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江西中部的吉水县,宛如一颗被时光尘封的明珠,静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个近两千年建县史的古邑,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动人故事,等待着人们去翻阅、去品读。
吉水,古称石阳,始建县于东汉永元八年(96),至今已有1929年历史。东汉末至隋代初,该县东南方位的地域曾设立吉阳县。以“吉水”之名设县,则始于隋朝大业年末(615—617),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自古以来,吉水县文化积淀深厚,忠义节烈辈出,孕育了一大批占据文化思想制高点的名士,如一代文宗欧阳修、抗金名臣杨邦乂、一代诗宗杨万里、《永乐大典》总纂解缙、“一带一路”先驱陈诚等,他们“或出而仕,霖雨苍生;或退老田园,整躬饬行,矜式闾里”,不仅有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而且留下了大量的乡邦文献,成为该县文化积淀中的最宝贵部分。
吉水县城古景
一、石阳县
石阳县曾是庐陵郡的建置县之一,是吉水县的前身,可谓历史源远流长。据光绪版《吉安府志》卷1《地理志·沿革》载:“汉和帝永元(89—105)中,分立石阳县。”公元92年,汉和帝刘肇开始亲政,在位时间虽不长,却是一位颇有才干的皇帝。他北伐匈奴,西通西域,重视科技发展,积极调整郡县设置。公元96年,刘肇把豫章郡管辖的新淦、庐陵二县相邻的地域划出,设立石阳县。管辖当今永丰县、吉水县、峡江县、吉州区的大部分地域,以及青原区、吉安县的部分地域。据万历《吉安府志》卷1《郡纪》载,东流初平二年(191),孙策析豫章郡始设庐陵郡,立南部都尉,治所选址于新淦县,管辖10个县,其中就有石阳县。但据光绪《吉安府志》卷1《沿革》载,庐陵郡始设时间是东汉兴平元年(194),可见此问题学界仍存有争议。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吴国国君孙皓将石阳县境内的巴邱乡和新干县部分地域划出,首设巴邱县,归豫章郡管辖。
自东汉末石阳县设立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行政隶属以及管辖地域虽时有变化,却始终是以县建置的形式出现,直到隋开皇十年(590)才废止,历时496年。那么,汉和帝设立石阳县时,所管辖的地域来源于何县呢?光绪《吉安府志》中录有按语予以解释,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来源于《水经注》,认为汉和帝析庐陵县而设立;另一说来源于《太平寰宇记》,该书是引用《舆地志》中的说法,认为汉和帝析新淦县而设立。后世学者经考证后认为,应是析庐陵县、新淦县相临的地域而设立。
石阳县的治所又设在哪里呢?据光绪《吉安府志》载:“石阳城,在庐陵县北六十里;或曰:石阳北去新淦,盖百五十里也。”对该古城遗址的具体位置,府志中附有按语:“《太平寰宇记》载:‘石阳城,于庐陵则云在县东北六十里,于吉水则云在县东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引吉水志作二十里。今考吉水志,正作二十里。《寰宇记》作‘三十里’,字误也。”其实,府志中的按语仍然是表达不准确。因为石阳古城遗址在当今醪桥镇固州村,距吉水古县城约10余里,距庐陵古县城不足50里,更何况古人眼里的一里路相当于当今八百至一千米。至于“石阳”县名的由来,源于其建县之初,治所坐落于醪桥镇石山的南面,古代堪舆学中有“北为阴南为阳”的说法,所以取名石阳县。
公元280年,司马炎灭东吴,建立西晋,标志着三国时代的结束。就在这年,庐陵郡太守将郡治迁入当今的泰和县。另据王隐撰写的《晋书》载,晋太康年间(280—289),朝廷将于都、赣县、南野等县划出,设立南康郡。又因设在泰和县境内的治所距南康郡的南部、庐陵郡的北部较远,管理上略有鞭长莫及之嫌,于是将南康郡治所改设于当今赣州市章贡区,庐陵郡治所却是“移郡于石阳,今旧州东北故城是也”,即当今吉水县固州村。南宋丞相周必大《乾道庚寅奏事录》中说:“白沙(渡)相对有石牛潭,其岸即隋以前州城。闻尚有故基。”亦可印证庐陵郡治所曾设在当今的固州村。
