊源上,两者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
根据记载,吉林市昌邑区最早设立于1936年,因辖区内有“昌邑屯”而得名。而关于“昌邑屯”的由来,《昌邑区志》开宗明义地记载道:“清乾隆九年,始有从山东省昌邑县徐家官庄、西营庄、李家郜等地饥民逃荒至此,初为徐、孙、李三姓聚居,后渐增,因多为昌邑县人,故始称昌邑屯。”
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提到的清代山东省昌邑县三个村庄,有两个在如今的昌邑市还能找到,并且姓氏特征也较为吻合,分别是饮马镇的徐家官庄村(明初徐姓建村)和柳疃镇的西营村(孙姓洪武年间迁来)。另外一个李家郜,现在当地虽然已无同名村庄,但“某家郜”的命名方式在昌邑市范围内不乏其例。综合来看,吉林市“昌邑区”(昌邑屯)这一地名源自山东昌邑的说法,应无疑问。
二、辽宁省瓦房店市“即墨沟屯”
“即墨沟屯”(简称“即墨沟”)位于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赵屯乡辖区内,系农村居民点。该村名称与山东即墨(今青岛市即墨区)相同,在渊源上亦有直接关联。
根据记载,“即墨沟”的称谓是因“建国前有一户原籍山东省即墨县的人来此定居,故名”。换而言之,这一地名同样属于闯关东移民以山东原籍命名的情况。
上述记载,在山东民间的族谱中亦可得到佐证。查询民国初期胶东半岛隋姓人共同修纂的《定海郡侯隋氏通谱》可以发现,该谱收录的关外隋氏分布村落中明确提到了奉天省复州(瓦房店市旧称)的“即墨沟”,并注明该村隋姓源自山东省即墨县隋家疃村。由此可见,“即墨沟”之“即墨”,所指就是“即墨县”之“即墨”。
三、黑龙江省“登州李”“平度村”“莱阳沟”
在黑龙江省范围内,带有山东(胶东)印记的地名更是不胜枚举,“登州李”“平度村”“莱阳沟”均属此例。
(一)“登州李”,系农村居民点名称,位于黑龙江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发镇辖区内,行政上属“庆丰”村。该村名称中的“登州”,所指即清代山东的“登州府”(辖一州九县,主体即现在的烟台、威海两市。治所为蓬莱县,即现烟台市蓬莱区)。
关于“登州李”村的由来,国家地名信息库记载道,相传清代中期,一位来自登州府的李姓人迁到此处定居,就以籍贯和姓氏将村屯命名为“登州李”。随着历史的变迁,该村的姓氏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但“登州李”这个地名依然延续下来,直观体现出村庄的历史渊源。
(二)“平度村”,为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辖区内的行政村。该村名称中的“平度”,即从山东省的平度县(现平度市)而来。对于该村渊源,国家地名信息库的记载为:因平度县人在此建点,初名“平度屯”,后改称平度大队、平度村,延续至今。而根据孙吴县融媒体中心在2023年的报道,该村现今仍有70%的居民祖籍为山东平度,“平度村”的称谓名副其实。
(三)“莱阳沟”,系山谷、谷地名称,位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辖区内。这一地名与辽宁省瓦房店市的“即墨沟”相仿,据记载是因最早有山东莱阳县(现莱阳市)移民在此垦荒而得名
四、辽宁省沈阳市“山东庙巷”
除了常见的农村居民点名称之外,在东北三省的城市道路名称中,也有不少带有直观的山东印记,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的“山东庙巷”就是典型一例。
关于“山东庙巷”名称的由来,国家地名信息库记载称:1931年称正华街,1989年以巷内原山东庙命今名。
据沈阳文史学者考证,所谓“山东庙”,是清代修建的一座庙宇,主祭之神为“妈祖”,系当时行船过海来奉天(清代于沈阳设奉天府)做生意的山东籍商贾捐银所建,故名“山东庙”。
经过岁月变迁,山东庙的原貌已经不存,但这一地名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依然沿用,由此衍生的其他地名不仅有“山东庙巷”,还有“山东庙社区”“山东庙街道”(现已合并至其他街道)等。
五:辽宁省长海县“韭菜夼子”
“夼”是一个极具山东特色的地名专用字,查询国家地名信息库可知,全国带有“夼”字的地名,绝大多数都位于潍坊诸城市以东的胶东半岛区域内(尤其集中在烟台、威海、青岛三地市)。
而在一海相隔的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辖区内,也有一个带有“夼”子的地名(居民点),即海洋岛上的“韭菜夼子”。在《长海县地名志》中,“韭菜夼子”也写作“韭菜框子”,收录的说法为“相传早时这里有一栋倒塌房屋的框架里种着韭菜,故名。”不过,上述解释只是民间口头上的传说,并没有原始的文字出处,也不太符合常理。结合长海县与胶东半岛之间的深厚渊源(当地多数居民系从登州府迁来)来推断,这里“框”多半是“夼”的转写,是由早期闯关东移民按照山东原籍的习惯而命名。
六、小结
以上所举地名之例,既包含农村居住点,也有城市街道;既有直接沿用山东相应地名的情形,也有使用山东特色地名用字的类别。它们的具体渊源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是“闯关东”历史的重要载体,佐证了东北三省和山东之间的深厚联系,令人见之而思古,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值得详加整理、考证、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