公元502年,南朝梁武帝萧衍在建康称帝,之后下旨将高昌县并入石阳县,仍隶属于庐陵郡管辖。隋开皇十年(590),隋文帝杨坚改庐陵郡为吉州,改石阳县为庐陵县,“石阳之名隐”,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值得说明的是,那时石阳县名虽然已废,但吉州郡治所仍设在固州,如《太平寰宇记》载:“旧郡城在吉水县东北二十五里。隋大业三年(607)置,唐永淳元年(682)移郡于石阳县,其城遂废。”关于庐陵郡治所四城的变迁,光绪《吉安府志》卷5《地理志・古迹》中载:“庐陵故城有四······一为隋郡城,在今吉水东北五里······卢志谓‘隋改石阳为庐陵县,故城在今吉水东北’,亦误。改石阳县为庐陵县在隋初,改吉州为庐陵郡,徙治于今吉水在隋大业三年(607)耳。”表明庐陵郡城先后选址于四个地方,隋末唐初时即是设在当今固州村。直到唐开耀元年(681),吉州人刘智是一个很有眼光的幕僚官,他考虑固州城濒临赣江,“以州逼赣水,东通大山,户口殷繁,土地湫隘,陈移郡之利”,不仅该地域较为狭小,而且地势偏低,容易发生水患,于是奏请搬迁。第二年,庐陵郡治从石阳城迁出,新治所选址于晋代孔伦太守所建旧城附近,即当今吉州区水沟前临后河的地域,在此大兴土木,筑城造宇,建成后“周二十里有奇”的规模。
“固州”村名,顾名思义,它包含两层寓意。第一,取义于“故州”一词,表明该地曾经辟为州府的治所;第二,表明该地濒临赣江,祈求不遭洪水淹没,暗含堤固民安之意。该村至今有“吉州驻固州,代代出知州”的谚语流传,始创于唐代的篁簝书院旧址、旧城“麻石一条街”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另据光绪县志所载,石阳古城的界址是东依丘陵,西临赣江,南至南门前村,西南为固州和马家城两村,北至城上村,面积约有一平方公里,周围筑有土城,城内建有驿道。临城各村落,是根据文化坐落方位,分别取名为城上、南门前、官路上、官路下等。上世纪末,村民们还在古石阳城遗址附近挖掘出不少隋唐时期的陶器、青铜器等文物。如今仍存的吉州亭坐落在该村双泥湾地段,历史上曾经多次重建,最近的一次重建是在1923年,且于2021年底再次修葺。
石阳县的存废时间虽不足500年,却有不少历史人物与它结下不解之缘。据唐宰相房玄龄主编的《晋书》载,东晋最后一位皇帝名叫司马德文,在位时间不足两年,有一天突然被权臣桓玄逼宫篡位。桓玄做皇帝后,将司马德文贬为石阳县公,并软禁在九江城内。另据《二十四史》载,南北朝宋代时,有一个名叫王谦之的人,籍贯山东临沂,因南下之功,被朝廷封为石阳县子,食邑五百户,后来他还担任豫章郡太守。南北朝梁武帝时,有一个名叫张惠绍的人,籍贯河南义阳,早年跟随肖衍起兵,肖衍称帝后,以附从之功被封为石阳县侯。张惠绍去世后,其子继承爵位。
二、吉阳县
在这里,必须言及吉水历史上曾经设立的吉阳县。据光绪《吉安府志》卷1《地理志·沿革》载:“寻分立西昌、东昌、永新、吉阳、兴平、阳城、新兴、巴丘诸县。诸县《宋书·州郡志》均云吴立,而未详立自何年?大约在建安四年孙氏取庐陵以后也。”这段话意思是说,那时庐陵郡曾分设吉阳等八县,系东汉末孙策执政时所置,具体时间不详,大约是建安四年(199),比石阳设县时间大约晚103年。
吉阳县的前身则是汉代时设立的吉阳乡,其治所在当今永丰县古县乡,与吉水县冠山乡相临。南宋文人、《独醒杂志》作者曾敏行的先祖、关内侯曾据,因王莽篡汉而耻于为官,于是率宗族一千余人由山东南武城南迁,隐居地即是庐陵县吉阳乡。如光绪《吉安府志》中《曾三聘传》载:“今檄取吉水曾氏后裔族谱核明,曾氏自西汉末有名据者,徙家庐陵之吉阳乡,传十数世,又有名君彦者始居今吉水之兰溪。”关于“吉阳”县名的由来,是其治所在吉阳水的南面而得名。光绪《吉水县志》卷2《地理志·沿革表》载:“吴后主二年,立吉阳,故城在今县治东一百二十里。”光绪《吉安府志》卷5《地理志·古迹》亦载:“吉阳县城,在吉水县东一百二十里。”
吉阳县所管辖的范围主要是今永丰县一部分地域,吉水县螺田、白沙和水南一带,以及青原区部分地域,其县域面积并不算大。当时东吴政权采取分封制的形式,设立了很多小县,目的是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现有效的行政管理和军事防御,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直到隋开皇十年(590),杨坚废除吉阳县,将吉阳县并入庐陵县。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朝时期庐陵郡曾以“吉阳郡”之名替代,如《太平寰宇记》载:“隋平陈,置吉州。于今郡城西南筑小城,即旧州城是也,以界内吉阳水为郡名,仍改石阳为庐陵县,并废吉阳郡之阳丰、兴平、高昌三县入庐陵。”由此可知,杨坚建立隋朝后,改石阳县之名为庐陵县,废吉阳县并入庐陵县,且废去“吉阳郡”之名,改称为吉州。
吉阳县的存在时间虽比石阳县短,大约只有300年,却有不少历史人物与它结下不解之缘。据《晋书》载,东晋时平阳人郭诵,封赠为扬武将军、吉阳亭侯,与名士李矩长期驻守荥阳,拒逐外敌,成为一代名将。被封赠吉阳侯爵位者有南北朝时的谢述,字景先,官左卫将军,系谢景仁之弟,《宋书·谢景仁传》中附有其传。此外,还有同时代的沈演之、陈諠等。被封赠为吉阳男爵位者有东晋文学家庾阐,字仲初,河南鄢陵人,因平苏峻之功而获封。此外,还有南北朝刘宋时期的王蕴、苏烈等名士。再如,明清时吉水县城曾经建有西坊庙,地址在今古城墙西瓮城与西大街之间,祭祀对象是南宋时封赠为吉阳侯的廖谦,字益仲,又字德之,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是衡阳县最早传播朱子学说之人。
尽管“吉阳”县名早已被废,但该地名一直流传下来。如光绪《吉安府志》载:“吉文水,在县南赣江下流。与永丰水合,缭绕青湖洲间,状若‘吉’字,故滩曰吉阳,县曰吉水。”表明吉水县城赣江畔的沙滩地,即如今小江口至银河广场临赣江的滩地,其名叫作吉阳滩。古代时,常有文人墨客以“吉阳”替代“吉水”县名。如清代官至礼部尚书的许汝霖曾应邀为四部尚书、谷村人李振裕撰作《礼部尚书李醒斋公墓志铭》,文中说:“(李)宪子游复守宜春,子孙因家焉耳。始迁吉阳之谷村者,公世祖祖尧也。”
2015年4月,吉水县即将建成县内第二座赣江大桥。县里委托文人们为该桥讨论命名事宜。为纪念该县曾经设立的吉阳县,文人雅士们建议取名吉阳大桥,且将东西两端的连接路更改为吉阳路,之后获准。2021年上半年,县教育局拟在金滩镇吉阳路南面50米处,新规划一所九年制学校,该局主要领导向笔者征求新学校的命名,于是也建议取名为吉阳学校。
吉水街景
三、吉水县
“吉水”县名的由来,缘于东晋初庐陵郡守虞潭与风水学鼻祖郭璞等人沿赣江考察,他们登上文峰山远望,见赣江与恩江的汇合处有一沙洲,名叫青湖洲,二水缭绕于青湖洲之间,从上游俯视流水,状若“吉”字,于是以“吉水”命名。
另据光绪《吉水县志》卷5《地理志·山川》载,“县曰吉水。又雨水交合如‘文’字,故名文水,亦曰字水。”于是吉水又有“文水”“字水”“文江”之别名,且古代文人的撰文中多有言及。例如,宋代翁卷《送吉水包长官》诗中“吉字水初识”之句,元初汪元量为谷村人李珏题作《寄李鹤田》诗中“文江别后又三年”之句,清代李銮宣《吉水道中》诗中“吉字江开之字忛”之句,以及明代吉水乡贤曾同亨题作的《字水拖澜》诗、邹元标题作的《字水拖澜》诗、僧人释独立的《文水三滩》诗等,这些都是吉水之别名的佐证。
南京城墙博物馆:吉水砖
考察吉水县沿革史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始设庐陵县,吉水之地属之。东汉永元八年(96)始设石阳县,吉水为其辖地,属豫章郡。东汉末始置庐陵郡,石阳县属其辖地。三国吴帝时,又析庐陵郡之石阳、阳城地置吉阳县,吉水被石阳县、吉阳县分而治之。
隋大业年末(615—617),始以“吉水”之名设县,当时是划出庐陵县水东片区的顺化、文昌、折桂、中鹄、仁寿、兴平、明德、永丰、龙云、云盖和迁恩等11乡设县,隶属于庐陵郡。此后的历史长河中,吉水以县建置有时存,有时废,立废更迭,变化频繁,且曾以“镇”“场”“州”的建置形式出现。例如,唐天宝年间吉水由县改为镇,唐末时又由镇改为吉阳场,史料中有解世隆“筑城吉阳场,时吉水久废为场”的记载。五代杨吴时复设为县,隶属新干都制置使。南唐初,吉水由县改为吉水场。南唐保大八年(950),吉水由场升为县,仍归吉州管辖。
这里需注意的是,光绪《吉安府志》卷1《地理志·沿革》中载:“吉水县,本汉新淦、庐陵二县地。”然而,光绪《吉水县志》卷2《地理志·沿革》载:“吉水县,本汉吉阳、石阳二县地。”从表面看,这两种说法似乎存在矛盾,其实它们只是叙述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即府志是从石阳县析何县之地而设的角度表述,而县志是从吉水县的前身所属何县的角度而言。
1665年的吉水县城:录自尼霍夫《荷使初访中国记》
关于吉水县治所的选址,先民们毅然舍弃了隋代时已有的固州城,他们见恩江与赣江汇流处的东北地段系水流隈曲之地,在风水堪舆学中属于汭位,符合“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的择地原则,且背后有小东山、太平山为依靠,枕山面水,地势较高,既能方便县民生活,又能满足农耕生产,于是选择此“藏风聚气,得水为上”的风水宝地作为城址,治所地取名为文峰,是以该县文风蔚起的象征地——文峰山而命名。
两宋时,吉水以县建置未变,管辖区域却历经变化。至和元年(1054),将吉水县云盖、龙云、兴平、永丰和明德5乡划出,设立永丰县。元佑七年(1092),因管理需要,将庐陵县同水乡及新嘉里与吉水县顺化乡互换。绍兴二十一年(1151),又划出吉水县迁莺乡归永丰县管辖。其辖地虽历经变化,却始终承载着这片土地所孕育的厚重文化。
元元贞元年(1295),朝廷将吉水由县升为州,这是该县历史上的最高建置。明洪武元年(1368),朝廷将吉水由州改县,隶属吉安府管辖。此后650多年里,吉水以县建置未变。清末,吉水县辖管同水乡、文昌乡、中鹄乡、仁寿乡和折桂乡,共有5乡22里62都。
关于以“吉水”为名设县的时间,有人认为始于保大八年(950)之说,似乎更有道理,因为光绪《吉水县志》中仅有“南唐保大八年置吉水县”的记载,却无“隋大业年末置吉水县”的文字表述。事实并非如此,这里首先要说唐代诗人李建勋。李建勋(约872—约952),字致尧,广陵人,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著有《钟山集》20卷,且该书中录有《送王郎中之官吉水》一诗。众所周知,郎中是分掌朝廷各司事务的一种职务,次于尚书、侍郎,比员外郎要高。假如吉水尚未置县,何来“官吉水”之说呢?且王姓官员的级别还不低,这从侧面印证以“吉水”为县名的设县时间应早于保大八年。其次要说到生活于那个时代的著名人物宋白。宋白(936—1012),字太素,进士,以兵部尚书致仕,学问宏博,曾参与编修宋《太祖实录》《文苑英华》等书,著有《宋白集》100卷。其文集中有“大业中,分庐陵水东十一乡为吉水县。唐初仍废。南唐时为吉水场。保大八年升为县”等记载,这是隋大业年间以“吉水”之名设县最有力的证据,也印证那时吉水县的存废更迭。再次要提到清康熙年间编成的《十国春秋》,书中载:“吴天祐七年(910)及南唐升元二年(938)皆曾置吉水县,隶新淦都制置使”。此外还有诸多史料均可佐证。
吉水建县后,由于管辖区域的变化,致使欧阳修、文天祥、胡广等先贤的县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欧阳修(1007—1072),原为吉水沙溪人,至和元年(1054)设立永丰县后,欧阳修47岁时由吉水县籍变更为永丰县籍。文天祥(1236—1283),今青原区富田人,其祖籍则是吉水县,系元佑七年(1092)吉水县以纯化乡与庐陵县同水乡互换而致。绍兴十八年(1148),朝廷又将吉水县迁莺乡划归永丰县管辖,将永丰县云盖乡划归新设立的乐安县,以致董德元的籍贯也发生了变化。胡广(1369—1418),今青原区天玉镇胡家村人,该村原属文峰镇大洲村辖地。上世纪80年代初,吉水县临江乡划归县级吉安市,改名为天玉镇,大洲村也因隶属关系的变更,致使胡广状元的故里发生了隶属关系的变化。公元2000年,又将吉水的富滩镇划归新设立的青原区,致使文天祥年少时的老师、富滩镇虎溪人萧粹叔(又称静轩先生)变更为青原籍。
杨万里纪念馆
1900多年的沧桑岁月,使吉水县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翻开史书,可看到“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乙集)、“水绕鉴湖弦,吉水出状元”(《古谣谚》卷27《广舆记·鉴湖谚》)、“吉水民俗朴而士负气,故多伟人”(罗洪先《念庵文集》卷13)等记载;走近百姓,可听到“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民谣流传,这些都凸显了该县人文历史的厚重,最终有“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的赞誉。
吉水:中国进士文化园
作者:杨巴金
选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编辑:汪鸿琴
(感谢杨巴金先生的大力支持)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